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红故事”
2017-10-14周霞
◎文/周霞
黑山“红故事”
◎文/周霞
1948年10月23日至25日,我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以寡敌众,于辽宁黑山浴血奋战三个昼夜,使廖耀湘“西进兵团”无法寸进,保证了我各兄弟部队赶到指定地点,从四面八方将敌分割包围并彻底歼灭。近日,本文作者赶赴黑山,与黑山阻击战参战人员的后人长谈,记录下一个个感人肺腑的——
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一〇一高地纪念碑
炎炎夏日里的一个正午,阳光火星般泼来,似要点燃辽宁黑山一〇一高地。若不是前辈讲述,我很难想象,枝繁叶茂下曾藏伏着一场惨烈的战争。60多年前,疯狂的炮火呼啸而来,弹片将山坡削矮了两米!如果我在战前来,站在高出两米的山坡,会看到更远的风景。然而,存留在“矮处”的故事更为震撼:冲锋枪管打红了,把射手的手指烫出水泡;耳旁的子弹像一群失去理智的疯子撕咬着年轻的生命,刚刚还并肩作战的战友转眼就倒在血泊中;没来得及处理的尸体,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火药味和血腥味呛得人喘不过气,漫山遍野血红一片……
拥军鱼水情
1948年10月,东北大地寒霜初至,农民本应坐在自家的炕头上,盘着腿、抽着烟,缓解缓解秋收带来的疲乏。
然而,眼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男人们推着平日里搬运粮食的斗车,不停地往返于村庄和一〇一高地之间。女人们聚在一起,你和面,我舀水,她烧灶,忙得脚打后脑勺。不一会儿工夫,面香便飘满了屋子,一锅香喷喷的大馒头出锅了。馒头虽然掺杂着黄色的玉米面,却依然圆润饱满,像小孩的脸蛋,让人忍不住想掐一下。中年妇女看着刚出锅的馒头,忍着饥饿和差点流出的口水,狠狠心,迅速把馒头捡进篮子,嘱咐人赶紧送出去。
还有一群妇女,横七竖八地坐在炕沿上,拿着自家织出来还没舍得用的新布,你一针,我一线,神情专注地纳着布鞋,那架势,就像是送给心上人的礼物一般,没有半点马虎。
黑山城内,人声鼎沸,骡马长嘶,车轮滚滚。百姓们正在把准备好的粮食和物品往车上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一手托住肩上的门板,一手拉住战士的手,激动地说:“同志,把这副新门板也拿去修工事吧!”战士看着崭新的门板,推脱着不肯收,老大爷坚定地说:“你要是不肯收下,大爷就给你扛去!”
一位衣衫褴褛的大娘,把一件半新的棉衣强披在一名战士身上。战士婉言谢绝,大娘哭着说:“这件棉衣是我儿子穿的,他只穿了一冬,就被国民党抓去,半路上被打死了。孩子,穿上它吧!现在天气这么冷,你们不穿棉衣怎么行?”
村里的男人们都跑到前沿阵地上去帮忙修筑工事,女人们则忙着做后勤补给。她们自己省吃俭用,把补给源源不断地送到前沿阵地。因为她们知道,只有战争胜利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儿童团长张德新
张德新出生在黑山县一个贫农家庭里,父亲给地主扛活累弯了腰,母亲瘦得两根大筋挑着一个脑袋。为还地主的“阎王债”,刚满11岁的张德新就被迫给地主放羊顶债。
1948年1月,黑山解放了,15岁的张德新当上了儿童团长。这年10月初,张德新和虎子、成子正在村头站岗放哨,忽见村外来了一个陌生人。那人头戴毡帽,身穿青大褂,肩上还背着一个褡裢。那人刚一进村,张德新和几个小伙伴便齐声喊道:“干什么的?路条!”那人假装镇定地说:“卖剃头刀子的。”张德新说:“拿路条来看看!”那人连忙掏掏衣兜,奸笑了两声:“路条可能是丢了……你们放我过去吧!”张德新听他不是东北口音,便更加怀疑了:“不行!没路条谁也别想进村。”那人连忙从褡裢里拿出两把剃头刀和一叠纸币递过去。“谁要你这玩意儿,走,跟我上农会去!”张德新随手把钱和剃刀打翻在地,把那人押送到了农会。经查问,此人是国民党军队的谍报员,褡裢里面装着一张由黑山到新民的地形图。农会将他关押起来,然而,这个家伙却趁着夜深人静,翻窗户逃走了。
1948年10月19日,敌廖耀湘兵团向黑山蜂拥而来,张德新因替农会送信没有撤离。敌人进村后,抓了很多村民,张德新和虎子也被抓了起来。敌营长对着村民架起两挺机关枪,开始念起地主们提供的农会干部名字:“念到名字的快给我出来!限你们5分钟时间,不出来,我就开枪!”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敌营长气势汹汹地喊道:“再不出来,我就开枪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德新腾地一下站了出来:“我就是儿童团长,你们想怎么样?”那个曾装作剃头匠的家伙凑到敌营长跟前:“就是他!他就是那个截住我的儿童团长!”敌营长用哄骗的口吻对张德新说:“你是好样的,人群里还有谁是农会干部?你说了,我就放了你。”张德新轻蔑地冷笑道:“农会干部早就转移了,现在只有我一个儿童团长。”敌人见张德新戏弄他们,怒气冲冲地吼道:“把这个小崽子拉进屋,给我审讯!”然而,不论敌人怎样威逼利诱,张德新就是不说,气急败坏的敌人对着他就是一顿毒打。张德新昏过去了,他们就用凉水浇,醒了再审,反复五次下来,张德新的嘴角、鼻孔、眼窝都挂满了血痕。
远处传来隆隆的炮声,划破了深秋的夜空。对张德新束手无策的敌人使出了最后一招。10月21日凌晨,几声枪响,张德新倒在了他最熟悉的田野里……
饭盒里的弹片
黑山阻击战敌众我寡,十纵司令员梁兴初早已把指挥部搬到前沿阵地。炊事员拿着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战场上缴获的饭盒,把疙瘩汤送给已经一天没吃饭的梁兴初。梁兴初眼睛盯着地形图,大口地吃着。突然,“咔嚓”一声,梁兴初的牙被硬物硌了一下,他看都没看,顺手从疙瘩汤里抓出一枚弹片。炊事员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正在琢磨战斗的梁兴初眼睛盯着地形图,举起弹片说:“没有肉,哪来的骨头?”
中朝战友情
十纵队八连是由中国朝鲜族和朝鲜国籍的战士组成的连队。10月25日,天刚蒙蒙亮,敌人的重炮群便发疯似的朝大白台子猛攻。八连战士一连打退了敌人的五次冲锋,崔承哲头部和右肩都被炸伤,仍缠着绷带坚持战斗。敌人以五倍于我方的兵力,疯狂地猛扑过来。这时,八连一排只剩下7个战士了。
敌人聚集五六个连的兵力,发起了第六次进攻。就在这危急时刻,八连连长梁生玉、指导员金教贞带领二、三排向一排阵地增援。高凤华副连长从烈士手里拿起步枪,咔嚓一声上了刺刀,带头冲向敌阵,接连刺倒了3个敌人。就在这时,一个敌人突然从他背后开了枪,高凤华倒在了崔承哲的身边。崔承哲一脚踢倒端着冲锋枪的敌人,举起铁锹劈头砍了下去……
在八连的英勇反击下,敌人溃退下去,崔承哲猛追猛打,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突然,一发炮弹飞到他面前爆炸了,气浪把他掀翻在地。等崔承哲清醒过来,发现七班的魏阳春已经牺牲了。崔承哲狠狠地咬着牙,怒目圆睁,复仇的怒火让他再一次要冲上去。他正要爬向前面的土坎,却发现自己怎么也动弹不得,原来,他的左腿已经被炸断,只有膝盖处还连着一点肉皮。他忍着剧痛,拔出身上的刺刀,照着自己的断腿连接处砍了下去……他费尽力气终于爬到土坎边,对准敌人就是一阵扫射,可是,由于伤势过重,他又昏倒了,手里却还紧紧地抓着那挺冲锋枪。所幸的是,因为救治及时,崔承哲活了下来。
一双新鞋
黑山阻击战打得异常惨烈,一批又一批战士壮烈牺牲,预备队打光了,警卫员和参谋接着上,作战科参谋张哲奉命带队冲锋。张哲深知,这一去凶多吉少。他掏出珍藏了多年的一双新布鞋,换下到处都是破洞和泥土的旧鞋,心情复杂地端详了一会儿。这是他离家前,母亲亲手为他缝制的鞋,他背在身上好些年了,每次想家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一直舍不得穿。他想,这可能是自己参加的最后一次战役了,就是死,也要穿着它……也许是来自母亲的庇佑,眼见就要顶不住了,主力援军及时赶到,张哲带领的部队和援军一鼓作气,彻底击退了敌军,阻击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时间抹去了许多东西,却没有抹去黑山的“红故事”。一批又一批老兵带着儿女们来到这里,祭奠曾与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友,祭奠那些理想坚定、坚守信念的人们。黑山,那郁郁葱葱的土地上,我党我军的红色传承仍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本栏编辑/牛泽群 邮箱/gcdynz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