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向华:弓弦上的坚持
2017-10-16陈茴茴
陈茴茴
作为一名青年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马向华很少将自己限定在古典或现代、民乐或西洋乐这些特色鲜明的词汇中,演奏传统作品之余,她还勇于尝试各种风格的作品。有人曾评价她是“演奏风格最杂的二胡演奏家之一”,她对这样的评价有些惊讶:“我不是刻意让自己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我只是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
音乐要表达真善美
在一台汇聚国内多位青年二胡演奏家的音乐会上,男性演奏家多呈现音乐澎湃、感情激昂之貌,女性演奏家则多展现柔美动人、细腻真挚之情,而马向华的演奏兼具两者特点。当记者说起她的演奏风格时,这位出生于山东济南,身材颀长、气质爽朗的女演奏家不禁笑起来:“也许是乐如其人吧,我生活中就是大大咧咧的。”
马向华从小登台,十岁开始到国外演出,在还不懂得害怕时就已经开始与舞台亲密接触。上中学时,她经常会突然接到为到访专家或老师演出的通知,很多次都是直接从琴房背着琴就上台了,这些经历既让她对舞台有了亲近感,也锻炼了她应对舞台上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如今,她的演奏沉稳大气,这是因为她对舞台没有太多恐惧,她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作品演绎好,这也是她时常告诫学生要时刻准备着的原因,“我常和孩子们说,机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来临,你必须随时做好准备。”
马向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学习后,她的母亲特意从济南来到北京照顾她,之后便一直陪伴在她身旁。母亲当年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教育直接影响了如今马向华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作为专业老师,她希望自己不仅成为学生音乐之路上的导师,还能成为陪伴学生成长的家长,教给学生音乐技能和知识的同时,更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时刻在心理上关注他们的成长。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要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作为老师要时刻保持和学生的交流,才能从根上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并及早处理问题。”马向华感慨地说,“我经常和孩子们讲,音乐要表达真善美,做人也要真善美。”
演奏和教学带给马向华一种主客观平衡,演奏是音乐家主观的表现,教学是教师用客观的语言和示范进行表达,而学生的灵感也会促进教师的进步,这就是教学相长。
挑战不同风格激发新灵感
小时候,父母带着爱唱愛跳的马向华走进少年宫学习二胡,后来她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接着又升入附中,之后免试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读本科、读研、留校,马向华的音乐之路走得很顺利。即便如此,她依然坚持“宝剑锋从磨砺出”是不变的真理,因为自己从小练习童子功,她始终认为“学琴要趁早,强化成体系”非常重要。
在附中教学的时候,马向华经常向学生们强调:任何事情都是通过量变积累才有质变,在乐器学习上,无论天赋如何,一万小时的练习往往是技术达到成熟必不可少的。
到了大学教学,马向华强调学生需要从思想、修养上升华自己,不断接触传统音乐,传承中国民乐的精髓,她会严格要求学生坚持室内乐训练,熟悉地方传统剧种、地方音乐,譬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她说:“传帮带是民乐学科的优良传统,就像我们定期举行的师生音乐会,传递的就是传统民乐的一种融洽感、凝聚力。”
熟悉传统、熟悉民间是学习民乐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之后,马向华对自己和学生便有了新的要求。作为当今年轻一代音乐家,马向华对于二胡这件中国传统乐器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如何保持和延续传统音乐特征之上,她关注的更多是作为演奏家如何在作品中呈现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作为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在音乐和人生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感悟,因此她喜欢挑战各种风格的二胡曲,也喜欢与中外不同乐器同台演奏,以激发新的灵感和音乐想象力。
在一次与小提琴家吕思清共同接受采访时,主持人问马向华用二胡演奏小提琴改编曲目有何心得,她简单阐述了自己演奏多样化的感受:“二胡是很有潜力的乐器,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于我而言,无论什么样的风格,我只希望在演奏中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感情。”
提起这个话题,马向华动情地描述自己对二胡的情感:“二胡这个乐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指板,这使得每个演奏者按弦的时候会有变化的空间,每个人的演奏都不一样,音色也千变万化。音乐反差大再加上二胡自身音色具有歌唱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内涵丰富、感情多样,它可以表达我所有的情感,这也是我对它着迷的原因。”
马向华在教学生演奏古曲时,并不强调自身角色回归古代,而是激发他们在演奏中通过主客体的转换将自己的情感注入音乐。对于西方作品的改编与尝试,她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同时,希望借鉴西方作品的速度感与精确度,以此来丰富演奏者的艺术表现。谭盾作品《卧虎藏龙》的二胡版就曾由马向华演奏,她说:“无论是流行、组合、交响乐还是爵士,我只是希望挖掘出二胡这一乐器的可能性,时代在发展,音乐也在发展,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各种艺术形式的丰富载体,作为演奏家要不断去探索这些形式的融合。”
马向华认为新一代有理想的青年民乐演奏家应当从泥古的模仿中走出来,突破以往对传统曲目的演奏局限,跨越并变身为以主体情感呈现为目的的崭新诠释。
手心皆意念
丰富的演奏经验给予了马向华应对舞台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即使遇到断弦情况也能处变不惊。马向华有一个习惯,练琴时会在脑海中预演各种突发状况,真正演出时就只随着音乐走,不去想其他,她说:“我对自己演奏的要求就是做到手到、心到、意念到,手到是技术层面的娴熟,心到是手与音乐的契合,心中有音乐,意念到是控制氛围的能力,是内心胸怀的展现。”生活中,她也给自己设定了这样一个“程序”,这种处变不惊的状态影响了她面对生活的态度,她说:“生活中也经常会有突发情况,我会冷静面对。”
走出排练场又要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的马向华笑言,暑假是自己在炎热天气里最大的盼望,因为这时候她可以有时间停一停、想一想、看看书,无论多忙,张弛有度是她的人生态度,正如二胡的声音可轻可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多年拉琴的经历让马向华发现:拉琴和人生一样,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问题,人要做的是不断修行自己,不同阶段展现不同的自己。闲暇时,王阳明的书总是她的手中卷,既可以让她精心思考过去、现在、未来,也可以体会知行合一的感悟力和行动力,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在舞台、讲台以及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马向华的缘由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