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鲁山县柞蚕产业面临问题及解决办法
2017-10-16余付德
余付德
(河南省鲁山县蚕业局,河南鲁山467300)
河南省鲁山县柞蚕产业面临问题及解决办法
余付德
(河南省鲁山县蚕业局,河南鲁山467300)
河南省鲁山县是全国典型的一化柞蚕主产区,植柞、养蚕、缫丝、织绸是鲁山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山区人民具有较高的养蚕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年来,鲁山县西部山区农民依靠柞蚕养殖和柞蚕丝绵加工销售走上了致富道路。柞蚕产业做为鲁山传统和特色产业,成为带动山区留守农民和弱势群体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为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一、柞蚕产业发展历史
柞蚕业有着5000年的悠久发展历史,自古以来,鲁山柞蚕兴衰起伏,绵延不断。史料记载:夏代,邑民就把丝织品作赋上缴;汉代,耕蚕相提并论,鲁山绸被视为宫中珍宝,开通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唐宋时期,由兴盛走向衰落;明代又开始恢复发展;清代,鲁山柞蚕达到鼎盛时期,山区人民几乎家家户户养蚕、缫丝,全县有丝织行231家,有丝织机4800台,从业人员10万人,年产鲁山绸26万匹。鲁山县所产茧丝绸因质地优良精湛,自唐代开始即被视为宫中珍品,倍受王公贵族的青睐。1915年,鲁山绸代表河南省特色产品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上获得金奖,被誉为“仙女织”,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畅销货。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柞蚕生产,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相继采取发放蚕业贷款和救济粮,奖售粮食、布证、化肥等生产用品,分坡到户,向茧丝加工经营的企业和单位征收“蚕业技术改进费”等方法和形式,恢复、激励和扶持柞蚕发展,鲁山也因在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出口创汇中做出重大贡献,被确立为河南省柞蚕生产基地县,柞蚕生产被县政府确立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省农业厅把鲁山蚕业生产确定为全省54家、平顶山独家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相继取消了对柞蚕发展的所有奖励政策和激励措施,国际国内丝绸市场开始萧条,致使柞蚕产业陷入低谷。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纯天然蚕蛹、蚕蛾有机食品受到人们青睐,价格持续走高,“自然、生态、时尚、保健”的生活成为人们新的追求,柞蚕产业又进入快速回升期。
二、柞蚕产业发展现状
鲁山县域总面积360万亩,其中山区面积274万亩,山区有柞树和柞坡资源137万亩,适宜养蚕的柞坡资源100多万亩,主要集中在下汤、赵村等16个山区乡(镇、办事处),常年养柞蚕4600公斤左右,利用柞坡30多万亩,涉及3000多户农民,年产柞蚕鲜茧1800吨,鲜茧产值7000多万元。近年来开始开发秋季柞蚕生产,2016年全县春秋两季共放养柞蚕卵3600公斤,产柞鲜茧1300多吨,鲜茧产值5894万元,涉及农户2600多户32000多人,蚕农户均养蚕收入27000多元,人均蚕业收入1800多元。养蚕收入成为山区留守农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在蚕业生产基地的带动下,鲁山县的丝绵加工和销售行业发展迅速,在丝绵加工销售历史悠久的下汤镇蚕业客商带动下,四棵树、赵村、瀼河等乡(镇)的丝绵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这些乡(镇)的农民看到柞丝绵产业的巨大商机,依靠县内蚕茧资源优势和自身拥有传统丝绵被制作工艺,先后在县内外投资兴办柞丝绵加工企业500多家。其中县内主要有柞丝绵被加工企业140多家,年生产丝绵家纺能力100多吨,开发产品主要是高档蚕丝被及丝绵被胎等,注册了“靖达升,卖绵人”“织女秀”、“仙女织”、“千禧公主”等商标品牌。县外丝绵深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南通市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仅家纺城就有丝绵加工厂、门市300多家,丝绵加工厂(商户)年销售额都在1000万元以上,丝绵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销往国内30多个省(市、区),部分企业的产品走出了国门。
据鲁山县丝绸家纺产业发展领导组办公室调查统计,全县有10多万多人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江苏等二十多个省市设立柞(桑)绵加工厂、绵店、丝绵被手工作纺和流动加工网点30000多家,年加工原料茧壳3500吨,生产柞(桑)丝绵被胎2800吨,加工销售柞(桑)丝绵被140万床,实现丝绵销售收入10多亿元,加上销售的人造丝系列成品被,年丝绵销售额达200多亿,在柞蚕业带动下4万户山区群众约20多万人脱贫致富。四棵树乡、赵村乡、下汤镇这些蚕业生产乡(镇)大部分家庭都有人从事茧丝绸系列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丝绵加工和销售已经成为鲁山县山区外出经商人员致富奔小康的拳头产业。
三、柞蚕产业面临的问题
1.产业政策严重缺失。蚕业作为大农业范畴的一个传统小产业,在农业行业出台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的同时,蚕种场良种生产,农民养蚕推广良种,蚕业基地建设和蚕业生产保险等方面至今都没有享受到国家层面政策性财政补贴,产业发展因政策缺失,影响了蚕业整个行业从农民到种场到技术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导致蚕业发展形势日趋严峻。
2.产业基础不够牢固。一是柞蚕野外放养的生产方式受气候、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决定着柞蚕生产具有不稳定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柞蚕生产“靠天收”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蚕农从事柞蚕生产的风险性较高,极大地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二是柞蚕生产属于高强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民增收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许多群众、特别是青壮年劳力不愿从事这项产业。
3.产业水平相对较低。鲁山柞蚕产业虽然具备了全产业链雏形,但适产柞坡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高效养成树型面积小,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规模化经营程度低,蚕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生产、服务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产业效益不够突出。特别是产品加工环节非常薄弱,蚕、茧、绵、丝深加工链条短,衔接不畅,在产业链上主要为市场提供茧丝绸初级产品,附加产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4.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柞蚕产品还停留在茧、丝上,对柞蚕产品的综合利用尚处于空白,生产过程中的蛹、蛾、蚕沙等产品,具有极高的生物开发价值,市场前景广阔,但如今只是部分用作食材。此外,鲁山柞蚕产业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观光价值尚没有得到有效挖掘。
5.产业龙头还没有形成。县内100多家丝绵生产企业生产处于乱、散、弱状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对整个产业的素质提升意义不大。县产业集聚区虽有一家投资超亿元的茧丝绸加工企业,但其产品单一,以蚕丝被生产为主,高档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缺乏,龙头作用不够强,特别是鲁山县著名的“鲁山绸”和“疙瘩绸”产品,因为无品牌、无龙头企业带动,只能零星销给郑州、北京等城市懂行的客户,虽然深受消费者欢迎,但始终无法批量生产销售,陷入“有行无市”的尴尬局面。
四、解决问题的办法
1.出台扶持政策,保护传统产业。在继续向上级呼吁,强力争取国家层面出台优惠扶持政策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出台对地方传统特色产业进行扶持的政策,从保护和传承角度发展柞蚕产业。特别是在长远争取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目标没有实现前,地方政府应从以下方面解决政策性缺乏问题。一是县委、县政府应出台地方性保护措施。把柞蚕业做为传统稀有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在政策上、资金上予以保护和扶持。财政应切块专项经费支持蚕业发展。二是研究制定扶持柞蚕产业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结合市、县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柞蚕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柞蚕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将鲁山柞蚕产业列为县农业结构调整扶持的重点产业。强力争取省、市财政农业结构调整补助资金,支持蚕业生产发展,同时,要统筹安排财政、发改、扶贫、科技、农业、蚕业等有关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大力支持、扶持蚕业,增强蚕业发展后劲。四是参照农民种粮进行直补的方法,对柞蚕良种生产、养蚕农户进行适当补贴,调动山区种场生产和蚕农养蚕积极性,推动柞蚕产业稳步发展。五是参照全国蚕业科研院、所、办将蚕种场纳入财政全供和由财政统筹解决蚕种场“三金”的办法,改变蚕种场经济困境,逐步提高蚕种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建没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的现代化蚕种场。
2.流转土地,集约生产,为柞蚕产业壮大夯实基础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提高柞蚕产业效益的有效途径,逐步改变一家一户的分散型、粗放型经营模式,在下汤、赵村等柞坡资源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的乡镇,通过土地流转、代管等途径,使柞坡资源逐步向养蚕大户和养蚕能手集中。同时,改变以往的粗放型生产模式,按照集约化、标准化要求,改善蚕业生产条件,精心培育一批规模大、管理好、带动能力强的高产、高效柞蚕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使柞蚕生产真正成为鲁山西部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又一特色支柱产业。
3.改变传统蚕业养殖模式,走“科技型、省力型、生态型、规模型、高效型”发展路子
一是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改变传统的放养模式,变一年只养一季春蚕为一年放养春、秋两季柞蚕,通过传统生产模式的改变,使柞蚕产业在3~5年内年顺利实现柞蚕卵放养量、柞蚕坡利用面积、蚕茧产量、蚕茧产值“四个翻一番”,积极推进鲁山传统特色柞蚕产业持续发展。二是走科技型省力化生态高效柞蚕生产路子,积极探索机械化、省力化柞蚕坡管护、修剪技术,实行小蚕室内育、室外大棚育简便高效生产技术。采用减少壮蚕期移场次数和培育优良品种等省力、易饲新技术,切实提高蚕业经济效益,激发群众养蚕积极性。
4.多元化开发柞蚕
一是开发传统价值。柞蚕的传统价值主要体现在蚕、茧、丝、绵等初级产品上。从开发旅游纪念品入手,不断培育新的柞蚕产品卖点,引进织锦等丝织工艺品制造,开发丝绵被等床上用品系列,开发保健酒、保健枕等保健产品,推出饲养宠物蚕风尚等。在丝绵的生产销售方面,以产业集聚区及下汤、赵村、四棵树等重点蚕区为重心,着力打造全国丝绵加工销售集散地。二是高端化开发生物价值。柞蚕全身都是宝,用柞蚕蛹、蛾、丝制成的蛹虫草、蛹油等生物制品具有天然、生态、安全等特征,发展潜力巨大。加强与国内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或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高端医药保健产品和美容护肤产品,直接在产业链的高端实现突破。三是精品化开发生态文化价值。鲁山柞蚕生产集中区域恰好位于主要旅游线路上,这为柞蚕产业、柞蚕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以赵村乡朱楼沟村、下汤镇松树庄村为重点,打造一至两处集生态观光、文化欣赏、生产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国家一化柞蚕生态农业观光园,将其纳入鲁山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扩大鲁山柞蚕产业和柞蚕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培育龙头,叫响品牌
鲁山的柞蚕产业要实现崛起,必须走龙头企业带动和品牌化道路。一是传承保护和整合聚力。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对鲁山绸、疙瘩绸等知名传统丝织制品进行恢复性生产和保护性开发,搜集、整理、传承好制作工艺。同时,以鲁山县委、县政府规划建设鲁山县丝绸家纺产业园区为契机,对现有的作坊式经营商户进行有效整合,聚力发展。二是招商选资。将现有的柞蚕产品及品牌分类包装后向外推出,采取以商招商、定向招商的方式,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引进一批具有雄厚经济和科研实力的大公司对柞蚕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三是打造品牌。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要进行为鲁山茧丝绸原产地保护认证并对鲁山的柞蚕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叫响鲁山柞蚕产业品牌,推动鲁山柞蚕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C
1671-3389(2017)0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