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中呐喊的女人们
2017-10-16李蔚超
李蔚超
《野草在风中呼喊》无疑是一个诗意十足的题目,让人想到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会想到鲁迅的《野草》。然而,我听闻作者刘建初的身份无关风月文艺,他生活在北京郊区,小说最后的标记声明——“2009年12月写毕于通州西马坊村”,这既是写作的时空标志,也是一次身份泄露。这是一篇处女作,然而,它的成熟度足以令人吃惊。小说的故事无关诗意,它事关现实的、当下的、要紧的、吸睛的社会热点,关于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矛盾,关于农田、土地的被占用,更关乎今天牵扯中国最广大人群的社会关系——官与民。
牵扯人群如此多的问题,无疑是中国当前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如何呈现矛盾重重、复杂难解的现实,几乎是摆在今天所有作家面前的难题,作家几乎都意识到,面对庞然现实,文学需要选择一个有效进入的路径。《野草在风中呼喊》选择亮出众生相。乡长、村主任、农妇、农民,十几个人物穿插出场,小说虽短,结构却颇具匠心地师承自《我的名字叫红》那样的鸿篇巨制。每小节以上一节最后出场的人物为叙述人,为观察他人和讲述自我的立场和视角,“顶针”式地将人心交织互现,将故事在人与人的关联中层叠推进。
人心是复杂的,刘建初是成熟的,他清楚,这桩事件中的每个人物的位置不同、诉求相异、个性不一,天下人熙来攘往。作家没有忽略那些盘算着自家得失的具体,有为私利破口大骂的村妇,有积极巴结上峰的村主任,有阴郁善谋算的乡干部。但是,更让我惊叹的是,他让我们看到有决心、有担当的个人,那些村里普通的农妇,她們坚韧宽和,有着洞察人心的生活的朴素智慧,她们愿意替村民们出面请愿,她们有跟乡村干部周旋、安抚和组织村民的能力。她们顶住亲人与乡亲给予的压力,为村民的集体利益一往无前地撬动坚硬的现实。同时,她们又是妻子和母亲,在一两句对话间,作家的笔下呈现出生活细节的真实和温情:“炕我烧点儿火,往后冷了,得天天烧了。”
小说的结尾,作家并没有轻易地许以光明的结局,然而,我们毕竟看到了乡村的希望,人们依靠彼此的力量,获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命运。
写乡土故事的小说中,能否生动描摹乡景与人情,是重要的艺术衡量标度,尽管小说采用了传递叙述人、转换叙述视角的现代结构方式,作家以对话和心理描写推动小说叙事。但是,在对话和心理描写中仍然不乏精妙的乡情闲笔,有涎脸调笑的男女,有夫妻之间的喁喁私语,有白茫茫的河两岸大片大片的麦地,有麦地尽头的树在风中悠荡。这景语之中,无不包含着作家对乡村命运的忧思。
责任编辑 张颐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