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已死”之后道德观念的动摇与寻找方向
2017-10-14杨子琦
杨子琦
摘要:道德是一种衡量行为是否正当的观念标准。正因要去分辨何为正当何为不正当,所以道德伦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善而什么不是。而这个问题不可解决的特点在随着科学将上帝“杀死”以来逐渐放大,人们在现代社会已经难以寻找到某个标准来引领其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探讨道德观念动摇的原因来分析现代善恶标准的寻找方向。
关键词:道德观念;人类整体自信;寻找方向
“最近发生的几件大事,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上帝死了;对于基督教上帝——已不值得信仰——的信念开始抛弃其初次覆盖在欧洲的阴影。”[1]伴随着尼采的“上帝已死”,人们的道德观念开始动摇。笔者将再次分析其部分原因并对未来如何寻找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动摇的原因。
(一)形而上学世界的崩溃
这首先体现在信仰的崩溃。信仰是对某个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或物的信奉,并把它奉为行为准则。准确来说是基于对某种超自然的、形而上的力量的存在的信任的崩溃。尼采提出的上帝已死已经揭露了西方社会以基督教理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世界的崩溃。同时这对东方也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中国古代的道德基本上是基于天人关系和对孔子即儒家思想的信仰,对孔子即儒家思想的崇拜在明清时期已受到了质疑,而天人关系则与西方宗教理论有相同的命运。它们在这个充分相信科学实践的时代,由于难以被科学证明的,或者说是与科学思想完全相悖,所以被怀疑并被抛弃。过去,虔诚的信徒在总人口中有着不小的比重,所以这些信仰的崩溃对人类是巨大的打击。
(二)自信的缺失
其中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类整体的自信的缺失。打击人类自信心的重要事件有三个。第一个是哥白尼日心说被证实。地心说不仅是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它更体现了人类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观念。第二个是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在这一理论之下,人类不再是自然中十分特别的存在,与其他生物在种族优劣程度上并无区别,都只是因为能适应环境而存货下来的而已。第三是心理学的发展。相信心理学的一个基础是相信人的行为都是人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那么人类自主的意愿也就不再那么的自主了。再加上弗洛伊德在基于大量实验研究后得的出性与攻击是人的两大驱动力这一结论告诉人们人不是什么高貴的生物。信仰的崩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现象。人类自信缺失,人们开始怀疑自身,所以才会认为自身的存在是没意义的并否定自己所做出的价值判断。
(三)其他路径
寻找善恶标准的另一重要途径是纯粹逻辑。我认为逻辑思维最大的缺陷在于它必须依赖于语言,而语言是无法道出绝对的真理的。首先,索绪尔说“能指是没有理据的,即对实际上与它无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现存语言对言语的约束力都不利于真理的阐述。其次,传统逻辑里认为外延与内涵存在反比关系,即需要减少内涵才能扩大其外延。而真理是要覆盖所有事物的一个理念,所以其内涵是无法表示出来的。自然,以上两点都是基于对现在的某些理论的肯定,但历史上逻辑研究中所产生的悖论、纠纷或许就可以说明纯粹逻辑受着人类当时的认知水平制约,所以难以从纯粹的逻辑中寻找到具有进步意义的善恶标准。善恶标准还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再从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情感这一层面来寻找。
综上,人们道德的基础不应再是“因为我们在某个角度上看是特别的所以我们要怎么做”而应是“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某个东西或符合某个规律所以我们要怎么做”。所以道德的标准应该是是否对“某种东西”有利、是否符合“某个规律”。并且寻找这个“某种东西”时就要求人类在思考与研究时不再只是关注人类自己,而是要把人放在整个世界中做一个从整体出发的考虑。
二、寻找方向
首先,“某个东西”是关于人类整体。马克思曾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3]因为每个个体的人大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个体的人在生理与心理上是弱小的,所以这一向往必须要依托于人类整体变化。又因为这种向往是大多人拥有的,是普遍意义的,所以可以成为人们通力合作的基础。通过天人关系或“是上帝的使徒”等从某种形而上的世界获得在人群中树立起威信从而起到领导作用的力量的方法已成为不可能。人们已经开始大量地自主思考,所以要通过某些方式让人们为了整体的利益而行动。
至于“某种规律”笔者认为是要适应环境。人类只是世界上的一种普通的生物也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所以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去改变。而这个环境既包括了在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越来越缺乏等物质上的,也包括了人类精神世界逐渐趋于虚无的现状。前文已经讨论了人类自信缺失,所以不能将特殊或优越性作为做出选择的基础,而是降低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通过改变自身来适应环境。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所以作为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我们都应该遵循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做出奉献。在此理论中“某种东西”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看法,但是这一说法中有两个问题。第一,这就是在说新事物必定会取代旧事物,所以人类的未来从总体上看一定是好的。首先,未来充满了未知,很难证明未来一定是好的。这个理论的成立实际是源于对理论自身的信念。信与不信是人情感上的决定,这一定不是唯物主义所倡导的。第二,人类社会不断朝好的方向发展,这其实还是在说人类社会是特别的,与过去的想法异曲同工。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对好坏的判定是是否符合人民群众最根本的需要。所以还是把人类放在了世界的中心,这一做法不值得提倡。所以还需要做出一定改进。
反思是人类拥有的重要能力,所以人们应不再像过去那样高看自己,而是去思考人类社会应如何发展才能适应环境。然而由于人类的本性、情感信息难以完美传达等困难,现在人们很难做到这样。或许人类会逐渐走向灭亡;或许人类中会有个体发生某种变异并积累成为显著的变异,于是经历一次如同猿演化成人一样的新一次的变化;或许人们又找到延续人类社会生命的办法……
虽然我认为要为了人类整体而去形成道德行为准则,但是未来会是什么样、人类应该走向什么样的未来还是无从而知。只有上下而求索啊。
参考文献:
[1]尼采《快乐的科学》三四三、喜悦的含意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3]马克思的毕业论文《青年的选择》
[4]人教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