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石油魂
2017-10-16杨德勇杨悦
杨德勇 杨悦
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为止,以石油工业部名义只立过三块纪念牌:一块在玉门,为纪念中国石油勘探事业的奠基人、著名地质学家孙健初;一块在中原油田,为纪念中国石油师师长、中国石油运输事业的开拓者张复振;一块在大庆,为纪念在开发大庆油田中做出卓越贡献的“铁人”王进喜。这三块纪念碑相映成辉,构成支撑中国石油精神基础根基的“三杯热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高举着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足迹不断前进。
—— 作者题记
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会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工人阶级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们都能在孙健初、张复振、王进喜的足迹中找到答案。
一、孙健初真实的足迹
玉门油田,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油田之一,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清朝同治年间,玉门赤金等地在这里淘金的乡民在石油河东岸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小小的老君庙,以祈求神灵“护佑”,故以“老君庙”得名。20世纪30年代,发现并勘探开发石油矿藏时的第一口油井就打在老君庙前,因此称老君庙油矿,又因当时属玉门县辖地,故又称玉门油田。
三进玉门发现第一口油井
玉门油田是谁发现的?它有怎样的发现过程?只要来到孙健初纪念碑前,就可以从碑上的遗像看出端倪。这位戴着眼镜的孙健初是那样的沉稳厚道,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忧思国难、艰苦求索的精神风貌。碑文起初几行写到:“孙健初同志,字子乾,生于公元一八九七年八月十八日,河南濮阳县人,一九二七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精研地质,学有独到,从事地质调查探勘工作二十余年……”
早在1935年,孙健初经过三个多月的深山跋涉,横跨祁连山脉,到玉门考察石油资源。1937年9月,孙健初从兰州出发,第二次考察玉门。10月初,他对石油河两岸地层断裂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小石油沟发现了两处干油泉,认为“玉门油泉一带地质颇不简单,地层多经变质,构造褶皱断层兼有之”,并认定“这里是煤油将来之希望”。他迫不及待地给当时的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写了一封信,希望早日钻探。1938年11月28日,孙健初第三次前往玉门勘探。他们一行九人骑着骆驼,驮着帐篷、测量仪器、行李,穿越茫茫戈壁滩,26日到达石油河区域。尽管天寒地冻,但希望的火焰在孙健初的心中燃烧。12月27日黄昏时分,孙健初等到达老君庙。他们在老君庙旁搭起蒙古包,开始了艰苦的勘测工作。他们每天都是白天在野外踏勘,晚上回到蒙古包里点上蜡烛绘图计算,一直工作到深夜才睡。从石油河到干油泉、角塘沟、三橛湾、马莲泉、红沟河坝,无不留下孙健初的足迹和汗水。他们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为玉门油田的勘探、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47个日日夜夜,孙健初完成了地质调查任务,他给资源委员会写了报告,详细述说玉门勘测的地质情况,并提出钻井探油的具体计划,定出钻井井位。
1939年3月,经周恩来批准由陕甘宁边区借来的第一部钻机运抵老君庙,立即按孙健初所定井位钻进。3月27日,挖方井导洞至23米处遇到石油。5月6日,根据孙健初所定的井位,老君庙油田钻探工作正式开始,玉门油田第一口油井开钻,当方井导洞探至23米处遇到了油层,黑乎乎的油流,沿着砂层缓缓渗出流淌,日产1.5吨左右。8月11日,钻至115.51米处,探得一个油层,孙健初为它定名K油层,每天可产油10吨。后来第2号井、3号井、4号井……相继钻到K油层。产油数字不算大,但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大家完全沉醉了,幻想已张开双翅:这里将成为中国最大最重要的产油地。
1940年8月,从湘潭煤矿运来的钻机到矿,决定加深4号井。11月2日开钻。1941年4月21日,钻机钻到439.37米时,突然发生强烈井喷。瞬间,原油夹着砂石以雷霆万钧之势,喷向四十多米的高空。从而发现了玉门油田的主力油层L油层,证明玉门油田是一个储量丰富、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随着情况的发展,孙健初对玉门油田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中国找到了自喷油田,中国的石油工业起步了!在孙健初带领下,中国勘探队终于在千古荒原的祁连山北麓找到了储量丰富、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玉门油田,揭开了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孙健初纪念碑碑文最后说:“望祁连之巍峨,瞻斯碑之聳峙,功在人民,永式来兹。”
对石油情有独钟却英年早逝
“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1954年,曾任玉门矿务局党委宣传部长、著名诗人李季写下了这样的诗句。1957年12月,新华社发表文章向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玉门,成了中国石油的代名词。
早在1937年,孙健初根据中央地质调查所安排,又参加了“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开始在甘肃、青海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1938年至1939年由孙健初主持的玉门油田勘探,取得成功,转入正常开发。此后,孙健初即全力从事石油地质工作。1942年至1944年孙建初去美国考察油田,进修石油地质,写出了《美国地质概况及其寻究石油之方法》和《发展中国油矿纲要》。孙健初在美国考察和进修,回国后,除主持玉门油田的地质勘探工作、继续对祁连山北麓进行调查外,重点对青年地质人员进行培养,关心他们的成长。玉门油矿地质室有九名新来的大学生,孙健初帮助他们阅读研讨石油地质理论,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谈自己在美国实习的体会。使这些青年人很快得到提高,出了不少成果。1946年,孙健初任甘肃油矿局探勘处处长(后改为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勘探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为防止国民党军队的抢掠、破坏,孙健初不顾个人安危,组织职工巡逻护厂,将全部勘探仪器和地质资料装箱密封,妥为保护。1949年8月,兰州解放。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贺龙致信孙健初,称赞他为祖国石油工业所做的突出贡献。后来,彭德怀、贺龙还拜访了这位中国石油事业的功臣,对孙健初和勘探处职工的护厂功绩倍加赞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