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高校导师团队的食品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7-10-14饶瑜唐洁钱珊向文良
饶瑜+唐洁+钱珊+向文良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品科学是一门永不过时的学科,是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要实现与全球发展接轨、迎合社会需求就要将科技作为支撑,将科技创新融入到食品工业中,这就给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将食品学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工作。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国家建设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因此,应对研究生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建立起多元导师团队,创新教学模式,全面地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多元导师团队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要行业,因此食品科学就是人们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一门朝阳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但要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实现食品工业的发展,就要以科学为支撑,将科学技术融入到食品工业中,同时这也给高校提出了要求,将专业性、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等作为人才能力培养的重点。研究生是高校培养的重点群体,肩负着国家现代化建设顺利进入高层次化的重任,影响着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重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此作为教育培养的核心工作。食品学科不同于其他专业,更具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在对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时,应结合这个特点,创建起符合学科发展、真正培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
一、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况
近年来,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各大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人数迅速增长,但高校却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研究生整体质量下降,普遍呈现出创新能力的欠缺。很多科研性的实践活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及参与度不高,国际学术期刊数量少,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缺乏,原创性的成果更少[1]。究其原因,可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环境欠缺。高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培养环境也是一个重要条件。食品学科实践应用性强,必须经过实践、探索过程才能研发新的技术,食品也才更具健康性和安全性,但当前往往很多高校无法提供这样的条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造力的提升。
第二,创造力欠缺。很多研究生缺乏学习能动性,对其他学科知识也了解甚少。食品学科专业很多高校理论课程的安排时间有限,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学补充,自学能力及主动性就成为课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而目前主要实施的单一导师制会受到自身创新水平、教育理念和知识面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也很难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引导和拓展。
第三,在高校中,多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教学任务繁重,有些导师还担负着学校或学院的重要行政职务,用于培养研究生的精力有限,研究生不断扩招,更使部分导师显得力不从心。
为此,高校必须针对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模式,采用多元导师团队,强化对研究生的管理,从多方面创新高校教学模式,才能为研究生科研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
二、多元导师团队指导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创建多元导师制
1.基本含义
食品学科的学习除了要重视理论学习外,实践是重点内容。针对此,我们尝试实行“多元导师制”,通过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群体,将导师细分为不同类型导师,并采用不同组合方式开展导师制,让众多导师智慧与一体“导师团队”来协助研究生,以此实现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需求,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
2.设计模式
根据研究生年级的不同对导师进行分类,对研究生进行分专业、分年级的指导,既能满足学生跨部门、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培养需求,又能解决现阶段专业教师紧缺的矛盾。多名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中资源是共享的,导师要定期组织会议,对研究生辅导情况、活动开展情况及科研进展等做深入的交流和分析。随着研究生学习程度的深化,导师指导的重点也随之转移,配备不同的导师、给与不同的指导,以促进研究生实现阶梯式的个人成长。
(二) 多元导师制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严格选聘导师
导师团队中一般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这就要求学院要根据学科要求,制定导师选聘标准。①校内选聘导师。校内导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个人修为、专业知识、道德品质外,还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在经过学院审核通过后,可入选为导师。②校外导师选聘。校外导师要经过学院的审核,除了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职业道德外,还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总结能力,乐于助人。
2.明确导师职责
多元导师制中,导师对学生指导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总结概括一般都包含了以下的几项主要职能:第一,给与研究生专业性指导;第二,科研指导;第三,职业道德指导;第四,就业指导。
(三)基于多元导师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创新课程设置,改革教授方式
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要开设创新课程,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及掌握创新的方法。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开设研究生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间, 因为相比本科生,研究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更高的学习能力,老师的授课内容可以不必面面俱到。实践环节的教学让研究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为后期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做好铺垫。
2.创新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切实改善研究生的创新环境
首先要增加研究生培养的经费投入,提高补助标准,同时又不能一刀切,实行“平均主义”[2],这不利于激励研究生的创新活力。要改善研究生创新环境,还需要加强学术交流,做到国外学术大师“请进来”,国内的学者“走出去”。定期聘请学术大师,社会名人给研究生做学术报告或者演讲,激励他们自我完善、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目前,随着很多海外学者学成后回到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工作,其学术报告的数量和质量都在稳步提升,但是仍然存在学术报告少,学术大师的报告更少的突出问题。
3.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该模式强调大学与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的协作与互动关系,研究生培养计划是大学和企业共同制订,把大学关于研究生的学术水准与企业关于研究生的应用能力水准结合起来,由大学和企业各选派 1名教师作为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共同培养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体现了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统一。因此,该模式也称产学研合作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大学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反映了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克服了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与社会生产实践相脱节的局而,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一体化。
4.创新基地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食品专业类研究生培养以创新基地为平台,构建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即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基地模式”。食品行业的大型企业拥有众多的科技人员,具有很强的开发研制能力和先进技术设备,在研究生培养创新方面可与高校优势互补。通过建立“创新性研究生培养基地”[3],能够实现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 能够将企业与高校的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研究生培养新体系。有利于知识转化和创新,培养区域经济或行业经济的适用性人才,還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整个产业与高校的全面合作。一方面,会使高校的先进知识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使其教学科研领域得以全面拓展,为学校和企业创造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的技术人才创造了知识更新以及全面提高与发展的平台。使研究生教育真正做到了将知识传递给最需要掌握、又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人,使企业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得以更好的实现。
三、结语
总之,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食品工业要获得发展同样也要以科技作为支撑。研究生是科研项目开发的重要人才资源,要实现食品工业发展,高校就要重视研究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食品学科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创建多元导师创新培养教育模式,不仅能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师资力量,发挥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在科研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还能对研究生多角度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为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后备军。
参考文献:
[1]宋晓燕,朱伟,张小全.论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9(28):3969-3970.
[2]侯俊财,孔保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初探[J].林区教学,2008(6):6-7.
[3]谌素华,王维民,吉宏武.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25):12735-12737.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