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慕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17-10-16王均霞石献记
☆ 王均霞 石献记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00)
国内“慕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 王均霞 石献记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00)
文章在共词分析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文献内容发现: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慕课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慕课与其他在线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慕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出路。虽然有关慕课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但是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缺少慕课的实践数据,而且学者们对慕课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存在着较多争议,提出的发展策略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模糊性。
慕课;在线教育;高等教育;高校图书馆
慕课(MOOC)是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这一术语由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在2008年首次提出,并在201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也逐渐成为中国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在2010年至2017年这八年的时间里,国内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慕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表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于国内学界对慕课还未有统一的表述,为了文献检索的全面性,本研究分别以“慕课”、“MOOC”、“MOOC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为关键词进行精确匹配,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7858篇,(文献检索日期截止到2017年5月14日)。本文旨在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梳理和分析有关慕课的研究文献,述评国内慕课研究的热点,以期对慕课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慕课研究的研究阶段概述
通过对国内慕课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年统计,不仅可以较为准确地看出国内学者对慕课问题的研究趋势,还能清楚地看出国内慕课研究的发展阶段。由图1可知,八年来慕课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图1 国内慕课研究文献分年统计及走势
具体来说,国内慕课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潜伏期(2010-2011年),2010年候勇、周艳慧等人在《计算机应用》上发表了《在线课程下的自适应查询调度算法》一文,这是国内有关慕课研究的首篇文献,也是潜伏期唯一的一篇文献,可见“慕课”在此期间几乎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2)萌芽期(2012年),随着美国三家MOOC企业(Coursera、MITx和Usacity)的推广和《时代周刊》的报道,慕课在世界上获得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国内也只是引起少量学者的注意。虽说在此期间只有三篇文献,但是这三篇文献对后续的慕课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中《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一文被引407频次,《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一文被引311频次。(3)发展期(2013年),在这一年时间里,有关慕课研究的发文量达到185篇,可见慕课开始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4)爆发期(2014-2017年),2014年慕课研究的发文量较2013年呈指数倍增长,并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发文量每年至少2800篇,发文量的激增说明了慕课正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并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国内慕课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核心内容的高度浓缩。根据共词分析的基本原理,如果一对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表明这两个词存在一定关联,共现的次数越多其关联就越紧密,它们所代表的研究主题也就越被研究者所关注,[1]成为研究的热点。据此,笔者对国内慕课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词频≥100)进行了如下的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国内慕课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一览表(频数≥100)
在此基础上,笔者以表1中高频关键词为基本线索,对慕课相关文献进行再次检索、阅读和分析,整理得出当前国内对慕课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为三个方面。
(一)慕课与其他在线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随着互联网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增大,在线教育系统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兴事物,有关慕课与其他在线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翻转课堂、微课程设计、SPOC和在线教育等关键词。在介绍其他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之前,学者们一般会对慕课进行简单的介绍。他们大多从慕课名字的来源出发,认为慕课具有大规模、开放性、精品微课程资源[2]的特点;也有的学者从课程内容出发,认为慕课具有无时空限制性、可重复性、互动性、娱乐性[3]的特点;也有学者从慕课运作的视角出发,提出慕课具有联盟制的管理机制和市场化运行模式[4]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他在线教育与慕课的区别与联系。
1.慕课与微课
在微课的定义和特点方面,学者们几乎达成了共识,他们普遍认为:微课(Microlecture或者Microcourse)是指在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里讲解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或阐明一个主题的教学视频。因此,它的特点主要是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主题突出、内容具体等。[5]它与慕课相比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慕课是一门完整的课程,而微课一般只是一段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除此之外,它们在环节设置上也有显著的区别,慕课在教学中或教学结束之后会设置在线检测、在线解答和在线讨论等环节,而微课并没有与之相关的在线互动环节。[6]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慕课中所使用的视频大多以微课的形式进行组织,系列的微课类似于慕课。[7]
2.慕课与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或者Inverted Classroom)是指在网络环境下,颠覆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的教学模式。[8]在该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达到知识传授目的,而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个性化辅导、小组合作等方式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它的特点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师生个性化互动、课堂教学以知识内化为主。[9]基于此,学者们主要从教学环境方面比较两者的区别:慕课只有在线教学环境,而翻转课堂兼顾了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两个环境。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内核式慕课近似于翻转课堂,所谓的内核式慕课指的是“网络课程+本地大学教授面对面深度参与教学模式”。[10]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可知,部分学者也会将三者作为在线教育的组成一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三者都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而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其核心要素都是微视频,并且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它们都更具有可重复性、灵活性、自主性、传播广泛、交互性强的优势。[11]因此,需要根据本土化需求不断地弥补传统课堂的缺陷,进一步革新在线教育以促进教育的持久、有效的发展。
3.慕课与SPOC
诚然,慕课具有诸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它的发展仍然具有学分认证体系不完善、课程流失率高[12]、课程呈现方式单调和缺失针对性指导[13]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尝试了一种新的课程形式——SPOC。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众私密在线课程”,也被译为“私播课”[14],它具有小规模、不开放、线上加讲座[15]的特点。对慕课与SPOC的研究一般是在分析了两者优劣势的基础上,对SPOC进行设计、实践,以期改善高校教育教学现状。有的实验者就通过增加小班管理和小组学习等功能对慕课平台进行改善,并增加数据分析模块的内容,提升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过程在线辅导,还探索其潜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结果发现SPOC这种慕课与传统课堂相互交融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掌握程度和通过率。[16]
综上所述,在线教育的几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不能武断地全盘否定某种形式,而是应该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借鉴其他在线教育形式的优点,不断地完善各自的体系。但是就目前文献内容分析结果来看,SPOC是在线教育最新发展的产物,对其加强研究将会是“慕课与在线教育研究”中不可阻挡的趋势。
(二)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慕课最初针对的对象就是25位来自曼尼托巴大学的付费生,因此,当慕课在国内流行后,学者们尤为关注慕课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学模式、教学改革、高等教育、SPOC、大学英语、挑战等关键词。研究的焦点为:
1.慕课施加高等教育改革压力
这些压力主要施加于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就教学模式而言,国内的高等教育一般以课堂教学为教学形式,其主要采取的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随着慕课的推进,高等教育需要逐渐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就教学方法和质量而言,慕课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资源丰富的学习平台,他们可以在该平台上自主选择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如何才能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认可?这无疑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质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17];就高等教育力量整体局面而言,优质的高等院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它们更有可能提供吸引学生的慕课资源,随着其慕课资源影响力的增加,这就很容易形成“强校愈强,弱校愈弱”的局面。[18]慕课施加的这些压力,无疑会鞭策高等教育顺应时势地进行改革。
2.慕课给予高等学校发展机遇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在线教育无疑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有的学者便基于慕课的特点,认为慕课不仅可以扩大优质高等教育的受众面、有助于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19],而且可以提供及时互动的教学平台、大规模开放的教学空间,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公平而灵活的学习机会[20];有学者依据慕课在国内发展的状况,提出慕课的本质是“教学并重”,[21]它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思维碰撞产生新知识、培养多向求异思维的目的,这也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夯实教学质量[22];也有学者基于国外发展慕课的经验,提出要通过完善慕课课程建设标准评价制度、考核评估制度来健全相关体系,要通过培养一流的教学团队、加强慕课联盟间的合作来提高课程建设水平,[23]还要通过促进慕课市场化推广、加强相关业务培训来完善慕课的配套服务。[24]他们期望能借力慕课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除此之外,研究者们也较多关注“如何借鉴慕课改善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这一问题,有的研究者提出要通过构成“外语教师+专业教师+技术人员”三方合作的教学团队来共同重构、开发大学英语课程,并且要借鉴慕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实施国际合作,共同建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25]还有的学者提出要构建“传统课堂+慕课”的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模式、建设大学英语在线开放课程群,以此最大限度地利用慕课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促进效用。[26]
(三)慕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出路
慕课在教育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展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通过查阅和分析以高校图书馆、在线教育、图书馆和挑战等作为关键词所检索到的文献,整理出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慕课与高校图书馆都是以求学者为服务对象,并且都存在传播知识信息、普及或服务高等教育的目的。[27]基于这些相同点,有的学者从资源角度出发,认为慕课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新的资源访问平台,丰富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库,并且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和教育方面的优势,尽可能地将慕课纳入其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继续走在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最前端[28];也有的学者从实践情况出发,用事实表明:当将高校图书馆引入到慕课开发、教学和推广团队中时,它能提供丰富的课程参考资料,提供版权咨询服务,协助教师们更快地过渡到慕课环境中。[29]
当然,慕课不仅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有的学者认为,在慕课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弱势更为凸显、版权问题将导致形成信息壁垒、学习者对教学参考资源的形态和服务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信息化产业链对图书馆有一定的冲击;[30]有的学者认为,面对慕课席卷全球的浩大声势,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模式、管理结构和具体操作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挑战;[31]甚至有学者极其悲观地认为,高校图书馆在慕课的重创下会消失,不仅是物质的消失,也有其存在于高校意义的消失。[32]
2.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实践及启示
慕课作为一个外来事物,国外对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都已经先我们一步。除了翻译其理论,我们也可以借鉴其在慕课开展中的经验与教训。有的学者从慕课在融入美国高校图书馆中的问题入手,整理出其应对策略:图书馆自身开设慕课课程,并且要求图书馆员与慕课教师积极合作,给教师提供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为其提供版权支持服务及开放获取资源的整理等;[33]也有的学者从国外高校图书馆在慕课发展中的作用入手,指出国外高校图书馆在慕课中具有:担任著作权顾问、提供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持、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协助课程评估的作用。[34]
基于对国外高校图书馆开展慕课的实践的研究,学者们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慕课提出了许多有共识的建议:积极参与慕课建设,为其提供版权、教学参考资源支持;除此外,有学者从人员素质入手,建议要成立慕课小组,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慕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师生进行信息素养培训。[35]还有学者提出要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合作[36],提供嵌入式服务[37]。
3.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应对策略
面对慕课浪潮的冲击,学者们普遍从转变角色入手,提出高校图书馆要兼具开放资源倡导者、教学课程指导者、信息素养培训师、课程资料典藏者、学习场所提供者[38]、版权保护咨询者[39]和课程内容提供者的角色[40];也有学者从外部支撑出发,提出要获得政校企行支持、慕课技术支持,以管理维护慕课平台,推广开发慕课,并开放慕课信息共享空间,优化慕课结构;[41]也有学者从环境入手,提出要开发慕课课程研究指南,深层完善学科信息环境,构建个性化的课程学习网络,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学习环境[42];还有学者从图书馆体系出发,提出要以图书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情报研究为要素,构成完整不可分割的、面向慕课课程的图书馆支撑体系。[43]
由此可见,慕课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唯有立足于本国或本校的实情,多多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发展慕课的经验,才能抓住慕课带来的机遇、顶住慕课施加的压力而获得长足的发展。然而,目前对国外高校图书馆发展慕课的经验和教训的研究文献甚少,后续可以加大对该方面的研究。
三、结论与思考
慕课于2012年在全世界流行开来,而我国有关慕课的第一篇研究文献发表在2010年,可见我国学者对慕课的研究最初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尽管受教育政策和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内对慕课的研究存在一个潜伏期,但是由于学者研究焦点的不断集中,使得国内慕课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虽然有关慕课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但还存在着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的问题;其次,学者们对慕课的涵义、特点等理论性的观点大多达成共识,但就慕课在各个领域的影响来说,还存在着较多的争议,因此,后续的研究可以更加着力于提供慕课的实践数据,用量化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最后,各个领域在慕课背景下的发展策略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模糊性,所以,可以通过加大对国外发展慕课的经验和教训的研究,借鉴其有效的措施,并结合国内各领域或各个高校的实情来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1]李亚员.国内慕课(MOOC)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基于2009-2014年CNKI所刊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电化教育究,2015,(07):55-60.
[2]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01):3-7.
[3]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慕课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61-64,69.
[4][24]翟雪松,袁婧.MOOC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97-102,109.
[5][6]张明,郭小燕.“互联网+”时代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启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167-171.
[7][10]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03):11-29.
[8]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9]周冬梅.翻转课堂特点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09):108-110.
[11]谢贵兰.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及微视频的五大关系辨析[J].教育科学,2015,(05):43-46.
[12]苏小红,赵玲玲,叶麟,张彦航.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07):60-65.
[13]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覃遵跃,徐洪智,张彬连,黄云,郭鑫.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28-34,53.
[14]祝智庭.“后慕课”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N].中国教育报,2014-05-21(011).
[15]杨竹筠,郑奇.MOOC等在线教育模式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4,(02):9-12.
[16]郑奇,杨竹筠.SPOC:结合高校教学的融合创新[J].物理与工程,2014,(01):15-18.
[17][20]何莲,王双群.慕课视域下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1):59-61,88.
[18][19]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02):53-57.
[21]杨元元.MOOC时代的教学模式革新[J].大学教育,2014,(07):49-51.
[22]孙雨生,程亚南,朱礼军.基于MOOC的高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03):65-71.
[23]辛永涛.慕课(MOOC)视野下高校教学改革初探[J].教师,2014,(11):24-27.
[25]马武林,胡加圣.国际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与重构[J].外语电化教学,2014,(03):48-54.
[26]邓萍萍,吴殿宁.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讨[J].海外英语,2015,(09):9-11.
[27][32][41]黎梅,郭广军,谢丽珍.MOOC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5,(09):99-102,106.
[28][31][42]王红英.MOOC环境下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02):32-35.
[29][30]傅天珍,郑江平.高校图书馆应对MOOC挑战的策略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01):20-24.
[33][35]陆美.美国图书馆应对MOOC的策略及启示[J].图书馆,2015,(03):49-52.
[34][36]张舵,吴跃伟.国外高校图书馆在MOOC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4,(07):85-89.
[37]杨杰,袁永翠.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服务的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4,(19):85-89,30.
[38]展海峰.MOOCs时代图书馆的角色定位与服务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05):110-112,117.
[39]刘恩涛,李国俊,邱小花,王瑜,季淑娟.MOOCs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02):67-71.
[40]秦鸿.MOOCs的兴起及图书馆的角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02):19-26.
[43]付佳佳,潘卫.面向MOOCs课程的图书馆支撑体系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14,(08):72-75.
[编辑:郑方林]
G434
A
1671-7503(2017)17-0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