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志红:一个设计师的“城矿”梦

2017-10-15江镕

环境 2017年9期
关键词:分类协会垃圾

江镕

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叫做“人去楼空”,听起来总带着几许寂寥与感伤,但是假如“人去楼未空”呢?在今天提到的这种特定情境下,给人带来的却是更多无奈和郁闷。

每年七月,是各大高校的毕业季,校园里充满着依依惜别和雄心勃勃,仿佛空气里都弥漫着缠绵和热烈的味道,但是对于每一间毕业生宿舍来说,却如同经历了一场浩劫。堆积如山的垃圾仿佛是毕业生们最后一次怒刷存在感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仅仅令人企盼同他们有关的一切都快点消失,毫无眷恋。

所谓“时势造英雄”,关键时刻,总是需要有人站出来,而这一次,是广州城市矿产协会的秘书长李志红。在广州大学城的广州大学,他向150多吨垃圾果断地下了“战书”,挑战这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临危受命,我在大学分垃圾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多人都想象不到,真的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在广州大学的广州大学城校区,一走进毕业生的宿舍,李志红还是被吓了一跳。

每一间宿舍,都像刚刚遭受过洗劫——垃圾遍地、杂物横陈。而且不是一间两间,是1500多间,间间如此。大到家具、被褥、包装箱,小到发卡、胸针、圆珠笔,8000多名毕业生留下的各种物品,简直可以经营起一个杂货铺。

“我最初是在媒体上了解到大学城垃圾围城这个情况的,知情人说每年的毕业季都是如此。但今年还有个特殊情况,就是番禺的火烧岗垃圾场正在改建,对能接收的大学城垃圾进行了限量,所以大学城产生的大批垃圾只能做外运处理,延长了处理周期,这样大学城内的一些路段垃圾就越积越多。而且大学城里学生丢弃的垃圾不同于普通居民小区,餐厨垃圾占比很小,里面的很多东西在我们看来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资源。所以我就主动和大学城里的几所高校进行了联系,表示愿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分类处理毕业生遗留下的垃圾。也许是其他高校还存在各种顾虑吧,最终只有广州大学给出了积极答复,欢迎我们参与处理。”

于是,2017年7月7日,李志红带领着雇来的20多名工人,正式开始进场清理。当时正值农历的三伏天,三十七八度的天气里,头顶是大太阳,室内像桑拿房。李志红和工人们从早到晚、马不停蹄地收拾、清运,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不记得流了多少汗。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硬是坚持了20多天,把150多吨垃圾进行了分类、打包、资源化处理,使毕业生宿舍做到垃圾零落地,帮广州大学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根据我们的粗略统计,这次清出来的物品里,网球羽毛球等各种球拍有2000多副、足球篮球等球类800多个、服装鞋帽各种包30多吨、饮料瓶洗发水瓶等塑料类16吨、书本等废纸15吨、小家具电脑架画板等废木材类6吨……有一些宿舍还都是在校园搞清洁的阿姨已经收了一遍的情况下,我们再次清理出的,原來的数目有多么庞大,可想而知。”经过李志红带领工人们进行专业的垃圾分类处理后,150多吨垃圾中,有85%可以资源循环使用,也就是说有120吨垃圾被资源化处理,真正做到了“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

我问李志红这次行动所需的费用是如何解决的呢?李志红说:“我们向广州大学象征性地收取了26000元,其他的费用基本依靠资源回收收入都可以持平。要不是通过这种方式,仅广州大学一家垃圾处理费用就要达到十几万元。所以通过媒体报道之后,很多家学校都向我们发出了邀请,希望明年能进行合作。但是确实我的精力也有限,我只能帮大家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子,明年推荐他们通过社会化的方式进行解决了。”

深耕细作,我为分类花心血

说起李志红和垃圾分类结下的不解之缘,还要追溯到8年前,自广州市深入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开始。

2009年,番禺的垃圾焚烧风波将广州市的垃圾处理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广州市城管委”)在当年正式挂牌成立,并且顺应居民呼吁,起草了《关于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广州市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李志红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老师的身份和同事们一起参加了多次垃圾分类宣传品的设计创作。他带领学院的学生一起,设计了系列垃圾分类公益广告并结集出版;通过创作垃圾分类公益海报、垃圾分类公益智游戏、垃圾分类图标插画等各种作品,给大家以多种多样的视觉传播和吸引力,强化了公众对垃圾分类的深刻认识。

经过4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垃圾分类工作在广州市初见成效。为了进一步增强公众参与,扩大社会影响,2013年,广州市城管委专门发起了一次“广州市垃圾分类卡通形象全球征集活动”。在此项活动中,李志红团队设计的作品《木棉花开》以48077票的成绩获得了网络投票阶段的第一名,并在专家评审阶段继续一路高歌,荣膺“榜眼”,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这一作品中,主角是四个可爱的木棉花造型吉祥物,分别定名为“木木、棉棉、花花、开开”,李志红说这一内涵取自“英雄木棉,羊城卫士”之意。四个吉祥物依次为绿、蓝、红、灰四色,身上的图案分别为四种常见的垃圾分类标识,两相结合,既色彩明快,又寓意清晰,让人过目不忘。

从城矿协会的秘书长到高校的副教授,然后还亲自操刀设计吉祥物,我很惊讶于李志红的这个专业跨度有点大,不禁问到:“做了这么多跨界的事情,那您到底是从事哪个方向的呢?”

看到我的疑问,李志红笑着解释:“在广州城市矿产协会(以下简称“城矿协会”)工作其实是这两年的事情,我的本职工作一直都是在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任教,而且教的是艺术设计,所以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辅助进行宣传既是我的本行,也是我的专长。从接触到垃圾分类开始,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当年接触垃圾分类的时候,广州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就已经达到1.8万吨,现在每天的生活垃圾量已经达到2.6万吨。这么庞大的数目如果不进行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终有一天我们的生存空间会被垃圾侵占得越来越小。所以我感到让大家都能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也是我作为一名广州公民应尽的职责。”endprint

经过几年来参与活动,李志红也真正开始将垃圾分类的宣传当成了一种事业,一边钻研精进,一边集思广益,不断总结着如何能让宣传更加有的放矢、富于成效。

2014年,由李志红团队负责起草的《广州垃圾分类处理社会动员规划(2014年-2018年)》正式发布。在其中,他也把几年来的心得凝聚汇总,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社会动员体系,使之前散点式的宣传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合力,让教育培训、宣传活动、文化传播等焕发更强大的力量。

2016年,《我爱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片正式拍摄完成,片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和刘人怀、广州佛教协会会长耀智法师、中央科教频道主持人路博、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倪阳、全国环保小明星章馨月等各界人士倾情出演。这是一部极具情怀的垃圾分类公益宣传片,担任发起、策划和创作的李志红又回归到艺术的领域,以影像的直观方式唤起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同,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触类旁通,我用情感树品牌

跨界发展,多元融合,如果用“一专多能”来形容李志红,那么提及这个“专”,就必须说到他的专业领域——艺术设计。

“我是2000年硕士毕业于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中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而我所在的大学由于在较早时候已跟德、日等国家有了学术交流活动,因此老师们对设计学科的认知和视野都相对国际化,走在同类院校前列。作为学生,我们也从中受益,建立了在设计及品牌方面的一系列认知,这点让我之后一直受益匪浅。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建立自己的品牌,是当下很多企业都急于完成的事情。但是究竟什么是‘品牌呢?在我看来,‘品牌,就是‘品质及‘情感的结合体。所谓‘品质,是指企业的科研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而‘情感,则是消费者对企业在精神理念、服务水平、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印象。每一种产品都希望保持青春不老,每一个企业都希望成为百年老店,只有在产品品质过硬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情感植入,让消费者产生情感认同,甚至是精神依赖,才是建立企业品牌的关键。”

正是有了对品牌的深层次理解和观照,李志红提出了“品牌情感”的理论。李志红说,这个理论是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对于需求都是经历从生存到归属再到成长的过程,实现着从物质需求到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的升华,需求的层次决定了产品的物质与精神是如何在功能与文化层面实现统一的。

“很多人数十年都坚持选择同一个品牌的某种产品,其实并不是说这个产品在功能上不可替代,而是消费者对产品有了一种情感上的认同,这就是品牌情感的巨大作用,可以产生很强的用户黏度。所以我们做广告推广就是要使消费者对品牌的诉求从功能诉求上升到情感诉求。”

在“品牌情感”理论的支撑下,多年来李志红指导和实践了近100个品牌的文化建设,夺取了30多个设计奖奖项,获得了“广东省十佳设计师”“广州市中小企业服务设计专家”“国家高级品牌管理师”等一系列殊荣。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自考取大学学习艺术设计开始,一种对于环保的追求就始终存于李志红的心间。“那时,低碳设计已经在慢慢成为高端设计师崇尚的潮流,比如在设计一张名片的时候,倘若只用一种色彩,就要比用两种色彩低碳,消耗的生产资料也更少。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做品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植入低碳设计的概念,这也是一种不分种族、国家、地域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

从自发自为地遵循低碳设计理念,到身体力行地参与垃圾分类宣传,2015年,李志红凭借十几年来的不忘初心、持续积淀,终于大刀阔斧地迎来了崭新阶段。这一年,他一手创办的广州城市矿产协会呱呱坠地,虽然如初生婴儿一般柔弱稚嫩,但却焕发着勃勃生机。

厚积薄发,我创协会立功業

“我们成立的那天是3月21日,听起来是不是像跑步开始前的倒数321,选这个日子就是希望协会从这一天开始正式起跑。”

所谓“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于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其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

“我们城矿协会也是国内第一个以‘城市矿产命名的社团组织。说到职能的话,可以这样表述,我们是有关城市矿产的产业资源平台、循环城市的公益平台、有关城市矿产的智库平台、城矿产业信息的资讯平台。通俗地说,我们做的事情就是:为技术找项目、为项目找人才、为人才找平台、为平台找资金。”

谈论起城矿协会的相关情况,李志红如数家珍,确实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既颇为自豪,也呵护备至。

为了打造整体形象,李志红又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城矿协会设计了一个兼具实用意义和艺术美感的logo——整体造型参考五羊雕塑,构图上以5片树叶组成,清新的色彩加上流畅的线条,让人眼前一亮。

成立当年,在李志红的带领下,城矿协会设计了广州市环卫交通工具形象,一批标识鲜明、功能齐备的专业垃圾清运车走上广州街头,成为流动的风景;2016年,如前文所述,城矿协会又完成了《我爱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片的拍摄,在文化传播方面进行了丰富精彩的尝试。

尽管这一切听起来都很美,但我还是未免心存疑虑,因为此前对于一些“商协会”的状况也有所了解,深知“生存”是这类机构的第一要务,所以我也十分关心城矿协会的资金情况,毕竟有钱运营才是硬道理。没想到对于这点李志红的回答一点都不“谦虚”,还真的稍稍出乎我的意料。

“我们现在可以用兵强马壮形容,资金比较充足,日常运营基本没有问题。在前期的筹备中确实遇到的困难比较多,毕竟一直以来我的本职工作都在高校,环保领域是这几年才涉及的,但好在我的一些朋友很给力,他们有些是行业领袖,有些是业界大咖,一邀请,他们就都来帮我‘站台。比如‘中船防务的董事长韩广德担任了我们协会的会长,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协会只成立了两年多,但现在已经有了200余家会员单位,其中不少都是大型企业,比如‘广船国际是我们的会长单位,‘侨银环保、恒河港湾是我们的常务副会长单位,‘广州城投‘三新能源环保是我们的副会长单位,‘赛宝认证中心是我们的监事长单位,还有‘广州环投格瑞哲‘‘源渡环保等一批在环保领域有社会知名度的理事单位,都是我们的会员单位。我们还建立了超过百人的专家智库,刘人怀院士任主任委员,几位知名院士都是智库首席专家成员。有了各界的支持,无论是业务开拓,还是日常经营,都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城矿协会的资料里,我也看到,广州市政府部门对城矿协会也是寄予厚望,协会成立之际,时任广州市长陈建华就曾专门批示:“固废办要加强与城市矿产协会的沟通与互动,发挥社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利国利民。”

看来这位搞艺术的设计师,这一次还真是转型成功,完成了一项大手笔。而说起未来的发展,李志红更是信心满满,“初步估算,广州在‘城矿方面的基础性建设就需要上百亿元的资金,所以协会将打造城矿基金和城矿交易平台,为政府、企业积极牵线搭桥,并且进一步开展垃圾分类标准化研究,推进循环产业园区建设。”

其实除了协会秘书长、高校教授、艺术总监这些职务,李志红还是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广东省企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视觉艺术分指委委员、广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我也很惊讶于他是如何进行时间分配的,一个人做好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同时做好很多件,而李志红恰恰用行动证明了这种可能。

看到他忙碌的样子,突然间,我感觉提及情怀或是责任似乎有点矫情,我想到的一种状态却是“折腾”。这个崇尚创意和个性的时代从来不缺乏天马行空的谋划者,需要更多的是掷地有声的实干家,像李志红这样能把自己豁出去地折腾,不也正是这个时代应有的风貌嘛!

愿这位怀揣着“城矿”环保梦的品牌情感设计师,在今后的道路上,以梦为马,折腾不息!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类协会垃圾
垃圾去哪了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广厦奖”优秀评选机构名单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