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10-16杨林方
杨林方
内容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大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也在互相帮助中提高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针对这些小组讨论的模式,教师们提出要合理的划分这些小组,针对性的设置学生们所要讨论的内容,教师也要在学生们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及时的解决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数学课堂 合作教学 策略
这几年随着合作学习模式在教育中逐步地应用,初中数学也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很难培养一些创新性的人才,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得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上的主体由学生变成了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完善,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这一现状有着极大地帮助。
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教学中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互相帮助。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由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聆听他们的学习总结和学习经验,互相学习各自的优点,规避自己的缺点,实现互相的提高。其次是可以有效的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学习差异的,而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合理的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小组,实现优化组合。最后则是通过小组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科学的设计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分组,使得学生能够共同的分析问题,创新学生思维。
2.初中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现状
2.1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转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新课改所提的合作教学模式推广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但是有很多教师在推广合作学习的时候,并没有抓住合作学习的核心问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合作学习当作老师进行提问,而学生回答问题。这种形式化的学习模式并不是真正的合作教学模式,只是一种表面功夫。这种教学方式也严重的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2.2小组成员分组不明。分工合作是众人根据自己的所擅长的内容进分工,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工作。通过分工合作,可以有效的发挥整体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分工合作也可以充分的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优势,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老师喜欢采取随机分组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工,而没有考虑学生们的能力问题。这样随机的分工,并不能夠真正使分工合作发挥出最大的效力,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长处,合理的分配每个组的组员。
3.完善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合作策略
3.1针对性的设置讨论内容。学生们参与到合作学习的热情,大部分都来自于他们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通常情况下,有趣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的设置学生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更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随时关注学生们讨论问题的状况,当学生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恰当的给予学生们帮助。学生们学习水平不同,通过合作学习针对性的设置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
3.2合理构建合作小组成员。数学教师应该认真了解学生们的不同,很多学生在个性和能力以及基础水平上都各有不同。数学老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差异和性格差异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的成员,优化小组分工协议,以达到分工合作的效果最大化。在合作学习的分组中,教师应该发挥协调作用,使得各个小组的水平大致相同。同时,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各自分工,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各司其职,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只有合理的划分小组成员,才能够使得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所长,最终提高在数学课堂上实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3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阵地,创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前提。我们知道,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是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给他们提供一个参与的平台,创造一种良好的民主参与氛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课堂中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创新的思维。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实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们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但是我们在实行的过程中,要注意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改正。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杏娟.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5(7):63-64
[2]李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儿童大世界月刊, 20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