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校堃:温州大学的“野心”

2017-10-16陈志文

神州学人 2017年10期
关键词:温州人野心温州

陈志文

“双一流”就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

每个学校都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好自己的路。最早认识温州大学是20年前。当时温州的一位副市长在介绍温州大学时感慨:温州大学是我们温州人一块钱一块钱捐起来的,是温州模式的充分体现。

20年后,再次走进温州大学,此时的温州大学已非此前的温州大学,而是经两校合并后,快速走过10年发展之路的新的温州大学。学校获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校长李校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位从广州来到温州的校长,勾画着温州大学的“野心”蓝图:沿着“一带一路”,用创新创业,走向世界!

如何给温州大学定位?您认为温州大学的优势是什么?

温州大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实验基地。我是做医学研究的,经常讲模型,我的科研成果都得益于当初的一个模型。而温州大学再次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温州大学在中国的教育版图上,就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模型。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中国所有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温州大学几乎都有。30年前的原温州大学是集社会力量建设的一所学校,有政府出资、百姓集资、华侨捐资,有点“混合所有制”的味道。近年来,我们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又有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还有其他几种办学模式,比如说瓯江学院,是我校创办的独立学院。还有民办本科高校——温州商学院,也是由我校全民资举办的独立学院转设而成的。此外,还有我们本部的公办模式。我们几乎什么模式都有。

所以,温州大学让我很兴奋,就好像我当年在科研中得到的新模型一样,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耕耘,就一定能结出硕果。

如何利用这种优势发展温州大学?

我想谈谈温州大学的发展战略。国际化是温州大学的一个发展战略;双创教育,尤其是创业教育是我们的抓手。

说实在的,如果跟“985”高校比家底,我们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如果把温州大学放在全球视野中,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视野中,放在“中国制造2025”和产业升级上,放在整个经济转型和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我们就有了自己的优势。

比如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上,很多学校偏重欧美学生,我们则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这就和温州的产业国际化直接关联了。温州占据了我国低压电器产品60%的市场,前段时间见到这个领域领航企业的一位董事长,他正忙着在“一带一路”沿线建厂,想方设法输出自己的产业,但他苦恼的是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企业想走出去,但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去的人大部分又不愿意长驻,成本也高,不如培养当地的人才。我们根據他们的发展需要,把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招进来,不仅学技能、汉语,还教他们说点温州话,熟悉温州的文化,然后回国去建设他们的低压电器产业。

再举一个例子。在意大利有1万多温州商人,无论是子女教育还是经商,他们有很多教育需求,于是我们启动了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的筹备工作,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锡耶纳大学合作创办了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很多温州人都愿意投资合作办学校。

温州人现在走出中国,走遍世界,我们就跟着温州人,服务温州人,服务中国的发展,这是我们独特的优势和资源。未来,我们还准备在马来西亚、老挝等地办学,在这些地方,温州商人已经深度融入了当地的经贸活动。

在国际化领域,我们希望通过“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和建设,无论在质量上、规模上,还是在教育理念上,能够进入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

我相信,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大学必将进入一个新的跨越式发展期。现在我们用3到4年的时间打基础,下一步也就是从“十四五”规划开始,要上一个台阶。温州大学一定要抓住机会,做好这几件事情,努力跻身全国高校前列。

温州大学的国际化是和“一带一路”相结合的,和温州人,和温州产业“走出去”相结合的。温州人走遍全世界,温州大学恰恰需要提供这样的支撑,跟着他们一块走出去。

非常对!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十三五”是温州大学崛起的一个绝佳的战略机遇期,国际化就是我们的核心战略之一。

配合这个发展战略,我们还在充分发挥自己另一个优势,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前段时间有个中国大学创业竞争力排行榜,温州大学排在全国第28位,其中创业教育这项排到了第11位。最近两年,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普遍开展。

实际上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已经实施了15年。15年前我们开始实施创业教育时,曾经不被大家理解,经过15年的发展,我们的创业教育已经体系化、制度化,并日臻成熟。

创业是温州的基因,也成了温州大学的基因。我个人并不赞同所有学校都搞创业,但温州大学的确有这个需要,有这个传统。

是的,随着我们对温州大学下一步发展定位不断清晰,思路也就清楚了,就会发现更多的机会。

比如创新创业教育。温州是一个适合创业的地方,产业链比较完善,原材料、制造业、小商品等一应俱全,很便于我们的来华留学生创业。我们支持来华留学生创办公司,他们在这里学习本领和技术,回去后可以开办子公司或新公司,原材料、设备等都从温州引进。这幅蓝图确实让人感到兴奋。而且在调研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是一种连锁关系,是相关的、相通的。

它会产生化学反应?

是的,会发生化学反应,不仅仅是1加1等于2的关系。温州大学在中国教育的发展上,一定会有所作为。我觉得一定要抓好两件事:第一,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国际化战略;第二,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我们为“中国制造2025”高端制造业转型,为类似温州的这种产业转型,提供的一个全新的机会与路径。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从校园内走向市场。我们就是要让更多学生留在温州,留在浙江,参与到当地的经济转型中,参与到整个供给侧改革中。

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个抓手,要把工程师引入校园,就必须和社会结合,和市场结合,和应用结合,直接与“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接轨,和整个沿海区域的经济转型接轨。这就是温州大学未来一个阶段的方向与目标。endprint

您从暨南大学到温州发展,是温州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是什么吸引您从“北上广”来到温州?

我当初在暨南大学发展也很顺利,30多岁就成为教授、博导,科研上也获得过一些奖项,还办过公司,但我觉得人生还要有更高的追求。我经历比较丰富,搞科研,搞产业,当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觉得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立一个药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模式。

当时温州医学院瞿佳校长找我过来合作,我们聊得比较投缘。他认为,温州没有那么多区位优势,如果要发展,只有出绝招、出奇招。瞿校长当时就结合温州的产业链从眼镜行业开始发展眼视光科学,经过数年发展,现在相关专业已经跻身全国前列。我觉得温州人的精神就是,做钮扣要做到全世界最好,做拉链要做到极致。你不做的事我来做,要做就做到全世界最好。就是因为这样的理念,我来到温州。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来,我也无法去解释。但实践证明,我来对了。

您在这里做出了温州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您认为主要是靠什么?

能拿到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温州这种特殊的“软”环境,是这种机制给了我发挥的空间。这种机制会留下有理想和抱负的人。在温州十多年,从我的团队走出了七八位80后教授,正是得益于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目前这个项目的产业化正在顺利进行中。我更希望把这种技术的一等奖最后转化为产业的一等奖,围绕这个一等奖建立一个产业区,成为温州的一张产业名片。

基于这种優势,您觉得温州大学更适合引进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和顶级大学定位不同。基于我们的定位、特殊的条件与优势,我们更希望引进一些有关键技术的产业技术人才,最好是全球的顶尖产业人才。这种人才引进了也容易在温州落地。我们给不了太多直接的资金支持,但我们能提供发展机制与平台支持。只要他们有技术,我们就会给他们一个更大的驰骋空间,与产业结合的空间。

现在“双一流”建设正在推进实施,您怎么看“双一流”?

我认为“双一流”就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每个学校都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好自己的路。

您在国内高校工作多年,又曾于2007年至200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和路易斯维尔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您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什么建议?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20年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现在和过去情况、需求都不一样了,应该结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认真思考,去创造更适合当前国情的教育发展之路。

在新形势下,我们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培养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高等教育可能要分类思考、分类定位、分类管理,学校需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去谋划专业、谋划学科、谋划布局。

比如我们现在面对的雾霾问题,要想根本解决,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像新型能源、新型材料等。那么我们的人才在哪里?我们有没有相关储备?这些人才就是我们下一步要着力培养的群体。还有“中国制造2025”,更需要我们科学谋划,为之服务,推进产业与地方结合。

您如何看校长这个角色?

作为校长,承担着区域发展的责任,承担着文化发展的责任,承担着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责任。校长的资源是国家给的,信任是社会给的,要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做任何事情,我更多考虑的是这个事情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有没有好处,是否推动了地方的发展,是否与国家战略相吻合。只要看准了,我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做。我觉得这就是校长的责任。 (作者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endprint

猜你喜欢

温州人野心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小车辙里的大野心
温州,诗意的黄昏
千年五战:一个岛国的野心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难忘九二温州行
沈亚:温州人电商巨头之路
温州人的本质:温州实践、传统文化抑或社会关系*
文化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