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積蓄力量,傳新出發

2017-10-14浩民

澳门月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議員專業記者

浩民

今年立法會選舉新人輩出,其中林宇滔所帶領的傳新力量,初次參選就獲得了7162票的高票,離立法會只有一步之遙。林宇滔可謂是經歷豐富,本科攻讀的是環境科學專業,曾在本澳藥廠擔任專業相關的化驗工作,後轉職澳門日報擔任經濟版記者及編輯,後來轉職立法議員辦事處任職議員助理,負責協助議員議政工作及跟進巿民求助個案。從一個理工科專業人員轉為跑社會經濟線的記者、議員助理,到如今參戰立法會選舉高票落敗。專業跨度之大讓記者對他本人充滿了好奇。本期人物專訪有幸邀請到傳新澳門協會林宇滔理事長跟我們分享他參與社會事務的體驗與感悟。

冷眼看世界,熱心為社會

究竟林宇滔是怎樣一個人?又是怎樣踏上從政之路的?據記者瞭解,林宇滔在大學時與新聞系學生同一宿舍,由此認識了許多新聞系的朋友以及對新聞專業產生初始印象。返澳後,林宇滔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藥廠從事化驗工作,專業扎實的他在工作上游刃有餘。不過性格外向的林宇滔希望嘗試別的職業,從未想過靠筆吃飯的他因緣際遇之下應聘澳門日報做記者。林宇滔直言“剛做記者的第一個星期壓力很大。”不過靠著理科生縝密的邏輯思維、好問會問的好奇心以及較強的通識知識,林宇滔很快就適應了這個行業。“我不是文人,不過很慶幸我的理科背景讓我寫出來的東西條理清晰,文筆不好但算通俗易懂。”

做記者三、四年間,他見證過澳門最嚴峻的鹹潮、3G及CDMA發牌、博彩業賭收超過拉斯維加斯等大事件。時效性是新聞最基本的要求,為了保證新聞的新鮮度,最忙的時候林宇滔曾試過一天寫16篇稿。“做記者的經歷很開心,那時澳門處於經濟極速發展期,公司也給了我很多機會。數年後覺得自己雖然能夠寫出文章,但畢竟不是文人,自我感覺寫出來的東西沒什麼靈魂,進入瓶頸期,輸出大於輸入。”林宇滔決定裸辭,再去嘗試新的挑戰——議員辦事處擔任議員助理,每天都接觸很多民生個案、社區問題及參與政策及法律制訂。

對於林宇滔來說,用心做好每一份工作,令他學到了很多新知識,加深了他對澳門社會的瞭解。不過他認為做記者是人生經歷最多的時候,那時候學會了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澳門社會,接觸瞭解不同社會階層的人。

解決問題,為民發聲

今年共有24團隊參與選舉,是歷年最多參選組別的一屆,競爭激烈程度可謂前所未有。初次參選立法會的“傳新力量”,是選舉組別中少見的“三無”團隊:無背景、無社團基礎、無資金。在舉行政綱分享會的時候,資源有限的他們甚至沒有燈光,沒有背景板,沒有雨傘,沒有電風扇,令在場的工作人員瞠目結舌。

當記者問及參選立法會的原因時,林宇滔說,當初決定參選立法會時,身邊的朋友出於關心也曾勸他不要蹚渾水,免得吃力不討好。“很多澳門居民有感於標籤化的建制派、民主派而不去關心政治,澳門需要真真正正以解決問題為本的力量。我長期接觸社區,能切身感受到居民對政府的訴求和渴望,參選是希望為澳門做一件應該做的事。”

“這7162票的結果讓我知道這條路沒有選錯。”問起如何評價自己的團隊,林宇滔這樣回應,“傳新力量”團隊中的成員、義工以及支持他們的朋友都盡了最大努力去爭取更多的支持,有幸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

討論被指為中間派的說法,林宇滔卻不認為自己是一個中間派,他認為要關注民生,站在市民的角度解決問題,不應該以立場為根據,而應該以解決問題為本。議政論政要站在市民的角度,“如果某件事市民是支持的,我也判斷對澳門長遠發展是好的,我一定會支持,甚至比建制派更加落力;如果某件事市民覺得不好,而我判斷對社會整體確實不好,我一樣會反對,甚至會比反對派更反對。我不會盲撐或者鬧爆,我們以解決問題為本,以民意為本。民意是很重要的指標,但不是唯一的指標,我會自行判斷。如果一件事對社會長遠發展是好的,哪怕有時受到批評,我都會去做。”

有人說,做議員要有相當的歷練、相當的經驗,對社會各方面有充分的認識以及有信心掌握民情民意。林宇滔有信心自己有這種能力。當記者問及議員工作繁重,他的家庭對他參選有何意見時,林宇滔坦言,曾是議員助理的他熟悉議員工作,認為能兼顧家庭與工作。“議員工作一點都不輕鬆,但澳門議員的工作量也是一個可接受範圍。在做好議員工作的同時,要對家人負責,只減少不必要的應酬,相信能兼顧工作與家庭。”

篳路藍縷,不改初衷

關於這一屆選舉,雖然看到新的、年輕的力量出現,但整體上政治版圖並無太大變化,影響選民投票的可能不是候選人的政綱、具體議政能力與往績,而是一些其他因素。林宇滔認為,需要反思一下《選舉法》,現時獨立的、沒資源的團體參加選舉非常困難。他特別提到,哪怕捐一元都需要提供姓名及身份證號碼,這並非易事;又如在禁選冷靜期不可派發宣傳材料可以理解,但為何此前網絡發佈的都需要刪除?再如宣傳期內,各參選組別需要上報在何時何地派發政綱傳單,然而有些組別申請全區全時間派發都能被批準,既然如此,為何還需申請在指定地方派發?

在廉潔選舉方面,林宇滔認為可以做的事情更多,他表示:“儘管任何小恩小惠在選舉期間都應該禁止,但為何只要申報就是合法化派福利,這是本末倒置。另外,本屆立法會選舉各參選組別開支上限是350多萬,上一屆上限為560多萬,而用了最多的團隊也就用了300多萬。設置這樣高的上限就相當於沒有上限,而一些資源缺乏的組別可能只用了十幾萬。”

當記者問及他是否會參與下屆立法會選舉時,他說,四年後的事比較長遠,但他不會辜負這7162票。他坦言,作為政治人物,失敗是一個必經的體驗,“我們一定會想辦法籌集資源,繼續服務社會、繼續監督政府,繼續推動澳門社會的改變,這個初衷不會因為進不了議會而改變。哪怕力量小一點,都會轉化為推動澳門改變的力量。我們一定會繼續走下去。”

雖然缺乏資源處境窘迫,他們卻收穫了許多感動。電視辯論後,林宇滔與團隊到松山派發政綱宣傳單,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婆婆居然拿出300元想要捐助他們,“阿滔,你們那天辯論得很好。”因沒有攜帶收據,林宇滔拒絕了捐款;有朋友特地經過他們派發政綱傳單的地區支持他們;當高票落選後,很多人給他們留言,鼓勵他們不要氣餒繼續前行。以上種種讓他深受感動:“原來自己做的事從學生到80多歲的老婆婆都會受到觸動,原來自己的理念真的可以感動很多人。而在過去澳門正缺乏這種理性的聲音,這種共同期望跟渴求。但澳門社會需要大家的關心,我們一定努力推動社會的進步。”

跟林宇滔的採訪很順利,他頭腦清晰,思維縝密,考慮問題全面。對他來說,不盲撐不鬧爆,實事求是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記者、立法會議員助理、社諮委等豐富的經歷讓他能接觸到澳門社會各個領域、各個階層,使他不僅深入瞭解澳門社會,而且多了一份實實在在的感同身受。雖然這次選舉未能完成最後一里路,但相信他與他的團隊會秉承“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決心,為推動澳門前進繼續努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議員專業記者
新文科背景下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建設實踐
小记者齐聚焦
《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發佈就業軌跡發生哪些變化?
名氣可用用在哪裡?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