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寸土地都很美
2017-10-16郝敬东
郝敬东
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湖北讲话
楔 子
每一寸土地都美的地方叫尧治河。
尧治河因尧而名。相传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五帝本纪》),在其得知有条恶龙危害尧治河一带子民之后,派遣儿子丹朱前往降伏,并通过治理河水让丹朱养性修善,终使一方百姓回归安宁。
传奇续千古。如今的尧治河,却是因美而名。这里山水美,矿区美,庭院美,村容美,就连天上飘的白云也美,人们呼的空气也美,村里无处不是景区,无处不是氧吧。山空灵,水清润,树滴翠,鸟欢唱……走进尧治河,就走进了现代版的世外桃源——
村里村民别墅成片,地下磷矿科学开采,河谷电站梯级开发,尧帝神峡曲径通幽,野人谷中静水流深,石草坪上梯田层叠,滴水岩下太极养生馆清静恬适,梨花山湾文体中心别具一格,三面洼里村级寄宿制小学美如花园,戴家湾、老屋沟地质公园树高草绿;还有容声光电一体的中国磷矿博物馆,集传统农业器具搜罗、农事体验大成的农耕博物馆,显古色古香的尧文化传播研究院,拥有喀斯特地貌奇观的老龙宫、野人洞;另有正在打造的马黄沟高端文化旅游度假区,龙池高山湿地公园,利用磷矿采空区设计的地质博物馆、防空博物馆、白酒博物馆、励志文化馆等项目建设更是如火如荼……
一个地处神农架、房县、保康三地接壤的边远村,一个最高海拔点1700米、版图面积33.4平方公里、仅有163户664人的高山村,一个祖祖辈辈贫穷、建国30多年后仍然“吃返销粮,用救济款”的极贫村,自1988年至今不到30年里,却奇迹般地走出了一条令人向往的共同富裕之路,把偏僻、高寒、贫困之巅建成了“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十大幸福山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4A景区”、“国家绿色矿山”、“湖北省地质森林公园”,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2016年,该村实现总产值38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0亿元,上缴国家税费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万元,企业2000余名职工人均收入6万元。同时,村里森林覆盖率达95%,矿区植被恢复率达100%,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从整体上迈入了小康。
像是神话,更像是一部当代史诗,一切都是那么让人难以置信,一切却又是那样真实地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演绎。
尧治河发展的奥秘是什么呢?
“如果把资产卖光,没有了集体经济,谁拿钱搞村里的建设?谁来给群众办好事?谁还信任我们村干部?”——尧治河发展的定力来自于坚持带领群众走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之路
1
尧治河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村支两委干部团结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开矿办电,苦干10年,实现了初步脱贫致富,村集体也有了部分积累。
当时,民营经济大潮涌起,上级领导要求尧治河顺应“县域经济民营化”大势,将村集体磷矿、电站改制为民营。村里一些有头脑的人,甚至已经备好了购买矿山的资金;个别村干部也跃跃欲试,准备牵头承包经营磷矿和电站,并信誓旦旦保证:“缴够国家的,确保集体的,余下的算自己的。”
上级有要求,村里能人有愿望,班子内的成员有想法……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却硬是不开这个口子,坚持不改制、不承包、不整体出售矿山和电站,铁心要把集体的资产放在集体的“账本”上,带领群众走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在村支两委会上,孙开林引导大家一起回顾劈山修路、开矿办电、艰苦创业的历程,一起回忆致富路上乡亲们的辛苦付出与鼎力支持,然后掷地有声地讲:“如果把资产卖光,没有了集体经济,谁拿钱搞村里的建设?谁来给群众办好事实事?谁还信任村党委和我们村干部?”
他铿锵有力的“三问”如三记重锤,一下子敲醒了一些班子成员的“异梦”,使村里的“领头雁”们首先统一了思想,稳定了人心,明确了方向。
2
当然,许多村外人并不明白孙开林的心思,有的好心朋友还为他算了一笔大账。如果搞民营,作为村里的“当家人”,他肯定拿得到品位高的好矿,再携手亲朋好友搞“单干”,一定会成为全县首富。
可是,孙开林却宁愿不当这个“首富”,也要坚持带领群众走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他曾无数次饱含深情地向来访客人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创业初期,他与村支两委成员带领群众兴修马面河二级电站拦水大坝,靠肩挑背驮把500余吨钢筋水泥、2万余方沙石料从峡谷小路运到工地。经过艰苦奋战,大坝建成在即,一场特大暴雨形成的巨大山洪,卻把大伙的努力冲得一干二净。正当一些班子成员叹息绝望之际,全村600多村民,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学生,没有人号召,纷纷从七沟八梁间汇集到工地,默默参加义务劳动。正放暑假的孩子们力气小,哪怕是搬一小块石头也要加入到大坝重建中来,年迈的老人则全天守在工地为大伙烧水做饭……通过全村老少齐心协力,电站大坝重新屹立在马面河上。
“这么好的群众,如果丢下他们只顾个人致富,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将永远心无安处,我们就不配做干部!”
这么多年来,孙开林与村党委(2004年成立村党委)一班人总是把群众的“好”记在心间,把在建设与发展关键时候乡亲们的鼎力支持记在心间。为此,村里始终保持着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定力,不为发展中的这“热”那“热”所左右,保持着一份朴素而坚定的信念,一门心思地把力量用在村里,把发展放在村里。
3
一个时期以来,城市房地产持续红火,很多了解尧治河实力的开发商,甚至从保康走出去的领导干部,都力邀或建议孙开林带着队伍进军房地产业,搞多元化经营。有的提出只借尧治河的“牌子”不需投资多少,有的慷慨许诺帮助拿最好的地块、给最优惠的政策。可是,孙开林在村党委会上坚定地讲:“隔行如隔山。我们尧治河靠开矿、办电起家,吃的是本土饭,干的是‘直巴活,这‘热那‘热都抵不上我们把尧治河的建设搞‘热。我们尧治河的劲儿要使在尧治河的土地上,我们尧治河的资金要投在尧治河的建设上。”endprint
信念如金。29年来,尧治河用于集体经济发展、企业并购、村民福利和公益事业建设的总投入突破50亿元。
村里建设与发展的盘子大了,用钱的地方自然就多。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韧上、用在后劲上、用出效益来?考验的依然是村党委一班人的定力。
2010年,上级考虑保康磷矿资源虽然丰富,但进行深加工建厂没有好的地盘,便协商在襄阳近郊建设磷化工业园,发展“飞地经济”。上级首当其冲地鼓励尧治河去投资建厂,村党委一班人经过慎重研究,认为村里正在附近的马桥镇,投资4亿多元建设磷化工业园,如果再到襄阳投资建厂,不仅会造成重复投资,还会大幅增加磷矿运输成本,得不偿失。于是,村党委决定不盲从、不跟风、不唯上,坚持把发展重点放在自有实力的可控、可为上,有效避免了重大浪费与损失。
而在县属企业改制的机遇面前,村党委则正确把握发展大势,毅然出资2.7亿元,并购了总装机1.8万千瓦的5座县办水电站及县酒厂、枣阳大汉光武酒业及村域以外的一批磷矿企业,为做强村办企业、增添发展后劲、壮大集体实力奠定了厚实基础。
太极养生馆本是村里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但投资方一拖5年不予追加投入,搞成了市、县重点督办的烂尾工程。村党委在2016年春节后的经济工作会上对此进行专题研究,认为随着村里旅游业的崛起,旅游旺季游客住宿接待已成老大难问题,如果养生馆迟迟不能竣工,不仅影响到村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碍于尧治河“最美休闲乡村”形象。于是,经与投资方多次磋商,请评估机构评审,以2000万元果断回购该项目,再追加8000多万元投资,组织得力专班负责项目续建。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于今年“五一”正式投入营运,到7月底,3个月时间就接待来自北京、山东及省内游客近3万人次。
4
这些年来,但凡到过尧治河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村里抓发展的定力强、底气足,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面貌好、办法多。的确,尧治河的干部无论是赴京进省跑项目,还是到外地招商引资引智;无论是到金融机构争取发展资金,还是到职能部门报批诸种事项,总是神采奕奕,信心满满,定力超强;根本不需要请客送礼,不需要使用什么“潜规则”,都能比较顺利地把事情办好;村里的旅游发展事宜甚至被湖北省旅游委列为特事特办“直通车”。
对此,村党委副书记、尧治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定旭一语破的:“以集体的名义去办事,到哪儿都觉得堂堂正正;去办公家的事,到哪儿说话都有底气,都讲得通道理,都能赢得支持。”
这,就是尧治河的本色所在——走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就能有强壮的发展气场,就能保持好的发展定力,就能与乡亲们携手共奔富裕。
变卖资源为卖产品,变卖产品为 “卖”风景,变“卖”风景为“卖”文化——尧治河发展的活力来自于与时俱进的转型探索和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
5
磷矿,固然是尧治河走向富裕的根本资源,但矿是不可再生资源,即便是村里尚有数千万吨储量,也总有挖尽的那一天。那么,尧治河的发展现在靠什么提质增效?尧治河的子孙后代未来靠什么创造幸福生活?这一直是村党委思考、探索并在实践中凝心聚力所做的一篇大文章。
文章要破题,自然是矿石。村党委清楚,挖矿卖矿村里仅仅挣了个“力气钱”,而外地磷化工企业把矿石买去每深加工一次就赚十几倍、甚至数十倍附加值。必须改变原矿原卖这种简单生产方式。孙开林带领村党委一班人多次外出考察磷化工产业发展情况,了解市场、技术、人才信息,深感磷矿深加工没有技术人才就是“痴人说梦”,没有巨量资金投入就是“空中楼阁”。
方向对头,决心已定,思路就是出路。村党委决定,不惜代价聘请专家、引进技术、培养人才。他们一方面建立院士工作站,请“两院”院士赵玉芬、裴荣富、胡永康到村指导技术,用高薪“挖”来磷化工专家,系统提供磷化工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分批选送有文化的年轻职工走出去学习技术。仅此一“请”一“送”,村里就花了6000余万元。
接着,村里又掏出全部积累,抵押集体资产到银行贷款,动员干部职工及村民入股,共计筹措资金4.2亿元。2009年新春伊始,在距村25公里的马桥镇红岩湾,一座占地256亩、可生产黄磷、赤磷、五钠、磷酸钠、次磷酸钠、氯偏钠等10个磷化工系列产品的尧治河磷化工业园,轰轰烈烈地动工开建了。由于有各路技术专家现场指导,仅用一年时间,一期年产1万吨黄磷车间即顺利投产;2012年,总产量3万余吨的赤磷、五钠、氯偏钠等7个产品相继投产。其中,次磷酸、次磷酸钠等产品俏销美国、瑞典、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说到生产的红火,红岩湾化工厂厂长助理樊光普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生产高峰时,全厂450名职工昼夜加班加点,10个产品实现了全部达产,年工业产值达20亿元。”
村党委副书记、股份公司董事长许列奎更是扳着指头一笔笔算账,他说出来的结论是:通过加工转化,10个产品综合算账,每吨矿石增值达12倍,工业园一年卖磷化工产品的效益,超过了全村14个矿点一年卖矿石的效益。
磷化工业园开发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村党委“变卖资源为卖产品”的决心和信心。
村里的磷矿运输一直分南北两路,从北路运出山的矿石,有一部分被房县华兴磷化工业园包销。一天,孙开林在查阅生产报表时,发现“华兴”包销的矿石量急骤下降,仔细一打听,得知是其生产经营出了问题。
俗话说“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孙开林感觉机会来了。他立马带人前往了解情况,果然,对方向他发出了合作邀请。孙开林喜出望外,他早就在考虑,马桥红岩湾磷化工业园虽然生产红火,但那里環境容量小,产品外运成本高,而房县高速公路即将开通,“华兴”厂地开阔,在此借“鸡”生“蛋”大有可为。他当即诚恳表示愿意合作发展。回村后,他在党委会上讲了投资房县、扩大磷化工加工规模的想法,得到了班子成员的一致赞同,随即决定投资1.2亿元,买断“华兴”部分磷化工企业。经过更新技术设备,加强生产管理,尧治河在房县磷化工业园内的磷产品深加工,每年消化矿石30万吨,为村集体增收2亿多元。endprint
6
“转型发展是个大课题,也有个认识上的渐进过程。”孙开林坦率地讲,“2004年,投资320万元买断邻近的野人谷、野人洞(隶属房县)景区50年经营权,以及后来陆续投资2亿多元开发尧帝神峡景区,基本初衷是想借助发展旅游,吸引外来游客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改善和村民生活方式转变。”
囿于自然地理条件,尧治河村民世代远离城市文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村民一直保持着“猪圈鸡笼挨屋根,生活垃圾顺手扔”的习惯。即便是村里统一建了别墅小区,出台了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但仍难有效解决农户卫生条件差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种无形的外部监督。
为此,孙开林与班子成员商量,提出开发马面河,用发展旅游的办法,吸引外来游客进村,影响和鞭策村民转变生活习惯,从环境卫生这个“根”上让新农村面貌真正“新”起来。
想法摆出来后,与他并肩共事30年、彼此知根知底的许列奎,怎么也想不通孙开林的“异想天开”。他说:“打通马面河的公路,形成全村循环,这事我赞成。但搞旅游,一次性投入那么大,见效周期那么长,村里的其他发展也要钱,一旦搞砸了,这个风险怎么担?”
孙开林深知老搭档的善意。他给老许也是给大伙解释说:
“从近处讲,搞旅游引人气,助推新村真正‘新起来。村里花大力建别墅小区,解决群众住得好的问题,村容村貌上了档次,却没有人来欣赏。如果把旅游发展起来,城市里的游客来看尧治河的景,来看尧治河的环境,就等于是用眼睛提供了一种无形监督,村民的卫生环境就会逐步好起来。往远里看,旅游资源是尧治河的第二大资源,尧治河不仅山水好、植被好、空气好,而且尧文化深远,甚至还可以把磷矿采空区搞成风景、搞成看点。另外,村子处在武当山、神农架旅游的节点上,将来周边高速公路贯通,游客量加大,人们路过尧治河而没有景看,白白让好的旅游资源浪费掉,这是一大憾事。再说了,我们这辈人过世了,后代们再把磷矿开尽,如果将来没有优势产业作支撑,子孙们真该骂我们端‘子孙碗了。所以,搞旅游必须想到长远,抓在眼前。”
孙开林分析透彻、深入浅出的一席话,消除了老许的担心和大伙的疑虑。
7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村党委专门组建尧神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请来高端旅游规划专家,按照马面河的自然景观分布与尧帝传说故事,精心设计打造“三湖五峡七园九滩十瀑二十四桥”系列景点,形成了一峡多景、步步是景的独特景观;并将马面河改名为尧帝神峡,以此扩大景区知名度。在景区建设中,为了不破坏峡内的自然生态,对全长8公里的游步道,采取落地与栈道、与吊桥、与拦河坝相结合的办法,不砍一棵树,不挖一块石,依山就势,随水附形,精致铺建。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用钢筋焊接筐篮,就地取材,装上河里的卵石,码放于游步道山根一侧,形成集过滤山水、遮挡泥土、美化游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风景墙”,既生态环保,又符合本土特色;对沿峡10公里的旅游公路,则紧贴山岩凿石铺筑,开凿了总长3.6公里的12条隧道,不仅保护了自然景观,还增添了一道“创业景观”。
村里立足发展全域旅游,在投资3.45亿元突出打造野人谷、野人洞和尧帝神峡样板景区的基础上,又先后投资2.3亿元,开发了老龙宫、中国磷矿博物馆、农耕博物馆、太极养生馆、梨花山自然风景区等一批设施配套、景观相连、富有个性化的系列旅游产品。同时,他们还把矿区当景区建,把生活区当景区建,通过回填矿渣、修整山体、改造梯田,以及栽植风景树、花草、药材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将戴家湾、老屋沟、雷打岩、石草坪4个磷矿采空区,分别打造成了以“节约苑、环保苑、和谐苑、生态苑”命名的地质公园和高山农业观光园;按照“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思路,把滴水岩、龙门口两片村民生活区建成了花园式住宅区,成为既是可供游览的景区,又是可为游客提供食宿的休憩区。他们甚至别出心裁,把村里的6个自来水厂和5个污水处理点也建成了小景点、小花园、小生态园;把为填沟造地(建设场地)挖取土石方遗留下来的小山头也建成了石径盘桓、亭阁飞檐的观景台……
如今,走进尧治河,就是走进了“画”中。去年以来,前来观赏这幅秀丽“画卷”的游客达56万人次。旅游,不仅彻底改变了村里卫生环境,而且带动了农户“三产”发展,村民们比着开办“农家乐”,比着把卫生环境做好,吸引游客食宿。2016年,全村旅游业综合收入突破2.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继磷化工之后的第二大产业。
8
尧治河村党委一班人并不满足现有景区开发和景点建设。孙开林说:“把风景资源简单开发成景区景点,这不是旅游。旅游中要有文化,只有融合进文化的旅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才能称其为旅游业。”
那么,对于尧治河这样一个深山村,怎样才能深化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孙开林提出的构想实在而可行——要让游客在尧治河“听得到尧的传说,看得到尧的故事”,不枉祖上赋予的“尧”名。
他们从“尧”字做起,组织“寻尧”专班,查阅数百万字有关尧帝的历史文献与专家学者研究成果,获知尧帝出生于河南尧山,工作生活于山西临汾。禅位于舜后,年迈的尧帝到尧治河一带寻找儿子丹朱,并在此发明围棋,与子对弈,进一步磨炼丹朱心性。据此,孙开林先后带队两赴尧山,三到临汾,与当地尧文化研究专家深入探讨尧帝的历史作为及尧帝文化的根脉、起源、传承与影响,并邀请尧文化专家到尧治河实地考察,提出建议,丰富打造尧帝文化品牌的思路。
根据尧文化学者提供的历史资料,2014年,村里兴建了全国首座尧文化传播研究院。接着,又与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举办两届“尧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行由聂卫平、常昊为裁判的“尧帝杯”全国业余围棋公开赛,深入挖掘、推介、宣传尧帝文化;村里还统一制作“百尧石”中堂,建设尧帝故事文化墙,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传播尧帝文化精神。
与此同时,村里把尧文化切实融入到旅游建设之中。以尧帝创立的农耕文化为依托,兴建农耕博物馆,搭建集尧帝文化、荆楚文化、乡土文化于一体的尧舜文化大舞台,定期向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大餐”。在堯帝神峡峡口,一块巨大的临摹历代帝王墨宝的“百尧石”,已经成为游客“到尧治河一游”的留影标志;而峡内根据尧帝故事精致布建的“寻子园”、“对弈园”、“降魔园”、“部落园”等景观更是引人入胜。目前,村里正在根据专家建议,对全村12个公路隧洞依次把尧帝的传说故事,以图文形式镌刻于隧道洞壁,每个隧洞则以尧帝生平节点渐次命名,用声光电予以绘声绘色地描述,形成一道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独特人文景观。endprint
9
对开矿形成的数十公里的地下矿洞,村里也不“放过”,孙开林充满激情地讲:“我们要让矿洞成为矿区二次增值的重要载体,让游客在尧治河感受到‘地面处处是风景,地下处处有文化。”眼下,他们利用矿洞这一独有资源,在地层规划布建的白酒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励志文化博物馆、探洞运动体验休闲馆等项目正在緊张施工。
不仅如此,村里还以“文化特色小镇”、“森林小镇”建设为风向标,与北京天赋集团合作,引资6亿元打造马黄沟高端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已进入规划评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该项目运用“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开发模式,融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国学文化、传统技艺、电子商务于一体,打造聚集高端要素的文化产业综合体,走以文化要素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传播先进文化,又发展产业、增加效益。其独特的开发理念和运营模式经媒体报道,在业界引起了不小轰动,北京、香港、云南的投资界“大咖”和众多企业家给予高度评价和关注,可谓“开建即火”,前程似锦。
日前,帮助尧治河申报创建国家5A景区的北京江山多娇文化旅游规划设计院,在全面了解村里的旅游发展作为之后,改变了原来“缺乏唯一性和独持性”的评价,称赞尧治河矿区、景区、生活区“三区”融合发展有特色、有创新,对帮助申报和创建国家5A景区充满了信心。
“如果5A级景区创建成功,尧治河每年的游客将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将达10亿元以上。到那时,我们就把磷矿封存起来留给子孙后代,靠永不贬值的旅游产业,真正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这是孙开林代表村党委对不远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是他对实施“三变”(变卖资源为卖产品,变卖产品为“卖”风景,变“卖”风景为“卖”文化)战略、做活转型发展大文章的美好归纳。
分房子,分股份;办“三福”,扶贫困……村里的发展每前进一步,村民的福利就提高一份——尧治河发展的魅力来自于始终秉持共享发展的理念和发展为民的朴实情怀
10
“地无三尺平,出门路难行。”这是尧治河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过去,全村160多户人家,哪儿有缓坦的地势就在哪儿落脚生根,传统的土坯房分散在七沟八岭间,形成了5个村民小组,既不方便村民出行办事,也不方便村里统一管理和服务。一些住得特别边远的农户一旦出现意外天灾人祸,村里想帮都帮不上。这一直是挂在村党委一班人心头上的一件大事。
2004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村党委以此为契机,聘请规划设计专家,由村集体统一出资5200万元,在水源好、地势缓的村南龙门口、村北滴水岩,按照“一片一区,一区一景,一景一特”的布局,集中兴建了160栋村民别墅。
小区设计既连户成片,又单门独户,一式二层小楼,上下240平方米左右,并统一配建用电、用水、有线电视、互联网等生活设施,依地就形建设活动广场、花园、绿带;为方便农户养殖,还特意在小区适中位置统一建设猪圈、鸡舍,内设煮猪食的灶台、放饲料的杂间;同时,结合村庄综合整治,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5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小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谈起村民小区建设,村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吕泳和如数家珍——
小区建设共需用地3万多平方米,可龙门口与滴水岩适宜建房平地不足2万平方米。对此,村里用矿渣填垫沟壑、“生”地建房,累计填垫矿渣130多万方,并用矿渣打粉制砖制砂,变废渣为建筑材料,不仅解决了无地建房问题,还为矿渣处理找到了出路,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效”共生。
小区建起后,为了公平公正分房,村党委根据家庭收入与人口状况,研究制定了既刚性又充满温情的办法——家庭成员在本村企业上班,年工资收入超过8万元的,不享受补贴;家庭成员在村企上班,年收入在2—8万元之间的交2—6万元;对既无家庭成员在村企上班、或者因病因灾因智而经济条件差的12户村民,则享受免费入住政策。
如今,尧治河在行政建制上的村民小组已经名存实无,原来住在“老山间”里的126户村民,集中迁居至小区别墅,成了住在农村里的“居民”,像城里人那样享受着现代化设施带来的生活便利。
在滴水岩小区,一身新衣的村民胡国玉美滋滋地说:“我们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样‘亮飒飒的房子,过去住土房子,把人越住越土气;现在住洋房子,不穿干净点就觉得与房子不般配,想不洋气都不行。”
11
如果说“分房子”使村民一次性享受到了集体经济的“大餐”,那么,“分股份”则让村民实现了“长流水”式的领取集体工资的待遇。
用股份制发展经济,尧治河实践得早,尝到的甜头也早。创业初始,开矿办电缺资金,村里的办法就是募股。一路走来,村党委在探索中充分感受到了股份制在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共同富裕中的独特魅力,它不仅可以确保村集体企业治理结构清晰、规范,更有着凝聚全体村民、员工关心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为此,在集体经济壮大之后,村党委更加注重把“股”用活用好,通过创新股份分配方式,实现集体与村民共富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可持续。
在股份配比中,首先确立集体“公有”地位,村集团公司占股36%,为最大股东,居绝对控股地位。余下64%的股比,则为集团分公司和2000多名企业员工、600多名村民所有。村里要求全员皆“股”,但并不是谁钱多就可以多购股,谁钱少或谁没钱谁就少购股或不购股。他们设置了个人上限不超过50万股、下限不低于20万股的标准,对于部分经济条件差、下限难以达标的村民,则由村集体垫钱帮其入股,再从每年分红款中抵扣偿还。这样一来,既杜绝了少部分人股比过大、分红过多的问题,又确保了全民参股、利益均沾分配机制的合理。
2013年,村党委决定拿出500万股无偿分配给村民,目的是进一步增强村民集体荣誉感。在确立股份分配条件时,他们根据村民履行职责义务、遵守村规民约、家教家风等情况,列出23条具体评分标准,由村委会逐户逐人评定打分,得1分便分5000元股份。在村民获益的同时,有效推进了村风民风建设,增强了村民集体感、归属感、荣誉感。endprint
如今的尧治河,家家有股份,人人是股民,每年每户平均从集体企业获得的分红收入超过5万元。
12
集扶贫、服务、福利于一体的“三福”公司,创办于1996年。当时,村里拿出30万元启动资金,挑选责任心强的党员陈隆万担任经理,对村里有“力”无“智”的22户智障人家进行帮贫扶困,组织和引导他们修护村级公路、种植药材增收脱贫。
如今,21年过去了,陈隆万已是65岁的老人,经他带领公司员工帮扶的农户早已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他却仍然担任着“三福”公司经理。他现在管理的19名智障者,被村民们称为园林队。也就是说,这些智障者成了村里的“园林工人”,他们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更有着一份可靠的收入。每天出工由“三福”统一组织,根据工作量记分,一天完成10分工作量,便可收入100元。
2016年,这19人从村会计、三福公司副经理章治兰那里领取了47万元工资,人均2.47万元,加上村里配送的股份分红,每人年总收入都超过了3.5万元。同时,村里在为他们购买除与全体村民一样拥有的家庭财产保险、人身小额保险、村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之外,还专门为每人购买了一份人身意外保险;“三福”公司则为他们提供劳保用品、就餐就医、财物管理、保险办理等服务,使他们生活得有滋有味有尊严。
谁能想到,曾经力气无处使、生活自理难的智障者,如今却成为有活干、有钱拿、有各类保险的村级“蓝领”!
随着村里生产生活设施日益完备,“三福”公司还担负着小区卫生保洁、旅游公路清扫、石草坪农业观光园种植管理等任务,而他们也不仅限于引导智障者务工,对年纪稍大、体质较弱的村民,只要身体许可、自己愿意,都可到“三福”务工增收。目前,仅固定的保洁员就有22名,按劳取酬,收入稳定。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既方便照顾家庭,又无额外生活开支,出工灵活,工作愉快。
13
尧治河村民的好福利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村里就为村民减免了“三提五统”、农业税、9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并实行升学奖励制度,对凡是考取高中、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的学生分别给予4000元、6000元、8000元、10000元的学费补贴。
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村里在公益设施建设、村民福利配套方面紧紧跟进。统计显示,29年来,村里用于公益设施、福利事业建设的资金总额达5.6亿元。
比如,为让村里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先后投资1600多万元,3次对校园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了花园式教学楼。教学楼内现代化电子教学设备、图书室、活动室、寄宿寝室、食堂餐厅、空调热水应有尽有,且学生全部免费食宿,成为附近城市学校举办夏令营的必看景点。
再比如,村民的各类保险全部由村集体买单,员工的“五金一险”企业出资部分,一分不少,按月交足;对村民及员工患大病、村里老人去世,村集体的账本上专门有着“大病救助”备用金、抚恤金的细目;对“两个文明”建设有功者,村里设立专门奖励基金,每年都对劳动模范、创业先进个人、十佳职工、十佳妯娌、和谐家庭、优秀儿女等实行物质褒奖。
还比如,对村民共享的公益设施建设,村里更是舍得投入。29年来,用于村级公路、输变电、自来水厂、有线电视、移动信号基站、村民广场、村民讲堂、污水处理与垃圾集中清运等设施建设的资金达5亿元。
14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奋斗目标。”这么多年来,尧治河村党委在凝心聚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始终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放在心中,抓在手上,落在实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具体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生动诠释了“增强人民获得感”的内涵。
发展才是道理,发展才有魅力。尧治河熠熠生辉的发展成果,尧治河人幸福美满的笑容,折射出的正是这片灵山秀水发展的魅力。
只允许说“做得好,落实得了”,不允许说“我不管,我不当家”——尧治河发展的能力来自于党委一班人敢于担当的行为自觉和干净做事的永恒法宝
15
尧治河建设的体量那么大,开发的景区那么美,发展的实绩那么好,许多人在感叹之余,都不禁要称赞村里领导班子的能力与水平,都不禁要问他们善作善成的法宝是什么?
对此,孙开林的回答简洁而有力:“党建是根本,担当是标尺,干净是本色。”
16
29年来,尧治河的党组织不断壮大,由单一的村党支部到与邻近的天花、白果两村成立联合党总支,再到2004年被县委批准成立村党委,党员队伍由当初的17人发展到现在的228人。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员工增多,村党委抓党建带队伍促发展的力度也持续加大,坚持企业办到哪里,党组织就建立到哪里,党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哪里。
根据总体发展需要,他们实行村党委、村委会、尧治河集团有限公司“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对村域内外的24家分公司(企业)普遍建立党支部,村党委12名成员交叉任职,分别兼任分公司(企业)党支部书记、经理,实现了党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党的活动全覆盖,确保了村党委的决策在企业经营中不折不扣地落实。
村党委认识到,企业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党建引领发展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因此,他们始终坚持党管企业不动摇。多年来,春节后的第一个会议都是村党委(扩大)会议,就新一年的发展盘子,从目标规划到实施路径,从责任分工到绩效考核,逐项进行细致研究,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与建议,最后由党委集体讨论,形成决定。为确保执行落地,村党委配套出台考核办法,压实责任,对企业高管人员每月只发40%工资,其余60%的工资纳入绩效考核,完成任务者,除领取全额工资外,另外给予个人20%的工资奖励,硬账硬结,奖惩兑现。
村党委副书记席永久分管招商和融资工作,今年村党委分给他的任务是争取5亿元发展资金。他变压力为动力,带领招商引资队伍长期在外奔波,经过不懈努力,争取到了北京天赋集团6亿元投资规模,使马黄沟高端文化旅游项目得以顺利实施。endprint
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上,村党委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唯能力而不唯关系,对优秀员工进行重点培养,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对优秀党员选拔到关键重要岗位,推荐进入党支部班子。先后在村民和企业员工中发展党员127名,选拔优秀党员干部69名。
村党委高度重视党的活动开展,通过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两学一做”活动,提出“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发展,哪里就有党员”的要求,不断强化党的宗旨教育,促使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村里有个精神病患者,所住房子年久失修,不管村干部怎么劝说,他都不愿搬到山下小区来住。村党委决定在老房旁边为他新建两间住房,借助“两学一做”活动,号召全体党员运送建房材料。党员们组成运料队伍,利用休息日,用肩扛、背篓背、箩筐抬,把十多吨砖瓦、水泥搬运到了距公路3里多远的建房现场,很快帮助盖起了新房。
在近年磷化工市场低迷、经济下行面前,全体党员干部没有一个灰心的,没有一个离开的,大家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平静应对挑战,坚守岗位干事。
村党委副书记、集团总经理王定旭说:“正是因为村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注重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我们的企业才没有一个关门的。开门就意味着发展,就意味著尧治河的事业朝气蓬勃。”
17
在党委班子成员中,大家都记着这样一句话:“只允许说‘做得好,落实得了,不允许说‘我不管,我不当家。”
这是孙开林对班子成员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话虽朴实,却蕴含着一种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凸显着村党委一班人的“标尺”意识。
尧治河村的党委分工很特别,由党委成员兼职的企业负责人,都必须承担企业所在地一方的管理之责。
2015年8月,村党委委员、尧治河磷矿经理黄传宝,在村统一组织的环境卫生大检查中,因村宾馆卫生间被评为不合格,不仅同宾馆相关负责人一起受到通报批评,而且作为党委班子成员,企业驻地在此,没有担起监督、管理、提醒之责,被罚扣一个月工资。
规矩在前,受到经济处罚的黄传宝心服口服,坦率担责。
一次通报批评,一月薪水处罚,警醒的却是班子成员中“我不管,我不当家”的甩手掌柜思想,增强的是全体班子成员对村里大小事务负责到底的担当意识。
村党委委员、力澳矿业经理徐庆平,其管理的矿区分布在滴水岩一带,除了全面抓好力澳主业外,他对滴水岩村民小区的管理丝毫都不马虎。从环境卫生到用电用水安全,从村民素质教育到家风建设,从建立村民家庭档案到小区红白喜事操办……他样样事操心,件件事到场,组织和倡导小区70多户人家,每月召开一次村民会议,每月进行一次环境卫生评比,每月开展一次文化活动,把过去落后的小区管理工作搞得风生水起,赢得了村党委的肯定和群众的称赞。
今年5月,湖北电视台第十五届“春满楚天”——全省地方台春节文艺节目展评颁奖塈“文艺家走进尧治河”活动在村里举办,需要一个像样的文化书院做背景。离现场录制开播仅有一天时间,文化书院背景却不尽人意,另选其他背景又与活动主题不符。在此为难之际,孙开林与分管旅游、机关的党委班子成员,带领员工昼夜加班施工,孙开林守在现场督办直到凌晨4点,建起了全新的文化书院背景,让节目制作人惊叹不已,赞赏不已。
2013年12月,国土部部署鄂湘川黔滇五省磷矿行业实施“三型矿山”(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地和谐型)创建。面对没有规划、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等困难,孙开林要求分管矿山的许列奎、黄传宝、徐庆平,不讲客观困难,务必要“做得好,落实得了”,让“三型矿山”创建按时达标来证明干部的担当与作为。
孙开林虽然施压的是矿山负责人,自己却操心在前,带领大伙跑京赴省,争取政策与项目资金,聘请专家上门指导;组织矿山干部与骨干员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学习矿山治理经验,让大家开阔视野,从思想上转型。接着,开源节流,从集体自有资金挤、从银行抵押贷,加大配套投入力度,累计投入2亿多元,通过3年努力,使全部矿山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机械化作业、(矿渣)无害化处理。同时,全面实施矿区道路硬化、矿区饮水安全、矿区梯田改造、矿区植被恢复等工程,使“三型矿山”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被国土部命名为“国家绿色矿山”,被省国土厅授予“地质公园”,成为鄂湘川黔滇五省磷矿行业“三型矿山”创建的楷模。
18
在尧治河村党委成员名单中,一直有着孙开林、许列奎、杨占杰最早创业“三驾马车”的名字,后来进入班子的党委成员,任职期限也大都在十几年以上。这么多年来,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违纪的,没有一个被举报的,更没有一个掉队的。班子稳定、团结、廉洁、实干,凝聚力强,群众公信力高。
在谈到辞掉公职到尧治河一干15年而且越干越想干的原因时,党委副书记、原十堰市公务员席永久,党委委员兼村党政办主任、原保康县机关干部吕泳和异口同声地讲:“吸引我们的是尧治河有孙开林这个好带头人,他一身正气、廉洁奉公的人格魅力,始终影响和引领着我们团结共事,干净干事。在尧治河这个平台上,搞建设、抓发展没有杂音,有想法、有问题说在当面,同志关系非常融洽,一起工作心情舒畅。”
2015年8月,湖北省委巡视组进驻保康,认为尧治河企业多、经济总量大,预想会有一些问题,会收到一些信访件。可是巡视组在保康工作两个月,却没有接到一封有关尧治河的举报信。巡视组亲往尧治河驻扎,也无一名群众或企业员工上访。在村集团财务部和村委会会计那里,巡视组看到了让他们信服又佩服的两份账单:一份是2003年孙开林当选县委常委,组织上将其身份转为公务员并发给一份工资,可孙开林让县里直接将这份工资转给了村集团公司财务部;另一份是2007年以来国家通过转移支付发给村主职干部的一份工资,孙开林则让村会计直接入了集体收入的账本。到今年7月,这两笔工资总额达140万之巨,归属却是村集体。这么多年来,孙开林坚持只在村集团公司领取相当于副职的一份工资。endprint
作为当家人,一些通过与尧治河企业经营交往的获益者,在逢年过节时总会送一些礼品礼金,孙开林坚守拒收底线。对于不知情放在家里的,或考虑以后仍有经营交往不好拒绝的礼品礼金,他一律上交村集体,由村集团公司财务部和村委会会计室登记上册,共达120多笔,350余万元。
在做到廉洁自律的同时,孙开林还严格管理身边人,对于因管理失察出现的问题,他勇于担责,依规认罚,教育和影响大家更好履职尽责,干净做事。
2013年,一位建筑商承接村里的工程,私下以高息方式筹措建设垫资。工程建设中,村里检查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经查是其用偷工减料方式减少投入,以期收回高息籌资成本。通过深究,发现为孙开林服务的司机,参与了高息借贷谋利。孙开林得知情况后,专门召开全村干部群众大会,检讨自己对身边人管理失察问题,宣布自己认罚一个月工资,责令司机全额退回所收利息,要求大家进一步加强对本人及身边人的监督。
每年春节,孙开林的爱人李志秀,都要当着孙开林的面把他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拿出来,一本一本地精心擦拭一遍。在一大堆荣誉证书中,仅中央、省级党组织和政府颁发的就有30多本。每次,李志秀一边擦拭证书,一边意味深长地看着老孙。孙开林非常明白自己相濡以沫的爱人的用意——那是让他珍惜荣誉,不忘初心,任何时候都要把路走直,把村里和群众的事办好。
孙开林说:“这么多年来,组织上给了那么多荣誉,本人3次当选全国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这既是工作的动力,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唯有做好自己,带好班子,干好事情,才对得起党组织的培养,对得起人民群众的信任。”
19
为了确保干净干事,早在2005年,孙开林就召集党委成员研究订立了个人事项报告制度——村领导班子成员在个人经济收入、建房、买车、家庭成员红白喜事、私事外出等方面都必须报告村党委,并进行年度公示,接受群众和企业员工监督。同时要求,企业高管不允许在外投资、入股办企业。
2006年,许列奎的两位朋友邀他入股一起到枣阳开发膨润土矿,每年个人至少可获利40万元。许列奎如实向村党委报告,孙开林明确说“不”。他对这位老搭档不留情面地说:“你是董事长,如果在外另搞一份产业,分散的不仅是个人工作精力,还会开一个不好的头。如果大家都去另搞一份事情,就会干不好集体的事情。”老许二话不说,反转去做朋友工作,让他们带着股份把枣阳膨润土矿引入了尧治河集团,成了村集体企业,使村里每年增收300多万元。
这些年里,村里项目建设不断,为了杜绝不廉行为带来工程质量问题,村党委规定:决策工程的不管工程,管工程的不验收工程,验收工程的不定价工程,定价工程的不付款工程。这样,伸向工程的“黑手”在每个环节都被斩断,监管人员也有底气较真管理,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马“掀”了重建,工程承建者心服口服,只好把工程质量搞好。
20
肩负使命,心如止水。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以孙开林为班长的尧治河党委一班人,个个担当有为,人人干净干事,把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把发展为民的殷殷情怀,镌刻在大美尧治河的每一寸土地上!
责任编辑/彭中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