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诸葛亮躬耕地
2017-10-14张琳
张琳
摘要: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南阳与襄阳已争了上千年,互不相让,这些争夺不是学术之争,更不是为了尊重历史还原真相,争的是一个利益,甚至有些虚构与歁诈的嫌疑。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来研究历史,要以理服人,切不可以点盖面。作为一名学生,我也有一些看法,故作此文,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
引言:
出師表中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自然成了南阳作为躬耕地最直接的证据。然而也有人说汉末南阳郡包括现在的襄阳,隆中在距襄阳城西不足20里西山中,隆中对就是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谈话内容,我不是史学家、官员、名流人物,对两地轰轰烈烈的争论只想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段话是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中提到的,可谓南阳说最直接的证据。但南阳在汉末被袁术、张绣和曹操先后占领,袁术早期占据南阳,后来称帝后众叛亲离,被刘表切断了粮道呆不下去,张绣占领南阳后与刘表联合,所以张绣实际控制着南阳,名义上是依附刘表的,官渡之战前张绣就归附了曹操,南阳实际上当时在曹操的势力范围之下,刘备屯兵新野就是帮刘表守荆州北大门,想去南阳三顾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二、《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述”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诸葛亮父亲早年去世后,跟着叔父诸葛玄一起去了做豫章太守的地方…这袁术封的官朝庭不予承认,让朱皓代替了叔父,诸葛玄与刘表关系不错,所以就去到了襄阳,叔父死后,诸葛亮就在那里种地了…按此解释躬耕南阳一说更是不靠谱。
三、《隆中对》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更是比较明白地说了,天下有变动的话,就命令一员上将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攻,说明当时的对话不在南阳郡的范围内。
四、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襄阳人)在《汉晋春秋》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魏略》书中记载“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综上所述躬耕南阳一说有着诸多不靠谱的地方。
五、《蜀记》中记载:“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一段话襄阳与南阳各自引用、各自解读,襄阳说认为隆中是诸葛亮故居的最早最直接的证据。而南阳说紧紧抓住“沔之阳”不放,沔水就是现在的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襄阳古隆中在汉水以南,这沔之阳相矛盾,绝不是现在的襄阳古隆中,襄阳人说汉水改道之类的,地形上看周围都是山,能把山给冲走了?改道之说几无可能显得更加不靠谱。
六、《三国志》中陈寿相关记录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正史中都没见到“隆中、隆中对”字样,《三国志》中也只有《草庐对》,文章被《隆中对》了。后人整理诸葛亮文集时才用隆中对一词,清代《古文喈凤》最早出现隆中对一词,清朝雍正皇帝大兴文字狱,编修《四库全书》笼络天下,正本清源。拿清朝改名的隆中对来证明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有些站不住脚。
七、东汉时南阳郡、南郡均属荆州,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已有南郡,古代郡县的设置按照惯例多以山川河流为界,以汉水为界划定南郡与南阳郡。设立南郡二十多年后诸葛亮写出师表,表明躬耕于南阳应和襄阳隆中没有关系,诸葛亮这样的名人陈寿在《三国志》里也不可能把襄阳、南阳混为一谈。因此说诸葛亮躬耕襄阳也站不住脚。
八、《咨治通鉴》中司马光记录:“初,琅琊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魏略》中“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诸葛亮在襄阳游学而并不是躬耕。
九、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与襄阳争了上千年:
1、明嘉靖年间,卧龙岗香火旺盛,也是躬耕地争论最激烈的时候,襄阳与南阳互不相让,打官司到翰林院,甚至惊动了明世宗朱厚熜。
2、清道光年间,湖北宜昌人顾嘉蘅任南阳知府,襄阳和南阳打官司争躬耕地,顾知府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3、1990年邮电部在发行《三国演义》第二组邮票选题中,计划发行一枚小型张“隆中对”,当时,南阳与襄阳就该叫“草庐对”与“隆中对”引发了波及全国的争论。
4、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隆中对》加注:“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在《出师表》中把“南阳”注解:“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强烈刺激了南阳,最后以人教社道歉并修改教科书结束。
5、2008年央视插播湖北襄樊的城市广告“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再一次激起了南阳的抗议,广告语被迫改为“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
结束语: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实则是行政区划变迁造成的,似成了历史悬案,若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我们研究历史还有什么意义?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可妄下结论。对待历史要持敬畏的态度,必须尊重历史,不能随意改动。地方政府利用名人效应,必须要有全局观念,克服本位主义,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刚.诸葛草庐南阳襄阳之争的形成和发展[J].南都学坛,2004(1):20-24.
[2]郑先兴.南阳与襄阳:诸葛亮躬耕地论争问题述论[J].中州学刊,2011(2):191-195.
[3]王成功.诸葛亮躬耕地、三顾处与草庐对辨考[J].学术月刊,1995(12):74-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