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CT成像方法对脑内胶质瘤的边界确定效果比较

2017-10-17吴元华葛明亮吴盛赞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24期

吴元华 葛明亮 吴盛赞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CT成像方法在脑胶质瘤边界确定中的差异性。 方法 分析2012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43例脑胶质瘤患者的CT灌注与普通增强CT的数据资料,根据所获得的图像分别勾勒并测量脑胶质瘤面积,比较两种成像方法所获得的病灶截面面积。 结果 术前胶质瘤患者CT灌注成像中胶质瘤勾勒的面积为(11.63±2.25)cm2,明显大于常规增强CT中胶质瘤勾勒的面积(10.06±2.13)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残留或复发患者中CT灌注成像中胶质瘤勾勒的面积为(11.14±2.12)cm2,明显大于常规增强CT中胶质瘤勾勒的面积(9.78±2.03)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灌注成像所确定的肿瘤范围更能反映出胶质瘤的浸润范围,有助于指导胶质瘤的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脑内胶质瘤;CT灌注成像;增强CT;肿瘤边界

[中图分类号] R73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24-009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CT imaging method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brain glioma boundary. Methods The data of CT perfusion and generally enhanced CT in 43 patients with brain glioma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December 2016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obtained images, the brain glioma area was outlined and measured. The obtained lesion cross-sectional area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imaging methods. Results The outlined area of glioma in CT perfusion imaging was (11.63±2.25) cm2 in preoperative glioma patient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10.06±2.13) cm2 in conventional enhanced C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utlined area of glioma in CT perfusion imaging was (11.14±2.12) cm2 in postoperative residual or relapsed patient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9.78±2.03) cm2 in the conventional enhanced C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range of tumor determined by CT perfusion imaging can reflect the infiltration range of glioma, and it can help to guide the treatment of glioma, which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Brain glioma; CT perfusion imaging; Enhanced CT; Tumor boundary

膠质瘤,又称为胶质细胞瘤,起源于神经间质细胞,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是颅内最多发的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33.3%~58.6%[1]。目前,胶质瘤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但是由于该肿瘤多为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无明显的确定界限,所以较难彻底切除[2]。增强CT结果只能显示胶质瘤患者的血脑屏障破坏情况,并不能准确显示胶质瘤细胞的浸润范围,从而不能确定胶质瘤的真正边界,会致使所测肿瘤范围过小[3-4]。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层螺旋CT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领域,其中,CT灌注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青睐和认可[5]。CT灌注成像技术扫描后可显示较清晰的彩图以及定量灌注数值,准确确定胶质瘤边界。本研究选取2012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43例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与普通增强CT成像扫描,比较不同成像方法对脑内胶质瘤的边界确定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3例,男34例,女9例;年龄22~60岁,平均(46.28±8.74)岁。43例脑胶质瘤患者中,术前18例为影像学拟诊为胶质瘤、术后病理为胶质瘤者,男14例,女4例,年龄22~60岁,平均(44.79±9.12)岁;术后胶质瘤复发或残留患者25例,均经临床随访结合影像学诊断确诊,男20例,女5例,年龄22~60岁,平均(47.05±8.93)岁。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胶质瘤患者;均能配合完成CT扫描。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结果确诊为胶质瘤;均能配合完成CT扫描。

排除标准:排除肝肾功能障碍者、心功能不全者、呼吸衰竭者、哮喘者、非离子型对比剂过敏者以及碘对比剂的禁忌证患者。endprint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CT扫描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均首先进行普通CT平扫,根据平扫结果选取位置进行灌注扫描,完成关注扫描后追加注射对比剂进行普通CT增强扫描。

1.2.1 普通CT扫描 首先进行普通CT平扫,以耳眦线为基线行横断平扫,扫描范围大致为颅底至头顶,扫描时参数:310 kV/120 mAs;准直器数值:12×0.75 mm,原始采集层厚度:0.75 mm,重建层厚度:3 mm,容积CT剂量指数:69.45 mGy。

1.2.2 CT灌注扫描 经普通CT平扫确定病灶范围后,选取其轴位直径最大的截面作為中心位置进行CT灌注扫描。CT灌注扫描前使用高压注射器于患者肘前静脉注射优维显(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速度为5 mL/s),注射结束后延迟5 s,开始颅脑轴位动态扫描。扫描参数:80 kV/210 mAs;准直器:16×1.5 mm;容积CT剂量指数:79.42 mGy;扫描层厚度:6 mm;50 min。

1.2.3 普通CT增强扫描 完成灌注扫描后以2.5 mL/s的速度注射50 mL对比剂(优维显),注射结束后延时3 min,开始颅脑轴位常规CT增强扫描,其扫描时的各种参数及扫描的范围均与常规扫描相同。

1.3 扫描图像的处理方法

将CT灌注扫描所得的数据传输到工作站,使用灌注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获得灌注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管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最大密度灌注图像等灌注功能图4个层面的灌注图像。由2名具有中级职称资深的影像医生取胶质瘤最大界面灌注图,以PS图为基础并参考CBV图勾画病灶边界,每种图像重复4次,计算其平均值为该胶质瘤最大截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病灶面积数值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影像学拟诊为胶质瘤、术后病理为胶质瘤患者不同成像方法所确定的肿瘤边界比较

术前影像学拟诊为胶质瘤、术后病理为胶质瘤患者共18例,术前影像学诊断均为胶质瘤,并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均为单发胶质瘤,其中17例患者的胶质瘤位于幕上,仅1例患者的胶质瘤位于小脑半球。手术后的病理结果显示,低级星形细胞瘤7例(WHO分级为Ⅰ~Ⅱ级),高级星形细胞瘤11例(WHO分级为Ⅲ~ Ⅳ级)。18例患者均行CT灌注成像后继续行普通CT增强扫描,并测量胶质瘤面积。结果显示,CT灌注成像功能图勾画的肿瘤范围(封三图5A)明显大于常规增强CT勾画的范围(封三图5B),见封三图5;进一步测量二者所勾勒的面积,CT灌注成像中胶质瘤勾勒的面积为(11.63±2.25)cm2,明显大于常规增强CT中胶质瘤勾勒的面积(10.06±2.13)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胶质瘤复发或残留患者不同成像方法所确定的肿瘤边界比较

术后胶质瘤复发或残留患者25例,均经临床随访结合影像学诊断确诊,并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均为单发胶质瘤,其中24例患者的胶质瘤位于幕上,仅1例患者的胶质瘤位于小脑半球。手术后的病理结果显示,低级星形细胞瘤5例(WHO分级为Ⅰ~Ⅱ级),高级星形细胞瘤20例(WHO分级为Ⅲ~Ⅳ级)。25例患者均行CT灌注成像后继续行普通CT增强扫描,并测量胶质瘤面积。结果显示CT灌注成像中胶质瘤勾勒的面积为(11.14±2.12)cm2,明显大于常规增强CT中胶质瘤勾勒的面积(9.78±2.03)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内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生物学特征上表现为恶性,病理学特征表现为脑实质的浸润性生长[6-7]。胶质瘤特殊的浸润方式不仅没有破坏脑血屏障,其相应的神经细胞结构也保存的相对完整[8]。目前MRI或常规CT扫描是诊断胶质瘤最常用的诊断方法,虽然可以正确显示解剖、形态及强化等相关信息,但是由于脑内胶质瘤特殊的浸润方式,MRI或普通CT检测不能提供微血管新生、肿瘤血管生成及通透性等生理方面的信息,观察到的肿瘤强化区域其实并不能完全代表肿瘤的真实边界,因此其所确定的边界在诊断胶质瘤浸润真正程度方面是不可靠的[9-10]。有研究指出MRI与普通CT成像进行胶质瘤边界确定,低估肿瘤的面积约为20%[11]。目前,外科手术是进行脑内胶质瘤治疗的主要手段,而术前对脑内胶质瘤真实边界的确定对制定手术方案及指导手术的进行十分重要,此外,脑内胶质瘤手术后的放射治疗的靶区的划定也需要精确胶质瘤的边界[12]。近年来,已有研究指出CT灌注扫描成像能够精确肿瘤浸润的方位,对胶质瘤边界的确定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13]。

CT灌注成像是一种功能成像,具有简单、便利、精准、成像分辨度高等优点,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脑胶质瘤的诊断中,并得到广大医生的认可[14-15]。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对胶质瘤组织灌注参数的测定,检测肿瘤血管通透性,全面观察及精确显示胶质瘤的真实轮廓,因此其所确定的肿瘤边界较MRI与普通CT成像所确定的边界更为准确[16]。近期研究结果显示,CT灌注扫描的脑血容量图、脑血流量图、表面通透性图均较CT增强图所表示的病灶面积范围大[17-18]。苏杭等[19]的研究也证实,与常规CT扫描相比,灌注CT所显示的形态学虽无明显改变,但肿瘤细胞浸润的病灶周围却相对清晰。杜成利等[20]也认为灌注CT图能更清楚地看到肿瘤浸润的边界。

本研究对比了临床上常用于检测胶质瘤的两种成像方法,灌注成像与CT增强成像对脑内胶质瘤的边界确定效果,结果发现术前胶质瘤患者CT灌注成像中胶质瘤浸润边缘更为清晰,勾勒的面积为(11.63±2.25)cm2,明显大于常规增强CT中胶质瘤勾勒的面积(10.06±2.13)cm2(P<0.05),增加了15.45%;术后残留或者复发患者中CT灌注成像中胶质瘤浸润边缘亦比较清晰,勾勒的面积为(11.14±2.12)cm2,明显大于常规增强CT中胶质瘤勾勒的面积(9.78±2.03)cm2(P<0.05),增加了13.91%,表明CT灌注成像在脑内胶质瘤边界确定中效果更为突出,与付伟等[21]的研究结果一致。endprint

综上所述,CT灌注成像所确定的肿瘤范围更能反映出胶质瘤的浸润范围,有助于指导胶质瘤的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磊,杨元山,张海燕. 灌注成像与CT增强扫描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判断准确性观察[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 (4):27-29,44.

[2] Jain R,Griffith B,Alotaibi F,et al. Glioma angiogenesis and perfusion imaging: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mor blood volume and leakiness with increasing glioma grade[J]. AJNR Am J Neuroradiol,2015,36(11):2030-2035.

[3] 于慧芳. 脑胶质瘤应用CT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4):130-131.

[4] 申旭东,沈桂权,高波. 脑胶质瘤浸润程度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J]. 磁共振成像,2015,6(3):221-224.

[5] 刘刚,崔国胜,孙宝山,等.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病理分级中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2016,14(6):61-62.

[6] 胡粟,王希明,郝光宇,等. 基于組织相似度图谱的MR灌注成像评价脑胶质瘤的价值探讨[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3):320-322.

[7] Lu N, Di Y, Feng XY, et al. CT perfusion with acetazolamide challenge in C6 gliomas and angiogenesis[J]. PLoS One. 2015,10(3):e0121631.

[8] 兰华.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55-57.

[9] 洪建斌,许乃滔,侯志雄.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9):1169-1170.

[10] 陆娜,冯晓源,邸悦,等. CT灌注成像评价人脑胶质瘤肿瘤血管生成[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20(6):481-484.

[11] 周开甲,张鸣,刘伯伟,等. 利用光学投影无接触性、简易、快速定位颅内病变、重要血管及功能区的临床研究[J]. 现代肿瘤医学,2017,25(14):2231-2233.

[12] 何永跃,陈礼刚. 胶质瘤免疫治疗与血脑屏障[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44(1):68-70.

[13] 段天鹏,尹建军.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J]. 现代肿瘤医学,2017,25(3):456-458.

[14] 李玲玲.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当代医学,2014,20(29):17-18.

[15] 杜成利,梁新强,刘克勤,等. 128层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的应用价值[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20(4):150-151.

[16] 卢庆刚,牟安娜,朱礼. 不同放疗法对脑胶质瘤的疗效比较[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9):1067-1069.

[17] 韩松. CT灌注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4):34-36.

[18] 向清国,郭鹏,陈林. 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当代医学,2015,21(16):91-92.

[19] 苏杭,梁新强,宾静文,等. 全脑灌注在脑胶质瘤边界区分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 19(13):1-2.

[20] 杜成利,梁新强,梁亮,等. 128层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广西医学,2015,37(1):31-33.

[21] 付伟,朱玉芳,王贵生,等. CT灌注成像与普通增强CT成像对胶质瘤边界确定的对比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11):1785-1788.

(收稿日期:2017-06-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