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緩急,對當權者的真心話
2017-10-14
一場“天鴿”風災,給澳門不同世代的人留下了畢生難忘的記憶,有人生平第一次提桶找水、摸黑前進,也有人歷經生死一瞬,甚至陰陽兩隔。災難過後,澳門人團結互助,踐行著簡單卻淳樸的“澳門精神”,對於這座城市而言,不僅僅“天鴿”將寫入歷史,觸動人心的還有這片土地團結的民眾。政府在災前與災後初期表現出的行政效率低下、救災掌控不足也逐漸得到改善,得益於駐澳部隊的大力協助,讓特區政府回神來面對災後各項問題與思考未來的重建。但似乎民眾對於政府歷來就沒有多少信心,道路建了又挖,挖了又建,一條輕軌可以延宕近20年,試問這樣的“澳門效率”又能讓民眾對於政府的災後承諾有幾分信心,討論了幾十年的內港水浸改善機制又能有多少改變?
即使天鴿過去月餘,其影響依然隨處可見:歪斜的樹木、受損的建築與設施、公共區域包含公園在內的“一片狼藉”,而這些無疑都要主動或者被動交由“政府”,因此災後的“大政府”角色尤為凸顯,而政府如何做,不僅涉及到自身的行政形象與效能,更牽涉數十萬民意的瞬間變化,不可不慎,經過此番“血淚教訓”,對於施政者、掌權者,我們要奉上一句真心話:“輕重緩急”。
這四個字,字面之意很容易讓人明白,即為:各種事情中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有急於要辦的和可以緩慢辦理的。而“天鴿”過後,澳門各項事務紛亂如麻,政府更應清楚知道從何處著手,何處改變。以關係市民日常也是災後最為凸顯的“交通”議題為例:8·23強颱過後,位於關閘的地下巴士總站,被完全“廢除武功”,陷入徹底癱瘓的狀況,相關電子設備等全部被“水浸”,何時開通是個未知數,從關閘總站出發的24條巴士線路全部受到影響,而被分流到周邊10個分站站點,不僅讓外地遊客摸不著頭緒,連本地居民都不知道何時何地能夠坐上車。關閘所屬的街區更是車輛、行人、挖路工程大混亂,烈日驕陽之下,所有人都在緊迫的環境中尋找“出路”……如何解決每天十萬以上乘客的出行問題,成為當下最為迫在眉睫的民生焦點。
事實上,關閘巴士總站從2004年啟用至今已有13年,期間雖然多次工程改進,但是猶如膏藥一般,哪裡痛貼哪裡,卻又未能真正解決問題,長期以來蒸爐式悶熱、通風不足、路線分流不明確以及承載容量等問題懸而未決。其實,早在8·23颱風來襲前的8月初,特首已經在立法會特首答問大會回應何潤生議員的質詢,坦承特區政府願意面對相關問題,也抱有決心解決問題,更指出未來將重建巴士總站的通風系統,並整治關閘廣場,擴大8個通風井並拓寬現有的行人通道,這其實已經是一個積極態度在處理澳門長久以來的積弊之一,但還未等到行政長官當時提出的“關閘巴士總站將會安裝中央空調系統及機械排風系統”的工程承諾落實,“天鴿”就給澳門一次突如其來的震撼教育,有時候只能感慨“人算不如天算”,但如果“聽天命”前,都完全“未盡人事”,那就真的是“天災人禍”的恐怖片上演了。如同羅立文司長近期提到關閘總站重啟問題時的一派輕鬆,引發社會極度不滿,雖然早前運輸工務司轄下的交通局已經對外公佈:政府對於原有的關閘巴士總站改善計劃與災後修復工程進行合併施工,將耗時兩年左右,目前預計至2019年第四季完工交付,但這樣的消息卻令澳門市民叫苦連天。此時羅司長更直言希望市民不要對重建工程抱太高期望,因為不一定會有太大改變。此番話語中雖然有施工工程本身難度與場地條件的限制無奈,但是對於核心的設計與改善的部分,工務司直接澆滅民眾的希望之火,這樣的施政作為,猶如澳門漫天挖路的機器轟鳴聲般刺入民眾的滿腔期待之中。
未來,以關閘總站改建為核心的交通改進問題就是災後也是下一階段施政的“急迫”處理之事,它關乎居民出行能否便利,關係遊客體驗感受,更直接關係到澳門整體的旅遊城市形象,如果說偌大的賭場能在短短1-2兩年內拔地而起,關閘地下總站區區地方又何來不可逾越的改變鴻溝呢?政府如果能將有“澳門門戶”之稱的關閘廣場的交通與整體格局改造成功,這樣的政績對於全民、遊客而言都是有感且高度肯定的。如果抱有“交通是老問題,無法改變”的舊思維來處理關閘地下總站的重建問題,未來的積怨恐怕不是烈日下邊走路邊埋怨這麼簡單!同樣如十月初五街與內港地區的水浸問題,不能一來颱風將責任推給“地勢低窪”之過,天時如此,人力應該何為,才是彰顯政府施政智慧與效能之處。
當然,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在風災過後如期舉行,新人登場,敢於監督政府的聲音在加強,這樣的現象,是市民在積極投票下的殷殷期待,議員作為代議士,為民發聲的“掌權者”,同樣要積極傾聽意見,及時表達,加快推進急迫的舊區改造、都市規劃等法律案件,而並非停滯於每四年法案重新排案的“死循環”。因此,“輕重緩急”是對政府的真心話,也是對立法會的真心話,掌權者在民意的“真心”面前,請謹慎為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