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ISA试题谈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
2017-10-16邱宗如
邱宗如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
基于PISA试题谈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
邱宗如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
基于PISA数学检测题的设计,分析问题设置的特点,将其问题设置特点迁移到课堂教学追问的各个环节,思考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过程中的优势及局限性.
PISA试题;课堂追问;挖掘潜能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是目前全球最权威的学习素养测试之一,每三年举办一次,主要考查义务教育末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其中,数学是考查的三大项目之一.目前,为应对各级升学考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校本作业,如导学案、讲学稿等,种类较多,学生乐于刷题,教师专注讲解,影响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因此,笔者认真研究PISA试题,思考试题的考查形式和功能,借此思考如何设置有效的课堂教学追问,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PISA中数学检测题的设计
2015年参加PISA测试的广东省佛山市某中学的一名学生刚得知要参加PISA测试时,他的第一感觉是:浪费时间,毕竟现在已经临近中考,每一节课都很宝贵,所以刚开始对这个活动有抵触的心理.参加测试后,他的感想截然不同:当做PISA试题的时候,发现它与平时的考试不一样,从中学到了更加贴近生活的知识和内容,PISA问题教会我们怎样分析生活中的事情,还可以了解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知识……PISA试题开扩了视野,并且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生活中每件事情的意义,为以后的人生提供更多的经验和了解.
那么神秘的PISA测试具体是如何有趣呢?为何能引起学生有如此感悟呢?
例1风力发电塔:西德兰某镇准备建造一批风力发电塔(如图1).镇政府相关部门收集到下列风力发电塔的相关信息.
图1
型号:E-82;
高度:138米;
转子叶片数量:3;
转子叶片长度:40米;
转子最大转速:20转/分;建造预算:3 200 000元;
收益:0.10元/千瓦时;
维护成本:0.01元/千瓦时;
使用效率:每年97%的时间可运行.
注:(1)“元”指西德兰元;(2)千瓦时是用来度量电能的单位.
问题1:判断表1中关于E-82风力发电塔的推断,是否能根据上述提供的信息推论得到,并圈出来.
表1
题目描述:针对给定的情境分析不同的信息;
数学领域:变化与关系;
问题背景:与科学相关;
解决过程:理解与解释——信息收集与推测.
问题2:该镇想要预估建造风力发电塔所产生的成本与利润.
如果建造E-82风力发电塔,该镇镇长提出用如图2所示的公式计算财务营收,其中F表示财务营收(单位:元),y表示时间(单位:年).
图2
根据镇长提供的公式,至少需要几年才能收回建造发电塔花费的成本?
(A)6年 (B)8年 (C)10年 (D)12年
题目描述:理解情境中给定的函数,并解决问题;
数学领域:变化与关系;
问题背景:与科学相关;
解决过程:运用——建立函数模型.
问题3:该镇决定在一个正方形区域(边长为500 m)内建造几座E-82风力发电塔.根据规定,每两座发电塔之间的最小距离应为转子叶片长度的5倍.图3是镇长提出的一个安排风力发电塔位置的建议,试解释:为什么镇长的提议不符合建造规定?试用计算过程来论证你的想法.
图3
题目描述: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勾股定理;
数学领域:空间与形状;
问题背景:与科学相关;
解决过程:运用——借助几何直观与运算论证.
问题4:风力发电塔上叶片尾端的最大速度是多少?参考E-82风力发电塔的资料,写出你的计算过程(最终结果以km/h为单位).
题目描述:运用多步骤的建模来解决运动情境脉络中的问题;
数学领域:变化与关系;
问题背景:与科学相关;
解决过程:运用——建立函数模型或方程模型.
从此题的模式可以看出,PISA的测试题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考查的是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学生阅读理解、信息提取的综合能力.笔者根据PISA测试的数学部分,发现PISA中的题目具备以下特点.
(1)情境化: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贴近生活的主题背景,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现实意义.
(2)层次化:在同一情境或者同一条件下,问题层层铺垫,难度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难度,变式成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非数学常规问题.
(3)多样化:问题设置多样,涵盖了判断、运算、推测、论述、验证等方式.
(4)综合化:内容涉及到了物理学、经济学、材料学等学科,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
(5)人文化:题目虽然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但是在“注”、情境描述、图文并茂等方面,体现了试题的人性化设计,每个主题都是对学生文化知识和视野的拓展,让学生在阅读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数学素养.情境的解释和问题的趣味性表达,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基于PISA试题的课堂教学追问
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设计,是体现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适时、有效的教学追问,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效,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在情境中的变化式追问——基础性与多变性
(1)就近取材.
从教材出发,选取或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设置基础知识层面的不同追问,学生在回忆中巩固知识,在质疑中查漏补缺,在变化中拓展思维.
例2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
一个滑雪者从山坡滑下,为了得出滑行距离s(单位:m)与滑行时间t(单位:s)之间的关系式,测得一些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为观察s与t之间的关系,建立坐标系,以t为横坐标,s为纵坐标,描出与表2中数据对应的5个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它们,如图4所示.
问:观察这条曲线的特征,我们可以用什么函数来近似地表示s与t的关系?
解:设s=at2+bt+c(a,b,c为常数).
因为当t=0时,s=0,
所以c=0.
又当t=1时,s=4.5;t=2时,s=14,
解得a=2.5,b=2.
这样我们得到二次函数s=2.5t2+2t.可以用它近似描述s与t之间的关系.
图4
此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52页“阅读与思考”.滑雪项目是身处南方的学生都向往的项目,以此为主题情境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处处有数学.在此情境下,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习惯.借鉴PISA试题的情境化特点,可以进行如下追问.
追问1:请验证,当滑行者滑行3秒时,滑行距离是否是28.5米?当滑行者滑行4秒时,滑行距离是否是48米?写出验证的过程.
(2)适当变式.
对同样的知识点,变换提问的方式,可以避免学生思维定势.借鉴PISA试题的多样化特点,可以进行如下追问.
追问2:若滑行者滑行了15秒,他滑行的距离是多少?
追问3:测量出山坡的出发点距离终点距离大约1 040米,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终点?
2.在层次中的发散式追问——层次性与发散性
学生的学习程度具有差异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难易有别的追问.借鉴PISA试题的层次化特点,可以进行如下追问.
(1)循序渐进.
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稍作提高,从易到难,层层递进.
追问4:(1)利用图象解方程2.5t2+2t=30;
(2)利用图象回答当2.5t2+2t<30时,实数t的取值范围;当t<0时,实数s的取值范围.
追问5:若将该抛物线的左侧补充完整后,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0个单位,求平移后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
追问6:若将追问5得到抛物线以顶点为中心顺时针旋转180°,求旋转后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
(2)关注拓展.
问题的设置要有趣味性思维及价值性,设置的难度也可以分层,既树立自信心,又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充分给予学生发散思维的时间和平台.
追问7:点A(x1,y1) , B(x2,y2)在追问5所求抛物线上,若x1>x2>0,试比较y1与y2的大小关系;若y1<y2,则x1与x2应满足什么关系?
追问8:(选做)画出追问6中求得的抛物线的图象,图象的顶点为点M,图象与y轴相交于点C,与x轴分别交于点E,F(点E在点F的右侧).
(1)点C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为点D,则点D的坐标为_______;
(2)若点P为该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求当EP+CP的值最小时点P的坐标,并判断四边形PDMC的形状.
3.在实践中的综合式追问——实践性与开放性
数学不仅是在做中学,更是在学中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既有的情境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出问题或者讨论出自己兴趣的研究方向,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把握好追问,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主题,制定研究方案,借助查阅资料、信息媒体等各种方式实施计划或者解决问题.将数学与综合实践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借鉴PISA试题的综合化特点,可以进行如下追问.
追问9:滑雪的滑行距离不仅与时间有关,还受到坡度、风速、阻力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上述给定的材料,填写以下问题.
我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是(提出问题):______.
我们组的研究方向是(分析问题):______;
我们组采取的方式是(研究措施):______;
我们组实践的时间是(研究过程):______;
我们组最终的成果是(解决问题):______;
支持我们组的依据是(实验或者文献的论证):____.
从PISA试题的人文化特点中可以发现,在简单而常见的情境中,可以追问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启发性的,有发展性的,有探究性的,有拓展性的,有数学味道的,又有人文关怀的问题.教学追问设计有趣,形式多样,从心理学角度讲,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兴趣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印象更加深刻,既做到了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衍生,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了课堂追问的效率,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数学阅读、数学思考和数学实践,为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基础.
三、基于PISA测试课堂追问的思考
从PISA测试对学生数学方面的考查不难发现,国际教育观中数学观念正悄然发生改变,更加广泛重视数学应用大环境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本文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出发,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不同角度的追问,学生可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学生个人的自主性和小组合作的互助性,积极自觉思考的学生与不自觉完成或者应付完成的学生,差距将会拉大.
(2)情境式的追问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机智、专业素养和教师团队的数学研究,这在集体教研和备课、磨课中,都将耗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
(3)综合实践型的追问有部分无法当堂完成,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设置、如何反馈实践型问题是当下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
总之,对课堂教学追问不断研究,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学到了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方法,逐步养成了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笔者希望,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能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追问,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挖掘自我无限的潜能.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017—06—29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设计研究(13120).
邱宗如(1962—),男,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与命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