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的“为政”十要
2017-10-14全华相
全华相
摘 要: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入仕。他对“为政”的仕的要求是非常高,包括:“十要”:为政者要有德、为政者要善诗歌、为政者要慎罚、为政者要勤学、为政者要有孝、为政者要诚信、为政者要不比、为政者要善用、为政者要先劳、为政者要正名等。
关键词:孔子;为政;条件
孔子的为政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
一、“为政”者要有德
《论语·为政》开始第一句就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什么把德放在开篇第一句?孔子认为,德对于为政者非常重要,也是第一位。德是一个人修养的基本,更是为政的前提。孔子非常推崇上古的尧、舜、禹,因为,他们都是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孔子的主要成就都体现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对尧、舜、禹这些上古帝王为政之德的推崇。所以,孔子认为,为政者必须要有德;有了德,天下百姓才能跟随你,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重视做人、“为政”之德的修养,并且把他发展成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仁者,是爱天下人的人,不是自私自利之徒。“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自私自利,成天只想个人的人是不能为士的。“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尧日》)这就是大仁大德。如果为政者自私自利只爱自己,贪图个人享乐,而视天下百姓为刍狗,那天下就要乱。夏桀、商纣就是历史教训。
二、“为政”者要善诗歌
孔子问儿子鲤:“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这里也是讲一个人必须要懂“诗”。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是在这里讲《诗经》,实际上是在讲“为政”之道。“诗”又是通过唱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叫“诗歌”。《诗经》又叫诗歌总集。所以说为政者必须懂音乐。一方面要懂诗歌,另一方面要会写诗歌、唱诗歌。因为,诗言志。诗歌是老百姓的心声,老百姓心里怎么想,就通过诗歌表达出来。为政者要时刻了解社情民意,诗歌就是最好的媒介。所以,孔子非常重视诗歌的作用。他组织编排了《诗经》,“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泰伯》)同时,他教育学生的教材也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而且第一的是《诗经》。《诗经》的编排也是非常全面的,包括风、雅、颂。风就是纯民间的,雅是文化人的,颂是官方的。于是,一部《诗经》就有了老百姓(底层)、文化人(士人,中层)、为政者(高层)的思想。为政者善诗歌的目的是“无邪”,让天下思想入统,统一于正规,防止异端邪说。
三、为政者要慎罚
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管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以行政手段来领导,再用法制来管理,“齐之以刑”,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罚他。但是用法制来管理人民,这样一来“民免”,一般人会逃避,钻法律的漏洞,而且他逃避了责任、法律及处罚,他还会自鸣得意,认为你奈何他不了,毫无羞耻心。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用道德手段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齐之以礼”,以礼教化,大家能自觉感到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要等到法律制裁。到了这种情形,则“且格”,就达到了政治的目的。所以他是主张用道德的政治、道德的感化教育老百姓的,而慎用刑罚。过去有的人认为孔子只是讲德治,不讲法治。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讲德主刑辅的。德是主要的,刑罚要用,但是,必须慎用,更不要滥用。
四、为政者要勤学
孔子总结自己一生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为什么孔子在这里讲自己学习和修养过程呢?这个非常重要。按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终身学习。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东西永远是不够的,特别是到社会上工作后,你会感觉学校学习的知识太少,甚至不管用。所以,孔子告诫为政者,要活到老学到老,坚持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落后,始终保持合格的为政者。
五、为政者要有孝
孔子的孝是在德、仁等核心价值基础上的发挥。从《论语·为政》第五句到第八句都是講孝。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并且告诫弟子:“父母唯其疾之忧。”同时叹息到:现在的人只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孝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也是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孝,对于一个家庭讲,是孝亲,包括所有长辈,既包括生者,也包括亡者。而对于国家就是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包括国君)。如果一个为政者连自己的长辈都不能孝,还会孝国家、民众吗?所以,孔子认为,有孝才有德,有孝才有仁者之心,有孝才有资格为政。不孝之人是没有资格为政的。之后的各个朝代都标榜自己是以孝治天下。
六、为政者要诚信
孔子说为政者必须要讲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在《礼记》中孔子说:“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子贡问食、兵、信,必不得已要去掉一个怎么办?孔子说:先去兵,再去食。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孔子教育学生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其中都有信。可以说,没有诚信,是为政者的大忌!
七、为政者要不比
孔子告诫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强调:“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为政者要团结,不要勾结、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孔子认为,为政者有仁德之心,是大公无私的,想的是天下百姓,主张“天下為公”。所以,为政者是“周而不比”的君子,不是“比而不周”、自私自利的小人。为政者应该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的君子。
八、为政者要善用
如何用人,是一门学问。一是量才录用,知人善任,把人才用到恰到好处非常难。所以,孔子说:子路管理一个千乘之国,冉求管理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子贡,“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论语·宪问》)有的人如孟公绰做大国咨政可以,做小国的官就不行了。二是举贤才。仲弓问孔子为政的问题,孔子回答:“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而且是举自己知道的贤才。三是重视实践锻炼。“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人才是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所以必须“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论语·子路》)就是把人才放在“四方”中去锻炼培养。
九、为政者要先劳
子路问孔子从政的问题,孔子回答:“先之,劳之,无倦。”(《论语·子路》)就是说,无论修养、为人、做事等,为政者必先率先垂范。需要别人做的,自己必须首先做,要求别人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吃苦的事情自己亲自做,不要找人代替。同时还要做到“无倦。”就是做到孜孜不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为政者要正名
为政者必须正名。正名就是现在讲的为政理念、思想、目标等要明确。“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只有名正了言才顺、事才成、礼乐才兴、刑罚才中、民才有方向。什么方向?“庶矣哉,富之、教之。”(《论语·子路》)让老百姓过上富庶的生活,并且享受好的教育。
当然,在《论语》还有许多关于为政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不在赘述。
参考文献
[1]王应麟《国学经典大全集》2009年11月珍藏本
[2]南怀瑾《论语别裁》 劝学网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