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做好教育经费监督检查工作的思考

2017-10-16高芳

中国经贸 2017年18期
关键词:检查人员财政性教育经费

高芳

【摘 要】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已连续5年占GDP比重超过4%,为了管好、用好、监督好巨额的教育经费,各级教育部门做了大量的切实有效的工作,但仍存在教育经费管理不规范、支出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等很多问题。如何提高教育经费管理水平,对其进行有效监管,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是重要抓手。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教育经费特点,目前教育经费监督检查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改善教育经费监督检查的对策,从而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关键词】教育经费;监督检查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增加财政教育投入,把教育作为治国理念优先发展,作为战略性投资优先保障。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2万亿元,占GDP比例达到4.28%,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4%的目标。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2012年以来已连续5年实现4%,2016年首次突破3万亿元。在财政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的责任也在不断加大,如何管好、用好、监督好巨额的教育经费,领导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各级教育部门做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工作,但仍存在教育经费管理不规范、支出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等很多问题。如何对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进行有效监管,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是重要抓手,对提高经费管理水平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各地各校教育经费进行监督检查,可了解其经费管理的基本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指导和督促其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本文结合实际,对如何做好教育经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探讨,使经费使用进一步规范、安全、高效。

一、教育经费特点

1.教育经费来源

教育经费来源可分为财政性的与非财政性的,主要有国家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捐资、家庭个人教育投入、学校自身教育投入、企业教育投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證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2.2万亿元,占GDP的比例首次达到4%,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80%;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所占比重接近90%,是经费来源的第一大渠道。

4%的实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后4%时代,国家通过设计各种好政策和机制吸纳政府公共资源投向教育和借助政府承诺、行政推进的方式巩固4%成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已连续5年占GDP比重超过4%。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3.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5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36%,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1%。

2.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情况

2016年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间的分配情况见下图,其中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8%;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7603亿元,比上年增长9.76%;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55亿元,比上年增长6.75%;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0110亿元,比上年增长6.22%;全国其他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195亿元,比上年下降7.78%。

由此可见,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对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为规范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做了很多工作:

(1)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统筹完善教育财务制度体系,如逐步完善了预算制度;及时修订新的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财务、会计等行业制度;陆续出台国家近几年实施的教育重大项目等专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钱管事,使经费使用管理有章可循。

(2)进一步规范经费开支。如规范“三公”经费、公用经费等开支范围和标准,重点抓好开源节流,厉行勤俭节约,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

(3)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定期公开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重大民生政策等,逐步扩大财务信息的公开范围和内容,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把权力晒在阳光下。

在教育经费管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有很多问题:

(1)经费使用不合理不规范。如很多地区挤占、挪用、不按时拨付教育经费,经费支出不按规定执行,存在铺张浪费、违规违纪的问题;重预算轻管理,预算执行不规范,年底突击花钱现象明显,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过大等。

(2)经费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过去普遍的意识是重支出轻绩效,更多的关注经费开支的合理合规性,而花了钱究竟有没有效益,取得了怎样的效益则很少关心。一直以来各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或尚不成熟,如何使有效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把钱花在刀刃上,仍是今后努力方向。

3.教育经费监督

如何使教育经费支出规范合理有效,需要有效的监督,目前对教育经费监督方式主要有两种:

(1)外部监督,包括审计署审计、财政监督、专项督导、纪检巡视等。

(2)教育部门内部监督,包括教育部门对各地各校教育经费的审计和监督检查、经费使用单位自我检查等,其中教育部门对各地各校教育经费进行监督检查是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很重要、很有效的手段。

二、目前教育经费监督检查现状及特点

教育经费监督检查主要是指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教育经费投入、支出、管理、绩效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

近年来,教育部门对各类教育经费的投入、管理使用、绩效等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央教育部门根据工作要求和安排,着重对民生项目和群众高度关注的项目,结合各类审计检查结果,每年年初制定监督检查计划,几年来检查范围已覆盖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各类教育经费,基本涉及所有省份和高校。但是鉴于检查人员数量不足,经费管理要求又日趋规范和严格,检查力量和检查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目前力量远远不能把全部教育经费覆盖到。例如今年要检查全国学前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情况,即使给各省都派检查组,每个省也只能检查到有限的一些学校,未走到的很难发现其问题,只能努力使检查结果最大限度的客观和全面。

2.检查人员安排

目前主要做法是根据检查内容,从各地各校组织专业性强、熟悉业务的专家和符合要求的中介机构开展工作,一般根据检查任务实行分组管理,每组设一名组长,工作期间实行组长负责制。目前的问题是检查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待增强,特别是中介机构,可能更熟悉和了解企业业务,而各级各类教育、不同的项目都有各自的经费管理办法,因此熟悉教育政策的尤其是能达到委托单位要求的中介比较少, 很多时候在工作现场忙于学习和查找政策,检查质量受到影响,无疑影响了检查结果。

3.检查方法

目前检查方法主要有两种:

(1)现场检查,教育部门根据检查计划制定方案(包括检查时间、内容、范围、方式等),组织有关专家,进入现场听取汇报和查阅资料,检查结束后撰写报告并对检查结果进一步运用。

(2)远程监管,主要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资金监控系统,对部分高校账务处理的易发风险点进行监控,主动发现问题,加强资金过程管理。由于信息化系统建设尚未成熟,目前仍以事后检查为主,属于“亡羊补牢”,而如何预防和及时发现问题仍是薄弱环节,另外被检查单位对发现的问题整改落实不到位,屡查屡犯,检查人员人走茶凉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检查走过场、形式化,未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

三、影响教育经费监督检查的因素分析

1.检查制度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础,为确保检查质量,提高检查结论的统一性和全面性,必须制定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检查制度,规范检查工作的程序、检查方式、撰写报告等内容,使检查工作有据可依。若缺少检查制度,检查人员在工作时缺少依据,检查方式和内容随意性较大,检查结果容易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影响检查质量。

2.检查方法

必须创新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方法,形成事先事中事后兼顾,现场与远程监管相结合,服务发展可持续的体系,才能实现对教育经费的全方位过程监管,提高经费管理水平。单一的监督检查方法往往不能达到好的效果,事后检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不能帮被检查单位尽早识别风险,防微杜渐,被检查单位也往往有抵触心理,被动整改。另外,鉴于人力、物力和时间关系,现场检查能覆盖到的范围非常有限,检查结果不够全面。

3.检查人员

一支专业强、守纪律、作风好、敢担当的队伍是保障监督检查质量的前提,专业性不强,不熟悉业务的检查人员不仅发现问题的能力较低,也不能对被检查单位规范财务管理提出有效的意见建议,检查作用不能很好发挥。

四、改善教育经费监督检查的对策

1.完善监督检查制度

(1)进一步修订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指引程序和标准,规范检查内容、检查方法、检查人员行为,优化检查流程,使检查工作有章可依,另外检查制度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2)探索建立符合监督检查实际的质量管理办法,建设质量审核团队,重点做好对检查报告进行级次审核,开展检查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提升检查质量。

2.创新监督检查方式

(1)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资金监控系统,实现对所有经费从分配、管理、支出、绩效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做到监控无死角、无盲区;建立舆情监测工作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线索,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理,实现从目前事后检查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实时动态监控转变。

(2)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定期主动公开部门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等财务信息,逐步推行项目分配使用评价等全过程公开。使主管部门和经费使用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经费使用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使社会和公众随时关注、了解、监督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杜绝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3.提高检查工作质量

(1)建立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动态对参加检查的专家进行管理。从政府、高等学校、中介遴选出熟悉教育财务工作、业务强、作风好、守纪律的专家,专家的基本信息、参与工作情况要录入系统,工作结束后根据专家的业务能力、廉政纪律、工作态度等情况给予打分评价,建立淘汰制度。

(2)完善培训机制,检查前要组织专家进行培训,不仅包括相关政策和制度,还包括廉政纪律和保密要求,使检查人员清楚了解其工作内容和检查纪律,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4.完善檢查结果运用

要建立和完善检查结果运用机制:

(1)健全监督检查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结果公告等制度。教育部门要充分运用通报批评、处罚等手段,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建议、整改期限、整改完成情况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并继续加强审计检查整改督查,及时跟踪检查报告提出的整改建议,落实整改情况,安排回访检查,确保检查发挥应有的成效。

(2)要将监督检查结果与工作考核、财政拨款等挂钩,对先进的地区和单位要给予资金与项目的支持,反之予以扣减;对先进工作人员考核时给予适当加分和奖励,对于违纪人员要追究责任,真正发挥监管对规范管理的促进作用,切实维护检查工作的权威。

(3)要分年度、分类别对监督检查材料进行整理和归档,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四是要充分运用已有的检查结果。充分参考和运用内外部经费监督部门的工作成果,打开思路,逐步形成内外监管的合力与体系,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经费管理水平。

五、结论

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已连续5年占GDP比重超过4%,为了管好、用好巨额的教育经费,各级教育部门做了大量的切实有效的工作,但仍存在教育经费管理不规范、支出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等很多问题。对教育经费开展监督检查,对规范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有重要的作用。检查制度、检查方法和检查人员都是影响监督检查工作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做好经费监督检查工作,今后检查制度需完善,检查方式需创新,检查工作质量需提高,检查结果需进一步加强运用。检查只是手段,要和服务相结合,同时变被动为主动,加强信息化运用,以风险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帮助和促进被检查单位规范管理,从而使经费使用进一步规范、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杨年立. 高校财政性教育专项经费管理研究探讨. 财经界:学术版, 2014 (23) :15-17.

[2]陈明磊. 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监管和绩效评价机制研究.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6 (6) :14-14.

猜你喜欢

检查人员财政性教育经费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小学语文教学中早读的有效安排策略讨论
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及改革策略
提高用电检查人员反窃电能力的途径
基层行财政性缴存款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假装检查人员(约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