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里种粮 土里刨金
2017-10-14文/远菁田梦
文/远 菁 田 梦
田里种粮 土里刨金
文/远 菁 田 梦
为适应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现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也越来越“讲究”,讲究粮食品质要优,讲究不污染土壤和环境。
安徽省庐江县潘英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方面的“活样本”。这里从高产粮田变身优质粮基地,从过去的“田里种粮”变成今天的“土里刨金”。
选种适合市场的优质粮
粮食增产到一定程度,增幅会越来越小,种粮种植优质环保、符合市场需求的好粮是新的努力方向,生态粮、绿色粮是提升种粮效益的必由之路。潘英友这一季种的就是这样的品种,小麦颗粒饱满,比普通小麦要高出2毛钱一斤。
潘英友种植的小麦产量高、品质好,也和他对土壤进行整治有很大关系。因为是低洼易涝地区,土壤含水量大,在种植小麦前,潘英友会对土地翻耕至少30多厘米,并开深沟,利于排水。
土地要吃“营养餐”
农谚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当下种地,化肥施用不能避免,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合理施肥、保证产量并降低环境污染。潘英友在翻耕土地时会把玉米秸秆和猪粪一同粉碎翻入地下,充当小麦生长所需的有机肥料。
过去施肥是一把撒,现在是精准施肥。潘英友尝到了智能配肥的甜头,现在他给土地吃上了“量身订做”的“营养餐”,氮肥使用的总量减少了三成,这样小麦产量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而且环境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秸秆成了“抢手货”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在麦收时节,多地烧秸秆曾造成“心肺之患”。而在潘英友的合作社里秸秆却成了“香饽饽”。在庐江凯迪电厂挂有“潘英友村级秸秆收储站”牌子,收购站里的麦秸堆成一座座小山。
麦收时节,合作社里加大小麦秸秆及时打捆回收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这些秸秆经过加工后可应用于农业种植养殖、生物质发电、工业产品加工等行业,不仅减少了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还给农民带来了额外收入。
“秸秆由废品摇身一变成了‘宝贝’,加上政府的补贴,一亩田多收入两三百元呢!”社员夏仕平刚把3亩田秸秆卖给潘英友,正笑容满面地数着手里的钞票。
致富点评
从高产到高品质,从种得好到卖得好,从废弃物到“香饽饽”……安徽省潘英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是一个缩影。
从潘英友合作社的经验看,“土里刨金”并不难。首先,通过农牧循环、过腹还田等新型农业种植模式,不但将秸秆、猪粪变废为宝,而且使用有机肥料的麦田,小麦颗粒饱满,有机质含量高,千粒重比普通农田小麦高出不少。
另外,施肥也需要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比如,化肥与有机肥结合,有机肥替代一部分化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形成良性循环;还可以根据目标产量施肥,用简单的方法确定施肥量,实现总量控制。
如今,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发展新形势,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变身新农人。“潘英友”们懂得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转变生产方式,集成推广绿色增产模式,通过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实现发展。这值得更多人学习。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致富青年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