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探究

2017-10-13骆勇

黑河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难点原则美术

骆勇

[摘要]美术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文化艺术修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上,教师会为怎样上好欣赏课而苦恼,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一言堂的现象。这其中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因此,怎样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非常重要。

[关键词]美术;教学;难点;原则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強,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通过分析美术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美术欣赏的教学效率。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主体

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常常给学生认真详细地讲解范图或者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丰富的欣赏资料。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能力还比较有限,对于较为专业的讲解,学生无法理解。教学中形成教师热情洋溢,而学生神情漠然的尴尬现象。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并没有从中感受到美,体会到真正的美。

2.美术欣赏课和实践课分离

欣赏课上,教师只赏不画(做);绘画或工艺课上,只画(做)不赏。美术欣赏课和实践课的分离,让学到的鉴赏知识停留在理论,无法实现良好的衔接。

3.欣赏专业性不够

面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有些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氛围,迎合学生的兴趣,只讲作品的来历,讲作者的奇闻轶事,却少讲作品的构图、色彩等美术专业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没有得到确实的提高。

4.滥用多媒体技术,淡化美术特色。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有许多滥用。可以写在黑板上、可以作为一种美术欣赏的板书,偏要做进课件中;可以直接利用的图片资料,却偏偏要通过电脑这个媒介来展示。这样,多媒体因素多了,美术特色却淡化了。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应采取的策略

小学阶段的美术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必须把握并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培养儿童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

1.理解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要想做好美术欣赏教学,首先需要理解并把握好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这是开展美术欣赏教学的基石。在对传统的再现性作品进行美术欣赏时,学生事先了解有关史料,对于作品内容也有了解,这放在美术欣赏教学的课堂上,就丰富、充实了教学内容,课堂秩序良好。但对现代作品欣赏时,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因为,学生一时无法超出他自己的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欣赏教学发生了困难。对于写实类的美术作业,人们往往能做到顺利地欣赏。这是因为对这类作品的感知是依靠欣赏者的日常意识和习惯就可以完成的。但是对于“毕加索”“米罗”等的作品,欣赏者常常觉得很迷茫,因为看不出这些画好在哪里。可以说,对这类作品的欣赏,更需要有较强的审美意识,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所欣赏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而这正是美术欣赏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的。

2.把握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把握欣赏教学的一些原则。

(1)美术欣赏教学要具有表现性

美术欣赏不同于单纯的观赏,要与表现联系起来,真正体现和达到欣赏的目的,使精神得到愉悦。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力,要积极挖掘和培养其理解力。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要善于把学生在欣赏作品中的直觉感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审美体验。欣赏教学和绘画、工艺的教学并不是割裂的,相反,它们是互相联系的。在欣赏教学中,要注意通过绘画和工艺的渗透,实现它们的多向互动。要让学生了解欣赏作品中的美的因素,并利用这种感知去指导美术学习活动,从而巩固美的体验。针对我国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在随堂欣赏中,要在大量的美术欣赏后,在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后,增加学生的记忆储存积累。通过多方面对各类艺术作品的欣赏,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在具体操作中,不妨根据教学需要,将欣赏内容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实现欣赏和绘画、工艺的渗透融合。比如,在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先安排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欣赏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这样在重点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就会更为主动地学习。在指导学生的作业时,不妨再穿插一些欣赏作品,学生可将欣赏作品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除了及时认识作品中的美,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新的绘画技法。在结束本节课时,也可以加入欣赏,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作品的不足,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意识。

(2)在美术欣赏中把握欣赏的主体性

在美术欣赏中,除了被欣赏作品这个客体外,更重要的是欣赏者这个主体。美术欣赏是一种再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和个人的主观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在这个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其实正是美术欣赏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在主体的直接参与下,随着和客体的逐渐联系,主体的审美感受得到一步步的发展。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必须把握欣赏的主体性,即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直观感受。教师对作品的评析只能涉及作品的一般性特征,而美术作品客观上具有多样、微妙的细节信息。如果忽略学生在欣赏作品时的个体感受,就会使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主观因素的发挥遭到抹杀,而会使学生仅仅感受到一种信息,影响其创造性的发挥。有鉴于此,在美术欣赏中,在展示作品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先尊重学生的第一感受,可以让学生先看画几分钟,帮助他们正视并强化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在美术欣赏中,获得美感的一个重要基础便是欣赏者的最初感受。

(3)美术欣赏中重视生活性体现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认为非常优秀的美术作品,对于儿童来说,却得不到肯定。对于那些世界名画,儿童也会摇摇头,说“不好看”。出现这样的现象,是老师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还是学生的审美水平亟待提高呢?其实更为准确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注重美术欣赏中对生活性的把握。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作品的思维性和趣味性。应在课前先对要欣赏的作品进行精心的挑选和归类,也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参与这个过程,和学生一起挑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题材。对于学生较难欣赏的作品,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儿童化的加工处理。在欣赏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他们最感兴趣的细节,从画面最精彩的地方入手,注重儿童对作品所发出的疑问,激发儿童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注意体现人文性

所谓注重人文性,即在美术欣赏时不应只偏重于作品技能技巧方面的分析,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现代美术欣赏教学观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审美感知素质和能力,激发受教育者对于艺术和艺术之外的一切美的因素的感知。而如果仅仅注重技能技巧,自然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诞生,固然离不开其优异的技能技法,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在情感上得到人们的认同。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作品中所反映的美的因素,以及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的挖掘和对儿童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施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美术欣赏教学受到了更高的重视。这种教学形式,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给他们以人文关怀,使教师有效进行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解立君.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06).

[2]张建丽.驻足欣赏成就精彩——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4,(04).

[3]高杰.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7).

[4]王杨萍.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6,(03).endprint

猜你喜欢

难点原则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