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对初中历史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思考
2017-10-14杨通照
杨通照
摘要:新课程改革近年来的不断推行,使得生活化教学逐渐成为各个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初中历史生活化课堂指的是将生活与历史进行深入的整合,深入挖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赋予历史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升教学效果。生活化不仅是新课改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广大历史教师的一种使命。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活化;新课程;构建
纵观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本应是鲜活记忆的历史,转变为学生内心的“死知识”。新课改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理念在于强调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全面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死板、单调的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优化调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1]。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初中历史生活化课堂就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奠定教学基础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生活化理念已经在初中历史部分领域得以应用,但是相应的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历史与当前的实际生活结合较为困难,片面的结合则会导致生活化课堂流于表面形式。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针对初中历史教材实施深入的挖掘,寻找教材中与生活密切相联的关键点,使得教学内容实现生活化的目标,为教学奠定基础。比如,在讲解“对外友好往”的时候,教师可以基于隋唐阶段中国与日本的外交情况这个关键点,然后充分联系现阶段我国所开展的各种外交活动,让学生详细外交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使得学生能够在对比的过程中了解历史长河中外交手段、外交目的的变化,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提升教学效率
所谓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学与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为达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基本行为以及教学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特点,其不仅包含外显方面的行为,同时也包含相关的思维态度、思维模式[2]。初中历史生活化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学方式也需要实现生活化,全面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方式真正实现生活化、多元化的目标,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全面提升教学效率。具体来说,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生活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基于社会热点作為媒介开展教学。初中历史教学只有高度重视充分结合国际国内各种社会热点,才可以让历史教学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使得课堂洋溢活力。对于青春期的广大学生来说,其本身具有极为浓厚的求知欲,对国内外各种事物较为关心,然而深处校园中的学生能够接触的东西毕竟有限,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这点,积极引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热点,使得历史知识能够与生活热点充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科学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初中历史课程资源主要具有现实性、丰富性、生动性等特征,与历史有关的各种资源非常多,而一些有趣的资源往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而乡土历史资源则是当中极为重要的一种,通过乡土历史资源的合理应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历史,在探索、发现的进程中触摸自身家乡中最为真实、生动的历史,充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真正实现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强化实践能力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当中,学生往往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仅仅处于死记硬背的状态,并不会去深入了解历史。因此,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不仅需要在课堂中应用,还应当在课外进行延伸,通过教学活动生活化,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体验,全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完成“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组成调查小组,在社会中去进行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家庭长辈、小区老人,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去全面了解上个世纪的生活情况,并与当前社会生活进行对比,针对这些变化进行细致的总结、记录,教师最后组织一节讨论课,让各个小组互相之间进行经验的分享。而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调查,能够将自身在课堂中学习的历史利用起来,用以解答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原因,真正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巩固教学成果
纵观传统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方式,其过于偏重于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单一,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基于常规评价的基础上,全面引入历史调查方式,真正彰显学生评价主题的地位,使得评价标准更为多元化,着眼于学生生活能力,综合参考学生心理素质、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开展评价,使得教学评价实现生活化的目标,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教学的成果[3]。调查评价需要教师依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在课后布置调查的内容,比如教学完“楚汉之争”以后,让学生完成“刘邦胜利原因”的调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深入学习,包括到图书馆、互联网中查找资料,根据自身的理解解释刘邦胜利的原因。教师针对学生调查的内容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应当是多元化的参考标准,基于学生参与情况、情感态度以及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保障评价的有效性,在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漫长、复杂的工程,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基于历史教学大纲、学生实际着手,深入挖掘初中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结合点,针对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历史课堂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魅力,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历史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海霞.联系生活,巧用史料——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利用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4,(01):64.
[2]徐刚.践行行知教育理论,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J].考试周刊,2017,(15):129.
[3]林凤勇.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5,(04):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