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噻呋酰胺·已唑醇SC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2017-10-16陈峰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18期
关键词:噻呋酰胺药效

陈峰

40%噻呋酰胺·已唑醇SC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药后14天防效为68.58%,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对作物生长无不良的影响,药后安全。

1 试验目的

水稻纹枯病为我县常发性水稻病害,为探索防治水稻纹枯病,在单季中稻区进行了药效试验。选用江苏莱科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40%噻呋酰胺·已唑醇SC杀菌剂,于2016年在宁德市寿宁县犀溪镇犀溪村(海拔350米)进行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以明确该杀菌剂田间实际防病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

2 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试验对象:水稻纹枯病

试验作物品种:水稻,品种:中浙优8号

2.2 环境条件

试验地点:宁德市寿宁县犀溪镇犀溪村,水稻纹枯病常发病田(霍洋)。

试验地为壤质土,肥力中等。正常肥水管理。生育期为水稻分蘖期。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药剂

3.1.1 试验药剂

40%噻呋酰胺·已唑醇SC(江苏莱科化学有限公司)

3.1.2 对照药剂

(江苏谷顺农化有限公司有限公司)

30%已唑醇SC(山东玥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1.3 处理编号与药剂用量

3.2 小区安排

3.2.1 小区排列

随机排列

3.2.2 试验小区面积及重复

小区面积:试验每个处理20平方米,共设24个小区。

重复次数:4次

3.3 施药方法

3.3.1 使用方法

药剂稀释,采用二次稀释方法达到稀释倍数的,进行施药处理。

3.3.2 施药器械

采用浙江台州市下有限公司生产的市下(SeeSa)SX-LK16C手动气压喷雾器,均匀全株喷施。

3.3.3 施药次数及时间

在水稻分蘖期的7月15日施用第一次药,7月22日施用第二次药 。

3.3.4 使用量

每公顷施用药液量900升。

3.3.5 防治其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在试验期间无防治其他病虫害。

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4.1 气象及土壤资料

4.1.1 气象资料

试验期间无明显影响试验结果的恶劣气候条件。

4.1.2 土壤资料

试验地为壤质土,肥力中等。

4.2 调查时间、次数及方法

4.2.1 调查时间和次数

在7月22日施用第二次药后14天(即8月5日)病情趋于稳定时调查防效。

4.2.2 调查方法

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时每点取相连5丛,即每小区共调查25丛,调查每株病级数及总株数。

4.2.3 药效计算方法

根据调查总株数和病株数,按纹枯病病情分级标准,计算病情指数,并与对照算出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

4.3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本试验药剂对作物生长无不良的影响,药后较安全。

4.4 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4.5 对其他农业生物影响

4.5.1 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

4.5.2 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5 结果与分析

40%噻呋酰胺·已唑醇SC防治纹枯病试验结果(详见附表2),40%噻呋酰胺·已唑醇SC60克/公顷、90克/公顷、120克/公顷,在第二次施药后14天对纹枯病病情趋于稳定时调查,防效分别为 62.68%、 65.87%和 68.58 %,在 1%水平,60克/公顷处理与90克/公顷处理差异不显著,与120克/公顷处理差异极显著,90克/公顷与120克/公顷差异不显著;在5%水平上,60克/公顷处理与90克/公顷处理差异不显著,与120克/公顷处理差异显著,90克/公顷与120克/公顷差异不显著。

对照药240g/L噻呋酰胺SC54克/公顷,在施第二次药后14天病情趋于稳定时调查,防治效果为 62.36%,在 1%水平上与120克/公顷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与其他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在5%水平上与120克/公顷处理差异显著,和其他处理防治效果差异均不显著。

对照药30%已唑醇SC60克/公顷,在施第二次药后14天病情趋于稳定时调查防效为 69.06 %,在 1%水平上和5%水平上与60克/公顷处理差异显著,与其他各处理差异不显著。

结果表明,40%噻呋酰胺·已唑醇SC三種提供试验药剂对纹枯病的防效均较好,对作物生长没有不良的影响,施药后较安全。

技术要点:建议生产上使用40%噻呋酰胺·已唑醇SC60-90克/公顷防治水稻纹枯病,于水稻分蘖盛期施药,间隔7天1次,共用药2次。endprint

猜你喜欢

噻呋酰胺药效
27.8%噻呋酰胺·己唑醇悬浮剂的分析方法研究
不同用量的27.8%噻呋·已唑醇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双酰胺类杀虫剂Broflanilide
三氟咪啶酰胺的合成工艺研究
噻呋酰胺对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
药效
20%噻呋·吡唑酯悬浮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几种杀菌剂防治香梨树腐烂病的药效对比试验
国外二硝酰胺铵的发展现状
脂肪酰胺型季铵盐的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