浅析诗歌艺术的哲学意义
2017-10-17李忠友
李忠友
摘要:哲学和诗歌艺术都根植于人性的深处,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在诗歌作品的艺术境界中,渗透和融合着许多哲理。因此,从哲学的形上视角审视诗歌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把握诗歌艺术的生活内涵和内在本质,从而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关键词:诗歌艺术 哲学思维 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126-01
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反思和追问的艺术,是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用哲学思想关照人類的生活和命运,正如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言,可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哲学的形上视角反思和追寻诗歌艺术所表现的人的精神境界,更能把握诗歌艺术的生活内涵和内在本质。
在历代诗人的诗集中,有许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寓人生智慧,明宇宙真理”的哲理性诗篇。这些诗旨在明理,并非纯为抒情,表现了大至宇宙世界,小至个人处世方面的某种智慧明达之理。能给人以智慧启迪与教诲,既表现了哲理美,又表现了诗意美。如卞之琳《断章》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虽简短,却以四个镜头的蒙太奇(是从法国建筑学上音译过来的专用术语,意思为:构成,组合,装配)表现手法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画面,表现出诗人高超的结构化能力。而依哲学视角看,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存在整体与部分的系统关系,决定系统功能的东西。不仅是系统的要素。更是系统的结构。好的结构。整体功能不是等于而是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此诗之妙,就在于它有好的结构。王之涣《登鹳雀楼》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激励认们不断攀登,不断进取。苏轼《题西林壁》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说明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又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叶绍翁《游园不值》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作者从一枝红杏延伸墙外,联想到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姹紫嫣红景色,同时阐明了一个真理:一切富于生机的东西是关闭不住,禁止不了的,它能冲破压抑,茁壮成长。朱熹《观书有感》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用池塘因为有活水注入,才保持清澈的道理说明人只有经常读书学习。接受新鲜事物,才能保持头脑清醒,免于陈腐,得以提高进步。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居住是说诗意创造首先使居住成为居住。诗意创造真正使我们居住。”又说:“诗意是人类居住的能力……当诗意适宜地出现时。那么人将人性地居于此大地之上。即‘人的生活乃是‘居住地生活”。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人的生存本质上是充满诗意的。人的生活应当是充满诗意的生活。当人诗意地居住于大地之上时,大地才成为大地,人才作为人而人性地居于大地之上。而没有诗意的生活,如同动物一般活着。因此,诗是艺术和人类理想的集中体现,人诗意地居住于大地上。这意味着人应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创造一种充满意义的美好生存环境,而不是像动物一样只靠本能和感觉活着。人和动物有许多区别,然而拥有艺术和文化却是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艺术和文化只是为人生存并与人的生存相联系而充满了意义。就人的本性而言,人诗意地存在着,象征着人向来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状况。人有向往更好生活的乞求。有提升自身生存质量和精神境界的意愿和能力。正如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构想的“理想国”。中国孔子向往的西周盛世,老子所渴望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民寡国”,还有诗人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记》,以及民间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等等。无论这种理想社会是否真实、能否实现,都表达了人类的共同愿望——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我们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乃至我们全人类的努力和每个个人的终生奋斗。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造一个充满诗意的美好社会并幸福地生活于其中。可见,诗歌艺术在人类向往的理想社会形态未出现之前。在人类与个体生存面对的各种各样的逆境中。能够承担起超越现实局限和缺乏的重担。它能以想象性的满足方式和象征性的表意系统。使人们暂且摆脱各种各样的现实困境和缺乏的困扰。同时以种种象征符号和优美化的形象去表达人类的诗意生存和对美好的追求。
综上所述。诗歌艺术是人类诗意存在的真实反映。以哲学的视野看诗歌艺术,可以做到:能够透过诗歌作品的表象形式,洞悉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深刻理解诗歌作品的社会价值:能够从人类生活的本质意义体味诗歌作品对人类整体或个体生存质态的关照;能够从人类实践的社会意义考量诗歌创作的社会责任,并从主客体的矛盾运动中把握诗歌创作的规律,整合与提升人类的生活经验,升华人的精神世界。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