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翻译理论课程及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研究

2017-10-14方艳菲舒睿

神州·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翻译理论中国文化课程设置

方艳菲+舒睿

摘要:英语翻译专业本科所设的课程包括翻译理论、英语基础、西方文化、漢语文化、翻译实践等。主要通过对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翻译理论课程及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研究,分析理论课程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以及对翻译实践的作用,汉文化课程对学生译语输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翻译专业;翻译理论;中国文化;课程设置

1.引言

翻译专业自2006年开设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本科翻译专业教学体系的创立是我国改革开放、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和交流对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要(庄智象,2007)。当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英语翻译专业,科学的课程设置成为一大难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中西方文化与双语转化能力的结合,成为翻译专业的培养重点。翻译理论课程以及中国文化课程对本科学生的影响值得思考与分析。

2.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翻译理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一)对学生翻译素养的翻译作用

翻译理论课程包括翻译概论、中西翻译历史、翻译批评与鉴赏、英汉对比研究、笔译理论、口译理论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激发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为提升自身的素养奠定基础。应把翻译当作研究对象的那门学问则应视为科学,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理论构成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揭示翻译过程的客观规律,探求关于翻译问题的客观真理,给实际翻译工作提供行动指南(谭载喜,2000)。翻译理论对学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实践之中会体现出译者的翻译素养,真正将翻译理论深化到翻译实践之中。例如,在口译理论课程中所强调的译者的素养之中,对口译译员所做的要求之中就有衣着、姿态、语速、语调等方面的约束。

庄智象认为翻译人才包括翻译通才和专门性人才,体现了翻译的学科融合性,表现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均衡发展,翻译通才充分体现出学习者学术研究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平衡发展,既掌握一定的理论、又有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要想成为有较高素养的翻译人才,研读翻译理论著作,学习翻译理论课程,学习翻译历史,拜读前辈的翻译作品,赏析翻译作品等必不可少。

(二)对学生翻译实践的作用

学生在翻译理论课程中能够习得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翻译前人的经验,并运用于自己的笔译、口译实践之中,减少翻译错误,提高翻译质量。王大伟教授曾将宏观理论、微观技巧、语言实践能力三者比作金字塔,认为宏观理论代表最高水平,能起宏观指导作用,但作用较小;处于中层的微观技巧涉及面较广,能解释较多的具体现象;语言实践能力处于最低水平,但却是翻译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翻译理论渗透于翻译实践之中,翻译实践又体现翻译理论。

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中较为重要的双语转化能力,是基于对中外两种语言之间的理解与掌握的。而翻译理论课程就为提高此类能力提供了多种方法与途径。能力应该是高度理论化的操作规范而非随心所欲的凭直觉翻译。学习中西方翻译历史,学生可以知晓翻译前辈的译作,并阅读其中的经典,与自己的翻译对比,学习翻译技巧与方法,切实提升翻译水平。

3.英语翻译专业本科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根据笔者所做的英语翻译本科中国文化开设情况的调查来看,目前各高校英语专业中中文课程的设置处于尴尬境地,中文课程过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及西方文化,在译入语的输出这一环节存在着较大问题。忽视汉文化的培养将会成为培养翻译人才的一大障碍。以下笔者将从三方面来分析汉文化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必然要求。2000年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新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除了要求学生熟悉英语国家文化传统,也要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英语翻译专业也属于英语专业,并且对学生的汉语要求更高,《大纲》为汉语文化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语文化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汉语语言功底,提高译语输出时的流畅程度和准确性。要想准确的传递源语的信息,译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这一点在口译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由于文化背景,含义和意象等不同,翻译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只有拥有扎实的双语基础才能在两种语言之间游刃有余。对笔译而言,译者其实是不写论文的学者,没有创作的作家。解决这类翻译的问题需要拥有扎实的汉语功底,才能够做到字斟句酌,字字珠玑。

汉语文化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汉文化修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不仅仅是文字游戏,翻译还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系统的了解并培养了一定的西方文化鉴赏能力。但是由于汉文化课程的缺失,学生对本国文化了解不多,在翻译时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含义,这样的翻译往往诘屈聱牙,晦涩难懂。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有深深根植于语言。翻译首涉及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想关联才有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郭建中,1998)。只有对两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意识到两种文化的不同,进而采取不用的翻译策略由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结语

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实践中渗透着翻译理论。语言是文化载体,文化又深深根植于语言。要培养真正能够胜任东西方交流任务的优秀翻译人才,翻译理论课程以及文化课程的科学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理论课程、文化课程与翻译实践的结合,提高翻译专业本科学生的中英双语转换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R].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1998(2),12-17.

[3] 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大伟,王跃武.关于翻译理论现状与发展的思考.外国语,2004(1):69-74.

[5] 庄智象.关于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外语界,2007(3):14-23.

[6] 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的课题(201610637092)endprint

猜你喜欢

翻译理论中国文化课程设置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