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高校美育的建构与地域文化的传承研究

2017-10-14李振宇

神州·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甘肃美育建构

李振宇

摘要:早在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他在《美育书简》中提出“让美走在自由之前”的重要命题。在我国,自王国维于20 世纪初从引进美西方美育理论以来到蔡元培在美育思想理论上的铺垫。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指出“美育是自由的......美育的基础在学校”。

关键词:高校;美育;地域文化;传承

作为学院教育的顶端,高等院校致力于培育和造就高级专门人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高校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要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又兼具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大力实施美育是高校在新时期发展道路上选择的途径之一。

甘肃的地域文化在历史上有一个慢慢被边缘化的过程,但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它的文化艺术的原生态状况保存情况较好。自从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来,甘肃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文化的渐趋繁荣也促进着教育事业的繁荣,如今,对于甘肃高校的美育教育本身而言,如何在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协调好美育的建构与地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地域人文传统和艺术资源,需要我們不断实践和大量的学术研究来支撑。

一、目前甘肃高校美育的现状分析

1.甘肃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未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重视

甘肃位处我国中东部腹地通往西北地区的走廊过渡地带,也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所经的黄金路段和枢纽地带。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欧亚大陆最重要的通道,其丰富的文化遗存是甘肃地域文化资源中最具优势的品牌。甘肃自身的地域文化积淀非常,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所以,从文化艺术上来说,整个甘肃地区是开阔大气的,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分布在这里的彩陶、壁画,岩画,石窟、摩崖石刻等等是极具民族代表性的艺术宝藏。

2.甘肃高校美育本身的存在的现实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末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发展方针以来,美育在全国高等院校的受到一定重视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是甘肃高校由于经济状况、地域等诸多原因,存在许多现实问题:首先,审美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很多师生对高校美育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将美育与德育、美术教育、甚至美学等诸多概念混淆。其次,美育类课程建设滞后,结构陈旧。再次,师资匮乏,教学投入比重小。最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许多高校还是沿用的方教育教学理论不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心理状况,尤其是对于本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反映和传承明显缺失。针对诸多问题,我们应加强开展对甘肃地域、民族文化的考察研究,使之成为甘肃高校美育的组成部分。

二、甘肃高校美育的建构与地域文化的传承

做好甘肃高校美育的建构与地域文化的传承,要解决好以下三点:

(一)协调好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地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1、发挥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优势;

2、通过课堂教学来弘扬和传承地域文化,

3、通过校园活动来弘扬和传承地域文化。

(二)甘肃高校美育如何创新实践;

甘肃在历史上历经民族大迁徙,所以涵盖了地域、民族宗教等丰富的文化类型。也是我国“非遗”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敦煌古乐、敦煌舞谱等门类繁多,堪称世界级文化资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自由交流,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融汇合,使得甘肃地域文化成为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范例。甘肃省于 2002 年提出建设特色文化大省,其目的既是为了充分发掘和整合文化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地域优势和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让地域文化在凸显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从甘肃地方高校美育的创新实践角度来看,这些丰富的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最为深厚的文化依托。所以,甘肃高校的美育教育尽可将属于本土的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中适合教学的元素进行整理、提炼,并将之安排在大学常规的教学框架和学科建构中,使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规范地融入高校教育教学,进而达到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三)美育课程体系构建

美育课程体系构建是高校美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甘肃高校要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整合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应在传统课堂授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田野考察,用影像、图像、口述等收集地域文化遗产资源,面对多样的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进行改变,可将传统课堂讲授与田野考察实践相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历史遗迹、古村落、石窟寺、少数民族居住地、手工技艺作坊、庙会、文化集会等进行实地考察实践,让学生在课堂讲授、实地考察、田野调查中感受甘肃地域文化的深厚内涵,继而建立起地域文化传承模式。在教材建设方面,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专家学者、高校教师、手工技艺传承人等编写甘肃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教材,一则培养高校师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二则使地域文化在高校得以弘扬、传承。

高校在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优势明显,有着相对成熟的教学、科研系统。建立区域文化艺术资源开发的互动机制不仅有助于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拓展校园文化的内涵,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育教育,本身即肩负着弘扬地域、民族文化的义务,多元和谐的地域、民族文化既是我们的文化根基,也是甘肃高校美育发展创新的动力所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甘肃美育建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建构游戏玩不够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