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7-10-14黄永谦

神州·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邓世昌历史情感

黄永谦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对学生成功地进行情感教育是衡量历史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历史课堂中的情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历史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情感资源,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才能适应新课标的情感要求。

关键词:历史课堂;情感教育

教育部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作出了以下规定:“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这表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传授给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因此,本人认为,历史教师能否在课堂中对学生成功地进行情感教育是衡量历史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学生是否能学好,关键看其学习态度,教师要实现自己教的目标,必须重视和培养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如果历史教师仅仅是一个历史知识的传播者,采取简单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忽视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和培养,那结果将是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不喜欢历史科,对历史科完全失去信心,甚至会对历史学习产生比较严重的排斥情绪,导致教与学严重脱节,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学好本领,掌握好技能,才能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评价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也往往以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也往往把绝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学校、社会、家长也都花大力气注重学生智育和能力的培养,不知不觉就忽略了情感的教育,学生只是为学习而学习,从而成为了学习和考试的工具。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成长的学生难以形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情感教育,让充满血肉情感与人生智慧的历史唤醒学生的内心触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在学习中获得愉悦和知识,并茁壮成长。

二、历史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是可行的

历史是一门丰富多彩的社会科学,中学历史教材里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中国历史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且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邓世昌等,从他们身上无不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张謇历尽千辛万苦两次出使西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玄奘西行取经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奋勇拼搏进取的精神;司马光用了19年编成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李时珍花了近30年写成不朽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世界历史中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印度章西女王,领导南美解放运动的“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解放黑人奴隶作出突出贡献并献出生命的美国总统林肯,做了上千次的实验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发明大王爱迪生,“扼住命运的咽喉”而创作出第九交响曲的音乐家贝多芬等,都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历史情感资源,可以说历史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无处不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具有其它科目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历史课堂教学情感教育的实施

(一)通过课堂辩论活动,深化学生情感。

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辩论活动,对具体历史史实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认识历史事实的实质,深化学生的情感。例如,戊戌变法失败后,慈喜太后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有机会逃走却不肯逃走,他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帮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为此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后来,谭嗣同就被逮捕并杀害了。谭嗣同的死值不值?此时教师应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有的学生会认为他死的英勇、壮烈,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有的学生则认为他是自愿赴死,死远远不如活更有价值,活能继续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贡献,为祖国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死是一种逃避,是缺乏责任感。课堂辩论结束,虽然没有得出统一的答案和共识,但学生在这种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情感得以深化和升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用讲述法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克服对历史的陌生、枯燥感,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人物的活动情节,进行生动的讲述来增强感染力。如为突出民族英雄邓世昌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形象,可以这样讲述:“致远舰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邓世昌意识到,军舰的沉没将不可避免,他大声地对全舰官兵说:‘将士们,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誓与军舰共存亡!说完他立即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撞去。全舰官兵作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人人脸上毫无惧色,视死如归,双眼怒视敌舰,个个眼里喷射出仇恨的火焰。只可惜,致远舰不幸被吉野号发射的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将士纷纷落水,邓世昌也坠身入海。危急时刻,他的随从递给他一个救生圈,可邓世昌决心以死报国,坚决不接,毅然推掉了救生圈,决心与军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邓世昌几次用力想把爱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他们就一起沉入碧波……”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有着强烈的历史震撼力,使学生在这强烈的情感因素作用下既掌握了所学的历史知识,又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涛,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endprint

(三)用情境法唤起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鲜明、形象生动的直觉情境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让学生在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中,激发其探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最佳情感状态。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中的“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教師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学生对影片中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就会咬牙切齿,对日寇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甚至有的学生会蒙生了复仇的心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结合当今的中日关系,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形势。让学生明白牢记历史,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我们民族要避免再遭受欺凌,必须发展壮大,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同学们的努力。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调动了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积极性。

(四)用比较法调动学生情感

挑选恰当、鲜明、可比性强的内容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如讲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比较法。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纸,比欧洲最早使用的羊皮纸早了800多年,后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古老的中国,火药早就发明出来,在唐朝末年,火药已开始运用于军事,到14世纪初火药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北宋毕升在11世纪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欧洲到15世纪中叶才开始用活字印刷;指南针于12世纪开始就在我国的海船上运用,后传入欧洲,这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以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创造了条件。通过这些强烈的对比中不知不觉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情感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用丰富的历史情感资源教育感染学生,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柏玲《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4月

[2]董华:《再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9月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9月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邓世昌历史情感
邓世昌的『红绿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新历史
情感移植
邓世昌的悲壮里带着些让我说不出的齿冷
邓世昌是怎样牺牲的?
邓世昌抗倭战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