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融入传统文化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2017-10-16雷雨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古诗词传统

雷雨

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加光彩熠熠。传统文化一度受到冲击备受质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再一次被人们谈论和关注。在历史的演变中传统文化也需要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断的继承、批判、创新,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学校教育正是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传统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为此,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就势在必行!

一、强化诵读古诗文经典作品,实践传统文化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首诗,一片小品文,一部长篇小说,处处都折射出中国民族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审美情趣等,学生强化背诵理解,有助于体会祖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体会诗人的情怀,提高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七年级至九年级的语文教材,古诗词在编排上相对集中,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的要求。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都在增长,所以集中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发展。

古诗中有爱国主义精神。屈原即使被诬陷仍心系故国,不惜自投汨罗江以明志;范仲淹不管身处何种境地仍关心国事,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文天祥身处囹圄,面对敌军的诱惑仍不改本色,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之言;谭嗣同立志救国,无奈清醒之人少之又少,最后喊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爱国主义的熏陶,给学生传达了优秀的价值观念。古诗词中有礼义廉耻。《礼记》《出师表》《论语》《孙权劝学》等经典作品从礼仪、思想、学习等方面给予学生以辅助。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高自身修养。古诗词中有思乡怀亲。《鲁山山行》《望月有感》《黄鹤楼》《逢入京使》等凄婉之中仍有乐观积极的大家风范。古诗词中还有历史典故、琴棋书画、民风民俗等。古人写下的优秀诗篇中,将自己的人生际遇、经验和价值观渗透在作品中,给中学生及时的激励和指导作用。

二、借助校园文化,丰富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传统文化知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传递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向来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承,这就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而校园正是语文学习的实践阵地,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离不开语文的构建和指导,一切有益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都有语文教学的参与。譬如:黑板报、校园橱窗,社团组织,广播室等。都可以借助这些媒介开展多种文化,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者,语文的课外文化活动,如:美术作品展示、诗歌朗诵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文学社的创办、校刊等活动,都很好的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的手段,传承优良文化来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内容的延伸补充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层次,更提升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阅读中外经典作品,渗透多元文化

任何民族文化都有长短,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所表现的差别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曾经激励我们的民族奋进不已的精神动力,如刚健自强的精神,爱国主义情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无论是《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还是《苏州园林》《中国博物馆》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设计艺术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工艺出发,表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艺术历史。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整个时代的发展变化,外国作品不仅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异域文化,通向世界的窗口,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告诉学生要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持之以恒,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未选择的路》在诗的开头就给学生出了一道艰难的选择题,“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这是“决定我一生的道路”,让学生去选择走哪一条路,初中生也许没有这些体验,如何选择人生道路或许会迷茫,但是无论你选择结果是什么,“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这首诗就告诉学生:人生难免会面临选择,再选择的时候不要随波逐流,要把握人生主动权。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教会人们要诚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些经典作品多了许多的人文性和思考性,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有重要作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更能激发学生对自身、对未来的思索,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挖掘传统节日要素,弘扬传统文化

应试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学校的升学率,但是在学习中很多学生只顾埋头题海,却忘却了很多传统的节日。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教材中也有专门记叙传统介入文化的课文和综合性实践活动。节日文化是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来开展和深入的。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学生居然答不上来,一脸漠然的只把假期说在嘴上,丝毫没有认同感。节日的深层文化内涵缺失,过节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有些节日俨然已经变成了“消费节”、“旅游节”。传统文化的发展靠一代一代人的传承,而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孩子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陌生。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鄉、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人们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对文化同根性的认同。

传统文化是语文知识的不断深化和延续,语文是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任务艰巨但势在必行。我们只要善于发现并积极的研究,就能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会学生重视生命的价值,认清美丑善恶,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发挥到最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学会农村应用性课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研究》(编号:16-HJYY-746)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古诗词传统
踏青古诗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古诗词中的新年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