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心理体验 激发课堂参与热情
——对学生心理体验的思考

2017-10-16舒荣芳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新知乘法符号

舒荣芳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

关注学生心理体验 激发课堂参与热情
——对学生心理体验的思考

舒荣芳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

以学与教的心理学为理论关照,以某些教学片断为案例,剖析学生在新知学习不同环节中的心理体验,提出“激发学习兴趣——注入兴奋剂,重视已有基础——吃下定心丸,突破应用障碍——赢得成就感”三个课堂策略,顺应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热情,以期切实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心理体验;课堂参与;课堂效率

近几年各地的课改如火如荼,但数学教学依然存在课堂效率偏低的问题.据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低是导致数学课堂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课堂心理体验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是“知、情、意、行”的本源,是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动因.大多数课堂参与热情偏低的学生都有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感觉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学习内容太难,听不懂、学不会,学习有了一知半解顿感满足,但遇到困难又垂头丧气缺乏自信,遇难而退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教师要从关注学生的课堂心理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视角出发,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热情的有效策略,以期切实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为此我们尝试对数学课堂不同教学环节的活动设计做精细化处理,课初尽量制造新知学习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力避因单调呆板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课中探究的内容尽量接地气,多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让学生学得自信,力避因高深莫测让学生心生畏惧.新知应用阶段教师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体验快速解决问题的快乐,力图找寻促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全程主动情感投入的有效策略.

下文以某些教学片断设计为例,略谈笔者对关注学生心理体验,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的一些思考.

一、新知引入需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课堂上缺乏参与热情的大多数学生都会感觉学习内容枯燥乏味,教师教法单一呆板,毫无吸引力.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只有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正如一天之季在于晨一样,成功之课始于开端.新知引入时,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障碍,让学生原本认为乏味的内容瞬间变得新奇有趣,犹如给沉寂的课堂注入兴奋剂,这种兴奋剂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奋剂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新鲜感,更是快乐感,因而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去找寻能给学生新奇、快乐的引入方式,如行云流水般注入课堂.

从学的心理来分析,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常因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产生,当问题情境运用得当时,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因悬念的设置抓住了学生的心弦,这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情境也能成为刺激学生情感投入瞬间高涨的兴奋剂,会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下面是“菱形的判定”教学的引入部分设计.

1.根据你对菱形的认识,用自己的方法画一个菱形(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比比看哪个小组画菱形的方法多(全班展示);

3.几何画板软件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画法,并由这些画法探索菱形的判定定理.

(1)由菱形定义想到的画法(如图1).

图1

图2

(2)由菱形边的特点想到的画法(如图2).

(3)由菱形对角线的特点想到的画法(如图3).

上面的新知引入设计基于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画图比赛情境中学生犹如被注射了兴奋剂,在争强好胜的心理影响下,大多数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高涨,他们专注于画图,大脑高速运转,紧张、兴奋,学生心中原本枯燥的菱形判定瞬间变得新奇无比.

图3

当看到自己的画图方法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肯定时,喜悦;当看到其他组的学生展示别出心裁的画法时,佩服;当教师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演示菱形的画法时,神奇.此时,我们感知到学生对新知明显的心理渴求:为什么这样画一定是菱形?怎样判定图形是菱形?“我想学”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正是在知识“饥饿状态”下产生了上述心理“缺口”,才能促使大多数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为后续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成功助推.

二、探究内容需让学生吃下“定心丸”

很多有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总认为学习内容高深难懂,因高深而困惑,又因困惑太多更感到数学内容晦涩难懂,久而久之,不仅数学学习兴趣荡然无存,遇到困难垂头丧气缺乏自信,遇难而退,心生畏惧,从此在心里埋下数学难学的阴影,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新知学习常免不了必要的探究,任何一种探究必须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理性地选择探究内容,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心理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出发,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循序渐进、娓娓道来,使数学知识的建构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达成.学生有与之匹配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理解水平,就有足够的能力继续学习数学,这样的探究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去主动分析、研究,与学生畅通交流,好像给学生吃了一颗“我能学”的定心丸,学生不用担心内容高深莫测而导致自己学不会.有了继续学习的底气,就能激励全体学生探究的自信,自信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

下面是“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教学的探究设计.

①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②观察题目特征,试写出两个类似的例子再算一算.

③教师给出两个类似的式子,试将结果补充完整.

④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尝试用文字或符号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

在探究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学过多项式的乘法运算及乘方的意义,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完全平方公式的探究植入到学生原有的多项式乘法运算体系中,对于基础稍弱的学生,我们还配备直观的多项式乘法表格,让他们借助表格正确计算,所有学生在看似熟悉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新知的产生与循序渐进的演变,呈现给学生的探究材料是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所能驾驭的,学生不会有“新知门坎太高,难以跨越”的印象,这让他们在新知探究时Hold住,尤如吃下一颗“我能做,我能学”的定心丸,这颗定心丸让所有学生有信心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新知习得自然通畅.

事实上,教材中编排了用几何图形面积说明乘法完全平方公式的内容,若不做任何铺垫,直接将教材中的几何图形面积探究作为新知探究的内容,虽然有利于展示学生的有形思维过程,但大多数学生难以将图形面积与多项式乘法相联系,导致无法短时间内跨过新知学习的高坎,这将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心生畏惧.而这道坎教师是看不见的,因为在教师看来是轻而易举的,这就是所谓的“专家盲区”.我们在探究的前半部分完全抛开几何图形,乘法公式怎样产生?乘法公式的结构和作用如何?等诸多问题逐渐展开,这样的探究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步步深入,最终使数学新知的建构在轻松的学习状态下完成.

任何新知探究都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力避“专家盲区”,这就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强调的“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也就是我国古话所说的“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与奥苏伯尔的学习“同化论”不谋而合.

由此看来,关注学生心理体验,要将学生是否愿学、是否能学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若能理性选择衔接学生知识基础与新知的探究内容,给学生吃下“我能学”的定心丸,则所有具备新知学习起点能力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自信地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三、新知应用要让学生有“成就感”

进入新知应用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大脑已处于轻微的疲惫状态,没有了新知探究时的那份激情和新奇感,只能机械模仿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乏味感将会浮起.因此,在新知应用阶段需要让学生心理再起波澜,此阶段最奏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成就感.成就感可能来自努力完成目标后的喜悦,也可能来自教师、学生的肯定和欣赏.成就感是学习的发动机,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学习动力、专注的学习态度,以及攻克数学问题的勇气和信念.

新知应用阶段的教学不能只追求机械的应用所学新知,还需要引领学生看透新知的本质,有比常人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产生比别人更简明的解题妙招,这种妙招往往让学生迅速又准确地解决新知应用问题.从学生的心理体验来分析,有了这些妙招,学生在应用新知时不仅有处万变而不惊的自信心态,更有溢于言表的自豪.课堂上的成功有利于发展自信和使行为持久,学生一旦获得些许成功,就能投入更多的努力,这就是教师期待的课堂学习良性循环.

要让学生有这种心理体验,需要教师既有及时发现学生问题的敏感,又有透过现象看清问题本质的慧眼,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提炼操作性强的问题解决方法,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经历紧张、兴奋和顿悟,不仅能让学生在求知的路上拨云见青天,更能使学生赢得自豪的成就感,这份成就感将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下面是“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教学的新知应用设计.

①试用如图4、图5所示的图形的面积说明两个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小组合作完成).

图4

图5

②公式特征辨析(抽象出符号特征模型,体会公式结构的不变性及字母的可变性).

③计算后思考:如何避免2倍项符号出错?比较下面4道题的计算结果,有何发现?同桌命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上面的设计特意将教材中用几何图形面积说明乘法的两个完全平方公式的内容放置在新知应用阶段,前面用代数法探究公式,此处再用几何法解释说明公式,学生在合作中更容易把公式和已学多项式乘法联系起来,这既是对公式几何意义的解释,又是对此乘法公式合理性的认可.

对公式特征辨析时,用符号刻画公式更能直观凸显公式结构的不变性,以及字母可变性的本质特征.虽然这一环节突出了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记忆,但对新知的剖析于此止步,则未免肤浅.我们还预见到学生在应用公式时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并针对这一问题做障碍突破策略的深层挖掘.

学生应用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时,最大障碍在于不能快速确定展开式中2倍项的符号到底是“+”还是“-”,尤其当首项符号为“-”时,其展开式符号容易出错.教师在设计公式应用环节时,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个障碍,需要帮助学生拨云见日,发现突破障碍的妙法.

在上述新知应用中,我们特意设计(2x+y)2,(2x-y)2,(-2x+y)2,(-2x-y)2这4道易混题的计算比赛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对比这4道题的符号和结果,总结发现快速、准确确定2倍项符号,且又能避免符号出错的可操作性方法.当学生计算4道易混题后,教师要求他们对比算式与结果,寻找避免2倍项符号出错的诀窍时,让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其实学生对于直接套用公式计算早已不在话下,他们争论的焦点在于“谁发现的符号诀窍最简洁适用?

临近课尾的这一设计,犹如再次给平静的池塘扔了一颗石子,顿时学生的思维涟漪荡漾开来.学生在交流、对比、争论中最终认同,快速、准确地确定2倍项符号的最简方法,即多项式中的两项若异号,则2倍项符号为“-”;多项式中的两项若同号,则2倍项符号为“+”.这为后续同桌比赛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扫清了符号障碍,也增添了敢于与同桌比赛的一份自信,那种因赢了自己的同桌而满脸洋溢的成就感让我们为之动容.至此课堂活了,所有学生都全身心投入课堂.

学生在乘法完全平方公式的新知应用阶段能突破2倍项符号障碍,借助于教师慧眼识聪,看准学生新知应用时的最大障碍.而帮助学生扫清障碍时,并非直接告诉学生符号诀窍,而是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享受这个过程,最终得到让人羡慕、欣赏的成果,这份成就感不仅来自于他人和自我肯定,更来自于因苦苦思索、竞相比拼后,发现新大陆的豁然开朗的欣慰.

新知应用阶段要让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成就学生的成就感.首先,成功目标分层定位要明确.新知应用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制定具体的成功目标,这些目标相对于学生学习情况要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但经过自身努力或他人帮助后能获得成功.其次,与分层目标相匹配,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设计分层练习,各就各位,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获得相对成就感的机会.另外,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后,若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因此,我们要营造善意、及时的课堂评价氛围,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面对每位学生的成功,我们都不吝赞美之辞.同时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交流与表达.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一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兴趣得到持续保持.

综观不同环节的片断教学,“悬念—探究—揭秘—应用”环环相扣,学生自始至终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从怀着对新知学习的渴求到体验公式的便捷,最终一脸释然.课初新知引入时,教师给学生注入“速算比赛”兴奋剂,激起“想学”的动机,新知探究时,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起点能力让学生吃下“能学”的定心丸,新知应用阶段突破应用障碍,给学生“会学”的成就感,这一路走来,不得不承认这三个课堂策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视角出发,对数学课堂的不同教学环节做精细处理,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体验,在课前情境或悬念的创设、课中学习氛围的营造、课尾答疑解惑能力的提升等各个环节都抓住学生的心,定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自觉对课堂投入情感,则提高课堂效率指日可待.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辛珍文.和谐高效思维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017—06—16

舒荣芳(1969—),女,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对比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新知乘法符号
算乘法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学符号,比多少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符号的由来
把加法变成乘法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