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海归正成创业就业主力
2017-10-16杨宇刘晓蕾孙颖季昕
杨宇+刘晓蕾++孙颖++季昕
教育部今年3月发布的留学工作相关数据显示,1978年-2016年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2.23%,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中国的“人才磁铁”效应逐渐明显。与此同时,海归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其就业压力更甚从前。
今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从教育部的角度,介绍了为留学人员回国提供的服务和支持。一是为留学回国人员建立绿色通道,让他们回来办各种手续通畅一些,少走一些弯路;二是为他们提供事业条件;三是提供岗位;四是为在海外留学人员进一步提供全面、综合、周到、方便的留学服务。
日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重点反映了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回国发展的现状,以及他们在就业、创业中面临的问题。
多数海归肯定留学价值
该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821份。从收集的样本特征看,男性样本比例略高于女性,99%以上为中国籍,90后比例过半数,独生子女比例、未婚比例均超七成。他们中的92.1%在国内就业,其余7.9%在国内创业。
从出生地看,北京稳居首位,且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地方。上海、郑州、广州、西安、成都居前六位。从出国前的所在地看,北京、上海、广州位列前三,成都、天津、西安、武汉、南京、青岛、杭州、郑州等东部较大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紧随其后。从出国前所处的教育阶段分布看,本科学历出国者比例最高,占比56.2%,其次是高中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分别为21.4%和19.5%。
受调查海归的首次出国时间集中在2008年-2015年,在国外获得的最高学位多数为硕士,主修专业以商科居多,留学国家以英美为主,海外累计生活时长集中在1年-3年,近两年内回国的占67%。
受调查的海归中有65.8%认为“国内外发展情况不好说,因人而异”,19.2%认为“国外发展比国内更难”,15%认为“国外发展比国内容易”。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海外留学期间获得了能力提升,其中,生活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位居前三。
调查发现,多数海归对留学价值持肯定态度。认为收益大于成本的占36.3%,认为收益与成本相当的占18.1%,认为收益小于成本的占27.3%。
就留学成本回收而言,30.3%的人认为3年-5年能够收回出国经济成本,24.1%认为1年-3年能够收回成本,22.5%认为5年-10年才能收回经济成本,认为10年以上收回的占17.5%,一年以下的仅占5.6%。
海归的就业竞争力
从就业的优势和劣势看,海归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国际视野、语言优势,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而劣势则主要在于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此外,回国错过校招季,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岗位海投效率低下、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等也被视为影响海归就业的不利因素。
从对政策的了解情况看,仅有21.8%的海归熟悉相关政策,56.4%的海归“听说过,但不知详情”,另有21.8%“不清楚”。而就业信息咨询、海归政策解读、职业规划、就业推荐是留学人员在回国之前最渴望获得的四项服务,分别占比19.8%、19.8%、19%和18.7%。定向招聘渠道次之,占比15.1%。
在吸引留学人员方面,海归认为政府应完善的激励保障政策主要有四个方面:提高人才薪酬福利待遇、搭建青年海归交流平台、建立人才补贴制度、解决户籍住房问题。其次是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表彰重大貢献、解决子女教育等受关注度较低。
从就业竞争力看,56.1%的被调查海归拥有海外全职工作经验,超过四成的海归回国时间在1年以内。与没有留学经历的人相比,48.4%的海归认为自身优于国内同类学生,22.8%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差别,10.8%则认为自身不如国内同类学生。
海归就业为何青睐北上广深
从人际关系情况看,海归归国后主要通过朋友、同学及社交网络与海外保持联系,其次是校友会和海外的社团、海外的亲人。
关于海归回国就业原因,“方便与家人团聚”和“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是两大主因,分别占比70.6%和63%。值得关注的是,调查样本中70%以上的海归是独生子女。国内经济增长、政治稳定、饮食文化、生活丰富,以及国外经济形势不利等因素的比例均超过25%。另外,国内社会网络关系、专业在国内发展前景、奉献精神等亦是重要原因,分别占22%、16.2%、15.8%。
回国后,50.5%的海归能顺利融入国内生活与工作,认为虽有困难但能逐渐克服的占比44.7%。此外,4.8%的海归表示回国后始终无法完全融入。与2015年的调查结果(“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9%”)相比,海归融入国内生活工作状态明显好转。
从城市选择看,过半数的海归回国后未发生国内迁移,城市选择主因是经济发展。海归发生迁移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线城市之间迁移的有16.9%,从其他城市向一线城市迁移的有16.5%,从一线城市迁向其他城市的有8.4%,在非一线城市之间迁移的有7.3%。
海归目前所在的城市中,北京和上海依然明显领先其他城市,占比分别为24.7%和13.8%,深圳和广州位居其后,分别占4.9%、4.6%。相对于2015年数据,在北京和广州的海归比例有所下降,分别下降2%和1.2%。
海归选择目前所在城市的五大理由分别是:经济发展、人脉关系、环境舒适、基础设施、多元文化和城市包容性。其次为产业基础、公共资源、人才政策。此外,房价等生活成本也是海归选择在某城市发展的重要理由。
近七成海归工资低于期望值
从求职情况看,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工作。招聘网站/社交媒体等公开招聘渠道是海归在国内找到第一份工作的首要渠道,其次是通过家人或亲戚朋友推荐,再次是通过猎头、人力资源公司等中介,此外还有通过线下的留学人才招聘活动、国内政府宣讲等渠道。endprint
从就业行业情况来看,海归就业单位所处行业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和金融业。其次为文体教育/工艺美术、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汽车/生产/加工/制造。与2015年相比,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就业人数超过金融业,从第四位升至第一位,增长10%,反映出近几年我国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态势。
从就业企业情况看,私营/民营企业是吸纳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其次是外商/港澳台独资、国有企业,分别占16.7%和15.9%。合资企业占比为10.8%,机关事业单位占比5.2%,其他性质单位占比4%。此外,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500人规模以下的企业。
与201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海归选择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明显增加,增长11.3%;选择外商/港澳台独资企业的比例下降10%,可见国内民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力正在逐渐增强。
从就业岗位情况看,海归就业的工作岗位类型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销售、技术、市场/公关/广告、运营、行政/后勤,其次是财务、人力资源、研发、设计、产品等。
进一步调查发现,海归群体当前工作岗位与其海外所学专业的匹配度偏低,认为非常匹配的仅为16.9%,认为匹配程度一般的为54.5%,认为完全不匹配的占28.6%。
从工资收入情况看,海归初次就業于普通岗位的占近六成,四成以上海归的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近七成海归认为月工资低于自身期望值。
在工资收入分布中,6000元及以下的占比44.8%,6001元-8000元的占比22.7%,8001元-10000元、10001元-20000元的分别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仅为5.8%。比较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收入,认为高于期望的仅为1%,认为基本符合的30.1%,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的68.9%。
从职业发展情况看,超过半数的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晋升,近半数海归有过跳槽经历。从留学经历对个人国内职务变化的作用来看,50.1%的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提升,44.8%的认为基本没有影响,剩余5.1%的海归人员认为留学背景不利于个人职务晋升。
在接受调查者中,回国后没有跳过槽的有52.7%,有过1次跳槽经历的占20.6%,2次的占15%,3次及以上的为11.7%。深入分析海归工作变动的原因,依次为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原工作待遇偏低、专业不对口和人际关系恶化。
城市软实力更受海归创业者关注
海归开始创业的时间集中在2015年,达76.4%,与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密切相关。从海归创业基本情况看,方便与家人团聚和看好国内发展潜力是海归回国创业的两大主因,占比分别为63.2%和56.6%。容易获得亲戚、朋友等社会网络的支持、国内创业环境好、持有专利技术,相关领域国内市场前景好也是较为重要的原因,占比依次为33.8%、29.4%、18.4%。
在行业分布上,海归们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创立的企业主要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近1/5。紧随其后的是服务业和文体教育/工艺美术,占比分别为14.7%和11.8%,选择金融业的仅占10.3%。
从创业城市选择看,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这5座城市几乎吸引了半数海归创业者。创业所在地域呈现出“一线城市为主导,二线特色城市快速崛起”的基本特征。
海归选择创业城市的理由多样,其中经济发展、人脉关系、环境舒适、文化多元包容性强、资源集中等五类原因的认同度均超过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更受海归创业者关注。其次,产业基础、配套设置、人才政策、房价等生活成本,也是影响海归选择创业城市的因素。
缺乏经验是海归创业失败主因
从创业发展情况看,海归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存款(66.9%)、亲朋借款(38.2%)和银行贷款(17.6%),与2016年的调查相比,银行贷款占比明显上升(2016年银行贷款的比例为8.33%)。
海归回国创业获得的资源支持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客户资源、信息资源居前两位,分别占比55.9%和51.5%。资金资源排第三位,占39.47%。其次是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政府资源,分别占比28.7%、22.1%和22.1%。
受企业所在行业、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海归创业企业的盈利周期差异较大,27.9%的企业在1年-3年内盈利,5.2%在3年-5年间盈利,4.4%在5年-10年间盈利,10年以上盈利的占2.9%,目前尚未开始盈利的企业为59.6%。根据盈利周期比例来看,2015年创办企业基本尚未发展到盈利阶段。
从创业挑战看,过半数创业者有过创业失败的经历,缺乏创业经验是导致海归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资金不足。此外,市场定位偏差、合伙人之间出现矛盾、技术不够先进等也是导致海归创业失败的原因。
结合创业失败案例的情况,调查者对当前海归创业项目的挑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海归创业者遇到的主要困难中,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经营运行成本高、融资困难、对国内市场缺乏了解、相关创业服务不到位。此外,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技术成果产业化困难也是困扰海归创业的因素。
从海归对创业服务的评价看,海归在创业中最需要获得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辅导、财政经费支持、人才引进、管理咨询服务、公平市场环境政策、税收优惠、创业场所提供等方面的帮助,上述各项指标占比均在30%以上。此外,专利保护、科技资源共享、研发服务、技术转移、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等也是海归创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中数据来源于《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