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生猪屠宰行业“迹”忆
2017-10-16
数读生猪屠宰行业“迹”忆
我国是世界上猪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猪肉消费量的一半,猪肉也是中国肉类食品的当家品种,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64%。根据农业部有关统计数据,目前经过定点屠宰厂(场)检疫检验的生猪有3亿多头。按全国出栏生猪7亿头计算,检疫检验生猪只占出栏总量的42.8%。生猪屠宰属于高度竞争行业,市场化程度高,产品创新难度大。所以作为肉类产品的主要供应渠道,屠宰行业的发展是否良性、有序,企业经营是否规范,不仅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深切关乎民生福祉。
1990~2015年中国猪肉消费量及增速
1 中国生猪屠宰行业概况
屠宰业处于生猪养殖的下游,屠宰企业的采购行为直接影响养殖企业的生猪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屠宰企业多以“以需定产”方式组织生产,各个屠宰场之间,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在猪源缺乏时,屠宰企业之间为了能够获得猪源,竞争关系更为明显;一旦猪价较高,消费需求却不旺盛时,屠宰企业集体压价的情况则经常发生。生猪屠宰业务的利润率水平较低,2015年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4.72%。对于屠宰企业而言,生猪收购的价格为其生产成本的60%左右,因此控制成本是屠宰企业的首要任务。在消费需求平淡而生猪供应关系相对宽松时,屠宰企业的集体压价是抑制短期猪价上行的最大力量。
生猪养殖、屠宰及加工产业链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所处产业链位置
2 中国猪屠宰量及消费量分析
2015年中国猪屠宰量7.08亿头,占全球猪屠宰量的57%,是全球最大的猪屠宰市场,2011~2015年复合增速达到1.71%,2015年受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屠宰量小幅下跌。2015年我国猪肉消费量达到5,566.8万t,占全球猪肉消费量10,984.5万t的51%,占比从1975年的18%增长至51%,并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是全球第一大猪肉消费市场。同时,近年来全球猪肉消费的增量的70%以上是由从中国猪肉消费增长带来的。
我国生猪产业链一览
1998~2015年中国猪屠宰量及增速
我国生猪屠宰量超过全球一半以上
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生猪屠宰总量21,314.93万头,比2014年的23,617.32万头减少2,302.39万头,同比下降9.75%。
大企业生猪屠宰数量下滑的原因主要有3个:①生猪存栏不断下降;②小型屠宰场抓住监管漏洞分流了大屠宰场的屠宰量,导致大屠宰场无猪可收;③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养殖企业话语权增强,不断介入产业链下游,屠宰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全球猪肉消费的增量的70%以上是由中国猪肉消费增长带动
3 屠宰行业企业状况分析
我国屠宰行业较为分散,处于加速整合的过程中。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主要有3类:①纳入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特指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企业,一般都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机械屠宰;②由县以上各级政府批准的畜禽定点屠宰企业,主要是半机械化屠宰和手工屠宰;③农民自宰自食和非法屠宰加工。生猪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趋势较明显,但是由于行业进入壁垒较低且上游生猪主要来自于农户养殖,导致屠宰行业较分散。2012年底商务部统计的生猪定点屠宰企业4,585家,占生猪屠宰行业的31%;小型生猪屠宰场点10,135家,占生猪屠宰行业的69%,生猪屠宰企业总数14,720家。截至2014年我国屠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3,786家,当中324家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金额为33.57亿元。目前我国屠宰行业正处于加速整合的过程中,持证屠宰场数据逐年下降,且下降速度不断上升。
中国前10位生猪屠宰企业的年生猪屠宰能力约为1.7亿头左右,约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24%左右。但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即使是大规模屠宰企业,屠宰开工率也较低,约在30%~50%左右,前10家企业的实际屠宰量为7,000万头左右,占中国生猪出栏量的比例仅为13%左右;而美国、荷兰前三强生猪屠宰企业市场份额分别约占50%和75%,丹麦最大的屠宰企业占到80%。在前10位的企业中,除双汇、雨润和金锣外,大部分企业仍属于地方品牌。生猪屠宰技术装备水平以及机械化程度较低,80%以上的企业还处于小规模、作坊式、手工或半机械加工的落后状态。
中国屠宰行业CR4集中度
产业链源头的分散化导致了行业集中度较低。屠宰行业龙头集中度低,CR4<8%,远低于美国,未来龙头企业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2015年,屠宰行业前四企业(双汇、雨润、金锣、众品)的屠宰量市场份额总计7.59%,其中行业龙头双汇的收入市场份额仅占2.65%。
屠宰产品主要分为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龙头企业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从而可以较好地控制成本。同时,相对于中小企业,龙头企业拥有先进的屠宰技术和设备,能生产出质量较高的产品,适应行业发展趋势,促进集中度提升。首先,屠宰行业有典型的“成本领先战略”属性,即企业若以更大的规模优势,配合精细化的管理,取得成本优势,则容易占据优势。大型企业毛利率平均可达10%以上,而中小型企业则在5%左右。
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屠宰设备对比
近年来龙头企业正逐步进行有效的产能布局。目前,屠宰行业尚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由于屠宰产能布局受到收猪和销售半径的限制,合理的产能布局需要兼顾产销两地。一般而言,屠宰厂的收猪半径约为100~300km,销售半径约在300~500km以内。龙头公司正积极寻求其在兼顾产销或生猪主产地区的先发优势,预计未来将获得较大的份额提升。其中,双汇和雨润在产能全国扩张速度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它们的屠宰产能布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猪肉消费能力和供应能力都较强的沿海省份,比如山东、河北和广东;一类是生猪出栏数量多的内陆省份,比如四川、河南和湖南等地。众品和得利斯虽正在谋求全国扩张,但从目前来看两家公司尚属于区域强势品牌。从众品的产能数据来看,其70%的产能尚集中在河南,而得利斯的屠宰产能也主要集中在山东、吉林和西安。小型企业则分散在各自所在区域内,范围相对更小,差距将被拉大。
行业政策推动屠宰产能集中
此外,龙头企业在终端销售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渠道,并正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张。鲜肉的销售渠道形式主要包括批发、零售、配送等,客户终端主要包括餐饮及加工厂、商超、特约店、农贸批发和超市等。双汇的冷鲜肉渠道以批发和特约店为主,对经销商网络的铺设和管理能力不断增强;雨润以超市为主,在直销渠道中占有很大比重;金锣则将农村地区作为目标市场,不断扩大经销。而中小型屠宰企业则主要依靠农贸白条批发进行销售,渠道较为单一,难以拓展,在未来商超占领主要渠道的格局下,更不具备优势。同时,近几年来,很多小型企业正与双汇、众品等开展合作,进行资源、品牌整合。
2010~2014年我国屠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分析
规模以上屠宰企业机械化程度高
4 生猪屠宰行业的经营模式
4.1 单一屠宰加工模式
该模式的企业只进行屠宰加工和猪肉销售,多数小规模企业主要收取屠宰加工费。屠宰企业一般在当地收购、当地销售,地域性较强,企业利润水平较低,资金实力不强,不能有效地控制生猪品质,没有品牌效应,很难解决猪肉的跨期存储及远距离销售。国内中小型屠宰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这种经营模式。
2008~2015年中国定点屠宰场数量及同比下降增速
4.2 “公司+基地+养猪户”模式
该模式以区域龙头屠宰加工企业为主导,在辐射范围内通过采购协议或市场影响力带动区域性养殖基地发展,并带动养猪户加入产业链。基地一般由公司与畜牧兽医类服务机构或当地有一定实力的个人或团体组成,主要负责带动农户养猪,并提供种猪、仔猪、养殖技术服务。该模式注重产业链内部分工,公司不需要向养殖环节过多投入,专注于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销售渠道拓展、品牌建设。国内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这种经营模式。
4.3 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
该模式的屠宰加工企业参与猪肉产业链的全部或几个环节,如种猪繁育、仔猪繁育、生猪育肥、屠宰加工、流通销售等。企业内实行主体间专业分工与协作的一体化经营,是一种典型的纵向一体化组织方式。优点是:①生猪源头质量控制强;②通过纵向一体化减少市场价格风险;③有助于形成品牌效应。但该模式资金投入大,全过程管理水平要求高。
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国内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如双汇发展、雨润食品、大众食品等纷纷加大对其上游生猪养殖的投入;大型饲料企业,如新希望、中粮等纷纷加大对其下游生猪养殖的投入,均希望打造自身的猪肉一体化产业链。
5 生猪屠宰企业盈利分析
由于国内生猪养殖较为分散,单个养殖户的规模较小,而屠宰场受国家相关法规约束则相对集中,因此大多数屠宰场并不直接从养殖户收购生猪,而是有中介机构在生猪养殖户和屠宰场之间进行运作。屠宰场在收到生猪后进行统一屠宰,屠宰后的生猪大多数再经过中介机构向零售客户销售。因此,此环节的分析也包括广泛参与产业链的生猪收购和猪肉配送组织。
5.1 生猪收购者的成本分析
生猪收购者作为生猪养殖和屠宰场的中间环节,既可以是个体户运营,也可以是企业运营,但不考虑税收因素,其大体的成本较为类似。生猪收购作为一个中介机构,成本基本可以认为均为可变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运费、检验检疫费和生猪收购成本。不同地域的生猪供给和需求不一样,因此不同地域的生猪收购价格也不一样,但从运输便利及成本的角度,通常也有一定的运输半径,大概不超过500km,200km左右更合适。以收购1车生猪130头左右,每头生猪重125kg计算,每头生猪从收购到出售给屠宰场加价1元/kg,则收购者每头生猪的利润约在20元左右。对于收购方而言,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是成本的最大构成,包括生猪体重的下降或死亡,其次是生猪的运输成本,再者是人工费用以及检验检疫费。生猪价格的高低对于生猪收购者而言没有太多意义,他们赚取的是中间价格,是一个价格的传递者。当然,其也可以通过压低收购价格而以固定的出售价格销售给屠宰场以赚取更高的利润,这在生猪价格频繁波动的状况下更可能发生。对于产业链而言,生猪中介机构是纯粹的交易成本代表,通常情况下并不需要考虑其成本影响因素,除非相关成本发生了大幅波动。
生猪收购中介成本概算(1车130头计算)
5.2 屠宰企业的成本分析
生猪屠宰企业从大型生猪养殖场直接收购生猪或从中介机构收购散养的生猪,然后进入屠宰场进行屠宰。屠宰企业的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方面,前者包括厂房和设备投入,后者包括生猪收购成本、水电、人工、检验检疫费等。结合主要屠宰企业的投资数据,大型屠宰场每头生猪的屠宰成本支出约为43元,其中能源支出占比最高,天然气和水电支出占成本的65%,其次是固定资产的摊销占20%,检验检疫的费用支出约占10%,最后是人工支出约占5%。此处不考虑生猪的收购成本,无论生猪的重量如何,其成本的支出大多是以生猪的头数计算,因此在收购过程中,屠宰企业更倾向于投入比最高的单体重量。影响屠宰企业成本的最大因素还是生猪的收购价格。
生猪屠宰成本概算(元)
5.3 屠宰企业的费用分析
单纯的屠宰企业需要的费用支出较少,通常生猪中介机构既是生猪的出售方,也是屠宰后猪肉的收购方,甚至部分小型屠宰企业只是单纯的收取屠宰手续费,而不关心生猪的收购和猪肉的销售。因此,屠宰企业的相关费用支出较少,一般占比少于收入的5%。
5.4 屠宰企业的收入分析
屠宰企业的收入受屠宰的生猪数量、生猪的出肉率以及猪肉的价格影响。屠宰生猪的数量一方面受公司的产能影响,通常屠宰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60%以上则算是较为良好的情况,80%则接近满负荷运行;另一方面受市场的生猪供应量影响,在供应量不足的情况下,企业的屠宰量也会受到一定影响。生猪的出肉率相对于大型屠宰企业而言表现较为稳定,其在生猪收购过程中已考虑该问题,并对不同的生猪给予不同的收购价格。猪肉的价格变动因素较为复杂,一方面受到生猪的收购价格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猪肉市场的供需情况影响。另外,不同部位的分割猪肉售价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产品结构同样会带来不同的收入水平,屠宰场分割的越细致则可能带来的收入越高,冷鲜肉的售价通常也高于热鲜肉。
5.5 屠宰企业的利润影响因素
综上,屠宰企业的收入受其产能、屠宰产品结构、猪肉价格影响,最关键因素是猪肉价格,其次是产品结构;企业的成本则主要受生猪收购价格、能源价格、固定资产投资、检验检疫费等影响,其中收购成本和能源价格影响较大;企业的费用支出较低,对企业的盈利影响较低。从产业链利润的角度,能源价格和猪肉价格是这一环节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生猪屠宰后的产品分割比例
屠宰行业属于高度竞争行业,价格竞争激烈,行业平均税前销售利润率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但利润率处于一定的上升通道。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平均税前销售利润率如下。
来源:WIND数据库、国家统计局。
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平均税前销售利润率
6 生猪屠宰行业进入壁垒
6.1 产业政策壁垒
国家鼓励规模化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的产业政策抬高了新进企业的政策壁垒。
6.2 资金壁垒
行业领先企业的屠宰设备、肉制品生产线大多从国外引进,设备采购和维护需要承担较大开支。可以说,屠宰行业已逐步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金密集型行业发展,行业内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大。
6.3 产品质量壁垒
2007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治理工作,责令一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屠宰厂(场)和屠宰点整改或关闭,小作坊、黑窝点、小刀手数量大幅减少。新修订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大了屠宰行业不规范行为的清理力度。“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食品质量门槛将进一步提高。
6.4 品牌壁垒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者对食品包括肉类及肉制品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口味、营养等。信赖品牌、消费品牌已成为市场发展的明显趋势。企业塑造、维护一个知名品牌需要建立强大的产品研发体系、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及支付巨额广告费用等,为市场新进企业设立了较高的品牌壁垒,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未来龙头企业能更好地发挥品牌优势。
国家从屠宰环节控制食品安全,追溯上游,也对养殖业食品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养殖户养出来的猪只能进屠宰场,如果屠宰场要求采购优质猪源、采购食品安全有保证的猪源,对相对品种和质量都无法保证的猪源采取差价收购,无形中便引导了养猪业的走向。
我国屠宰行业门槛、定点屠宰率和机械化程度都非常低。全国规模以上的定点屠宰企业中,91%为小型企业,行业集中度很低。因此,龙头屠宰企业市场份额提升空间广阔。我们认为,屠宰行业巨大的市场和极低的市场集中度,为具备品牌、产品规模和渠道优势的先行企业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7 我国屠宰行业加工业发展趋势和方向
7.1 行业集中度加强
目前行业集中度偏低,随着一批品牌龙头企业的异军突起,屠宰及肉类加工业长期区域分散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在政策推动和龙头规模效应显现的影响下,行业将逐步向优结构和趋集中的方向发展,在未来的行业演进中顺应发展趋势、研发优势明显和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将会逐步胜出。
7.2 产业链趋向一体化
行业内的优势企业延伸产业链的趋势明显:①通过建立规模化养猪场向上游延伸;②通过建立品牌专卖渠道,销售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等中高端产品向下游延伸。这类企业通过生猪源头质量控制,品牌宣传提高产品附加值,能够有效地消化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保持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增强盈利能力。
行业内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名牌产品为依托的联合、收购、控股、参股等重组行为将越来越多。产业链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成为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7.3 食品安全成为关注焦点
食品安全关系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在新《食品安全法》颁布施行的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关注焦点。
7.4 品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发生变化,更加讲究食品的安全、卫生、营养及风味,消费需求从价格便宜的低档产品开始转向品牌产品的消费。品牌意味着高信誉、高质量,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消费者甄别产品好坏的关键因素。“绿色安全食品”、“放心肉”、“无公害猪肉”等一系列安全、健康、口感好的品牌肉类产品已逐渐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7.5 通过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目前,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中深加工产品占比较小,80%以上肉类消费以生鲜肉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产品附加值较低。未来随着家庭的小型化和生活节奏的提升,精加工肉占比会明显提升。健康、盈利模式稳定的冷鲜肉更符合未来屠宰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以及屠宰加工行业的整合,拥有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的行业领先企业不断加大肉类产品深加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
(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规模养猪》编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