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抵御敌寇的国之重器到传承文化的连接纽带

2017-10-14李晨恺

神州·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城墙南京

城墙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是防守方最有利,也基本上是最后的一道防线。孙子兵法有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其中,“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指出了城墙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防御作用。

在古代中国的战争史上,建立城墙对于防御者来说绝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其防御功用大致有二:首先,城墙能够阻碍敌人的视听。以八达岭城墙为例,大部分城墙依山而建,因此,若想从长城外窥视长城内部的情况,必须占据一个比长城还高的制高点进行观测。或者使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比如利用地面传声的原理谛听长城内兵马的移动,根据其响度和嘈杂程度判断兵力。其二,在两军接战时,城墙能够有效牵制进攻方。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作为进攻方选择的下下策,正是因为城墙极为可观的防御能力。城墙在接战时消耗的进攻方的人口、财力、装备、士气不容小觑,甚至能影响战役的走向。历史上最经典的城墙防御战当属张巡守卫睢阳的战役。睢阳守军只有几千人,而叛军最多时达二十余万。睢阳军民在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情况下空守孤城10个月之久,牵制了安史叛军大量的军力,并且大量消耗了其财力,对唐军与叛军的战争局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进入近代,因为各种加农炮、榴弹炮、迫击炮的出现,城墙的防御能力大为减弱。同时,飞机的出现更是让城墙混淆视听的作用形同虚设。在这种科技进步的时代,城墙的战略意义大幅减弱,逐渐沦为了岗哨或者关卡。1933年3月5日,长城抗战打响。战前,日军在榆关陆军总兵力约3000人,野战炮40门,铁甲车3列,坦克20辆,飞机8架,军舰2艘。而中国守城一方却只有2000多人和轻型武器。在榆关城陷之后,守军撤退,中国守军死伤586名,为日军的1.5倍。长城的战略优势荡然无存,在日军炮火的轮番轰击下,只能沦为废墟。

现在提起城墙,人们总能想到秦始皇建立的长城,因为他开启了中国第一次的大一统时代,并且将当时六国的城墙串联,形成了一个连贯的体系。然而,由于时间和战争,现今遗存的城墙主要是明朝建立的城墙,早期各个朝代的城墙大多数都已经残缺不全。谈到明城墙,就不得不提南京的城墙。南京作为明朝前期的首都,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之后,南京城墙经历了燕王朱棣南下的进攻,清朝武昌起义江浙联军的攻击,民国袁世凯的重炮炮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城墙受到了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的波及。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南京城墙险些遭遇被完全拆除的命运。在南京各界人士的积极呼吁下,南京城墙才得以幸免于难。

战略意义消失后,城墙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冷落甚至肆意破坏。但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国际环境的日趋稳定,城墙开始展现出宝贵的文化和旅游价值。在经历过对古代遗产弃之不顾、肆意毁坏的年代之后,逐渐步入世界强国之列的祖国开始对这些祖宗留下来的建筑、艺术品、书籍等等进行保护。遗产保护能为后代真实地了解,甚至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智慧提供关键性的帮助。并且,为了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继承、弘扬祖先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不同寻常的智慧,国家也开始井井有条地为城墙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并积极设立各种以城墙为主题的观光景区。

作为中国文化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城墙受到了广大中国乃至外国观光客的青睐。南京作为明朝前期的首都,建立了壮观绮丽的首都城墙。南京的城墙蜿蜒盘桓长达35.3公里,其外廓城墙的长度甚至达到了60公里。城墙的城基有14米之宽,城墙最高处有21米之高。南京城墙虽不像首都北京的城墙那样绵延千里,但其依山傍水、独具一格的设计也成为一大亮点。《明史·冯国用传》记载冯国用对朱元璋说:“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在这句话中,冯用“龙蟠虎踞”来形容金陵山水蜿蜒雄壮,适合被作为帝王之都。这使得城墙的缔造者诞生了依托山水筑城墙的想法,放弃了中国自汉唐以来都城城墙取方形或长方形的旧制,甚至根据地形的不同,城墙的规格和建筑手法也有所不同。从南京城墙的设计图来看,由于其依山傍水蜿蜒曲折,整段城墙将南京城围成了像人脸一般,有人甚至指出这就是朱元璋的“鞋拔子脸”。南京城墙作为首都城墙,工艺实属上乘。有一处有名的南京城墙位于紫金山附近,这段城墙隐匿在林子中,城墙上爬满了藤蔓和苔藓,给人一种古朴凝重的感觉。这处城墙的名气源于一个很难见到的奇景——龙吐水。当过度潮湿,山土吸水时,城墙的自行排水系统将向外排水,使水从城墙的砖缝之间流出,犹如是龙在向外喷水一般。这等精妙的设计使得南京城墙在现存的城墙当中成为一朵奇葩。

然而,在我看来,南京城墙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首先,刻字涂鸦等不文明旅游行为造成了景点维护上的困难。专家表示,修复这些不文明的痕迹非常困难。有些字刻得太深,磨掉的话,墙砖就被破坏了;抹上一层盖住,又改变了城墙风貌,所以很难办。大量的维护费用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南京城墙尚有很多旅游价值未被有效开发。由于宣传方式和宣传力度有限,一些有景点潜力的城墙受到冷落,缺少游客观光。比如,中华门城堡作为南京城墙遗存下来的最完整的部分之一,其内部保存完好,但对于大部分的外市外省外国的游客而言却缺乏吸引力,这让中华门城堡空有巍峨的身姿而少有游客欣赏赞扬。以上两个问题,我认为无不与运营资金联系紧密。

在此,我想根据自身的观察和总结,浅谈一些提高南京城墙的文化和旅游价值的个人建议。首先,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应建立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商业化遗迹遗产的周边。我在日本曾游览过位于东京的浅草神社,经过旅游开发,这个神社不仅是一个供人祭拜的场所,在其周边保留古代日本的设置的同时,还建立各色商铺,提升了该景点的观光价值。而从这些增值项目所得的资金都被用来维护景点,使景点的服務更加体系化完整化,吸引更多的旅客前来游玩。南京的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学习借鉴这种经验,让南京城墙在新时代尽可能地展现旅游观光的价值。其次,搭上国家教育部门复兴古文化计划的快车,向下一代普及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最近教育局统一全国语文教材并增加古文比重,这反映出教育部门对下一代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城墙正是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下一代学习借鉴古代智慧不可或缺的有效内容。最后,与时俱进,将城墙宣传工作与合适的文化娱乐项目绑定,增加影响力。比如,可以利用年轻人群体中最近很流行的二次元文化。宣传管理部门可以为城墙设计动漫形象并举行合适的、与年轻人利益相关的活动来吸引特定人群。依此类推,多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兴趣,定期推出吸引不同群体的主题宣传。

从古代中国到现代中国,即使环境在变化,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依然屹立在神州大地上。虽然这些遗产,比如城墙,失去了其原有的战略意义,但在现代社会向人们展现了其在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文化遗产是先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努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作者简介:李晨恺(1999.12-)男,汉族,江苏人,金陵中学中美班,十二年级,学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墙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九间堂
南京院子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在城墙上画画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