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相牵助成长
2017-10-16高建军
高建军
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一般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父母离家远,对孩子无法做到有效的监管,祖辈因为自身局限想管却有心无力,致使这群孩子出现了监护缺位的现象,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科学的引導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上、心理上、成长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心不在焉,往往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作为班主任,我们对这些现象要有充分的认识,并高度关注,尽一切努力促进这部分学生健康成长。
刚接触小宇时,除了身高体壮外并未引起我过多的注意,只是觉得他成绩比较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他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抄作业、上课爱讲话、脾气暴躁、经常欺负别的同学。我曾多次对他进行谈话教育,但是都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为了了解他的实际情况,我做了认真的调查、家访,了解到小宇在两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一年甚至几年都难得回家一趟,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但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无力监护,很多事只能依着孩子。由于不在身边,父母只能通过电话询问情况,教育方式也是训斥居多,即便面对面有时也是恫吓甚至打骂,很少和孩子坦诚的进行交流,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久而久之小宇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学会了用同样的态度来处理事情,内心封闭,沉迷于游戏厅、网吧,在和同学的相处中喜欢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对学习更是提不起兴趣,高兴的时候随意的做一点作业,不高兴的时候干脆就不做,成绩始终倒数。
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我感到孩子主要是缺少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针对他的情况,我经常和他交流,抽时间和他谈心,发现他身上独具的特点,让他感受到老师的赞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在教学中多采取鼓励的办法,卸下他心中自卑的包袱,鼓励他大胆地回答问题,并适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的自信,激发他的上进心。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循循善诱培养他愿意学、主动学的兴趣。
有一次放学后,小宇在学校门口磨磨蹭蹭似乎不愿回家,看着来来往往接学生的家长,情绪显得十分低落。经过询问,小宇说出了藏在心里的话语:“我真羡慕那些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的同学,雨天没带伞,他们的爸爸妈妈给他们送伞,天气变冷,给他们送衣服……,每当我看到这些,都会偷偷的流下眼泪。半年前我爸爸给我打电话,说我不听爷爷奶奶的话,要回来打我,我当时一点都不害怕,甚至还非常期待,我对他说你回来打我吧,我让你打。为了能见爸爸妈妈一面,我宁愿让他们打我。放下电话我就一天天地盼着爸爸妈妈回来,但始终不见他们的身影。”小宇的话让我意识到对于留守儿童只是老师单方面的给予再多的关爱都是不够的,缺少父母关怀的爱是无论如何都不完整的。于是我和小宇的父亲多次沟通,告诉他们小宇现在的状况,告诉他们由于父母的疏忽可能会对这个孩子的未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使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让他的父母和孩子多沟通,多聆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多回家陪一陪孩子,让他们认识到亲情比挣钱更重要,不要以牺牲孩子的成长来换取眼前暂时的收益。
春节时小宇的母亲回家过年,开学了孩子要母亲陪他一起来报名,见到同学就说:“这是我妈妈。”见到我时主动给母亲介绍:这是我的班主任高老师。看得出来孩子的心里非常高兴。开家长会时,我单独和小宇的母亲沟通,劝她在附近打工,少挣一点钱没关系,不要把孩子耽误了。孩子的母亲表示需要回家商量一下。过了几天,小宇的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说:“您说的是对的,为了我的孩子,我不出去了,就在附近打工,这样每天都可以陪着孩子。”
为了更进一步帮助他,我和他家结成了“家校帮扶”结对户,经常关心、辅导他的作业。在学习方面,我找了一位与小宇关系很好、成绩优秀的同学和他“结对子”,每天都非常耐心地给小宇讲题,解答疑难。上课时我刻意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小宇来回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着力培养小宇对学习的兴趣;“短”中见“长”,不失时机的发现他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奖励,让他感到老师时时都在关注他,使他在认可和尊重中慢慢地树立自信心。
生活方面,教育他要和同学友好相处,并时常给他的妈妈打电话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他妈妈也不时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反映在家的表现。通过老师和家庭的努力,小宇正在一天天的发生转变,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和同学们的关系上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不仅欺负同学的事情没有再发生,还能主动帮助同学扫地、打饭、擦黑板。班上有同学生病,他开始抢着站出来背同学去看病,他说:“我的力气大,跑得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他送到医院。”小宇的转变同学们都看在眼里,大家不再惧怕他,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同学和他成为了好朋友,和他一起耍闹,小宇也在这种纯真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温暖的友谊。良性循环,相互促进,那个曾经孤僻不合群的身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和睦、团结、互帮互助的大集体。
孩子的内心是纯真无邪的,留守学生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应该避而远之,他们和其他孩子都是同一类人,只不过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加倍的呵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给他们注入更多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如果把他们当作“另类”放任自流,毁掉的可能就是一个孩子的一生。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通力配合,在社会营造关爱留守学生的浓厚氛围,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