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声歌唱艺术在少数民族音乐演唱中应用研究

2017-10-15王梓蒙

神州·上旬刊 2017年9期

王梓蒙

摘要:自上个世纪,美声歌唱艺术传入中国,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演唱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就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在演唱中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对策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分析了美声歌唱艺术在少数民族音乐演唱中的艺术实践,希望能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美声歌唱艺术;少数民族音乐;本土化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领域尤其是歌唱领域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美声歌唱艺术源自于意大利,并在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对我国声乐领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推动美声歌唱艺术的本土化发展,促进美声歌唱艺术和我国传统少数民族歌唱艺术相互交融,推动世界歌唱艺术共同发展是当前我国相关领域工作人员以及少数民族歌唱家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传统少数民族音乐演唱中的困难及对策

(一)技术层面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歌唱表演中对于呼吸的训练没有明确要求,大部分民间歌唱选手仅凭个人经验和自身条件进行歌曲的演唱。并且由于少数民族审美习惯的原因,气息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相比之下,美声歌唱艺术更加注重呼吸的作用,表演者认为好的呼吸才能唱出好的歌曲,并且经过长期的发展,美声歌唱艺术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呼吸发声体系和训练方法。此外,在歌唱语言方面,我国各地区不同少数民族大多拥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语言,一些语言在语调、语气和语速等方面特征较为明显,例如我国纳西族的韵母中没有前后鼻音之分,在发声时的主要位置为喉咙的下方。此种语言特点对于当地歌唱发声会造成一定影响,不利于歌唱的发音。美声歌唱艺术更加讲究声音连贯性,因此在表演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美声歌唱形式,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使其符合少数民族歌唱表演的特点。

(二)文化层面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少数民族聚居区多为不同文化的交融聚集区。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热衷与吸收和借鉴外来民族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例如,我国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和发展,就将道教中的“洞经音乐”传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的音乐演唱中蕴含了本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容,单从技术层面学会少数民族演唱方法和演唱形式,也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歌唱艺术表演的精髓。此外,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演唱中通常会结合舞蹈,达到歌、乐、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例如,在丽江地区具有较高流传度的叙事性民歌《猎歌》,就以舞蹈来配合歌唱表演,增加歌唱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二、美声歌唱艺术在少数民族音乐演唱中的艺术实践

(一)美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自上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在我国本土进行传教,同时也将以美声歌唱艺术为代表的艺术表演形式带到了国内。据资料记载,英国籍传教士柏格理和美籍传教士安有林以及澳大利亚籍传教士郭秀峰三人在云南进行传教活动,并且在传教期间编写了赞美诗,翻译成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教给老百姓们演唱,此为早期的美声歌唱艺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地区成为我国民族根据地,国内许多留过洋的艺术家和文艺界人士都聚集在此,不定期举行美声音乐会,完成了对美声歌唱艺术的初步探索。建国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更以“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形式,促进美声歌唱艺术和少数民族音乐演唱相结合,加快美声歌唱艺术在我国本土的发展[1]。

(二)少数民族歌唱家美声本土化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融合美声歌唱艺术和传统少数民族歌唱表演形式,取得的优异成绩与众多民族歌唱家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自美声歌唱艺术传入我国以来,各少数民族的歌唱艺术家都在为美声歌唱艺术的本土化認真钻研积极尝试。例如,我国著名歌唱艺术家黄虹女士就将云南民歌演唱与美声歌唱艺术相结合,通过收集整理并且改编演唱了近百首的少数民族歌曲,在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传。其中包括《小河淌水》、《绣荷包》、《赶马调》、《放马山歌》和《猜调》等多首歌曲已经被编写进入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中,还有一部分歌曲被重新改编为器乐曲,为美声歌唱艺术在少数民族音乐演唱方面应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渐涌现出了大量具有民族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表演艺术家,他们都曾在上海音乐学院以及国内高等音乐学府深造学习,在学成归乡之后,将自己所学用于继续推进美声歌唱艺术和少数民族音乐表演当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

(三)少数民族优秀歌曲为美声提供创作基础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音乐表演曲目能为美声歌唱艺术本土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创作基础和广阔的创作空间。我国少数民族作曲家根据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和改编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也为美声歌唱艺术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例如我国少数民族著名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的施光楠先生就亲自创作了《月光下的凤尾竹》等众多名曲和优秀作品。在施光楠先生的影响下,我国少数民族许多作曲家和音乐艺术创作家都积极参与到结合美声歌唱艺术和少数民族歌唱特色的歌曲创作和改编当中,例如《西厢坝子一窝雀》、《梅里雪山的女儿》、《老古歌》和《故乡的哈达》等,都为美声歌唱艺术和少数民族音乐演唱的融合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结:

推动美声歌唱艺术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有利于促进美声歌唱艺术在我国发展。自上世纪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代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努力,美声歌唱艺术已经能适应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并且国人也逐渐接受了新型的歌唱表演艺术形式。民族歌唱家将美声歌唱艺术应用在少数民族音乐演唱中是一项大胆且有益的尝试,将美声演唱方式结合到少数民族表演形式当中,能促进二者有机结合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丽.美声唱法与维吾尔原生态唱法比较研究[J].黄河之声,2014,(18):83.

[2]许迪迪.地方少数民族声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保护与改革措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7):45-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