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迁移训练
2017-10-13邹春蕾
邹春蕾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进行迁移训练,首先要明确无论哪种迁移(正的或负的)都可能自然产生。训练迁移的目的之一是加快学生学习的速度,促进知识的结构化,在迁移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应用价值,越有应用价值的教材越能产生迁移作用。在讲述新教材的过程中,如果旧教材与新课的内容有关,就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进行正迁移的引导性训练。讲述中正迁移训练的方法有判断法、推论法、类比法、归纳和演绎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正迁移;负迁移
在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研究音乐教学中如何加强正迁移、抑制负迁移的发生还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训练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必须明确所要达到的目的,力争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一、开展迁移训练的目的
进行迁移训练,首先要明确无论哪种迁移(正的或负的)都可能自然产生。例如,向学生讲授民族调试的构成及其特点时,学生就会想到早已学过的大小调试,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两者间的不同点、相同点以及怎样区别大小调试与民族调试。但是,从每一名学生的情况看来,迁移的速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由于不同学生对大小调试的保持程度不同,因此,在迁移的速度和深度上也会有差别。对大小调试性质有所遗忘的学生,别人已知的,他们都一知半解,所以,新知识的学习不仅费时,而且学得“离谱”或“张冠李戴”,反而会产生负迁移。就是程度相同或智力水平相似的学生,也会在速度上产生差别。因此,教师不能只靠迁移的自然产生,而要加强训练。
训练迁移的目的之一是加快学生学习的速度。例如,前边指出学习调试的例子,教师经常训练,学生就产生比较分析的习惯,凡遇到类似的新知识和新问题,就会进行相关的比较,新的知识理解了,旧的知识也巩固了,这无疑是一种好现象。目的之二是促进知识的结构化。认知理论家特别重视知识学习的迁移,认为迁移有助于教材的组织或结构化,同时,又有反向作用。结构化能发挥正迁移的作用,使部分材料从整体教材中获得相关位置或相对意义。因此,在训练迁移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寻求当前课题在整体中的关系、位置与意义,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目的之三是在迁移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应用价值,越有应用价值的教材越能产生迁移作用,这也是一种类化。
二、讲述中正迁移训练的形式
在讲述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如果遇到旧教材与新课的内容有关时,就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进行正迁移的引导性训练,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这也叫做联系性再现。例如,教师在讲授“音程”时,不是直截了当地说“两个音高上的距离叫做音程”,而是问学生“在物理学中由某地到某地的距离称之为什么呢?”距离的概念又再现了一次,而且是在不同的学科。这样就把物理学中的异地距离——路程迁移到音乐中两个音的距离——音程上来。为了做好知识迁移,教师既不要依靠即兴发挥,也不要局限于本学科体系内,而应把整个材料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关系搞清楚。音乐课本的编写者常采用双轨式的编写方法:一条轨道是逐个事实或知识点的叙述,如现行初中音乐课本,就是一个知识挨着一个知识借助音乐作品中的现象来叙述的;另一条轨道是在叙述每个知识的作用与现象时,按由浅入深的原则,把另外的一些概念,用积累的方法分散到课本中,如课本中关于五线谱的概念在第一册中集中地体现了出来,而且一环扣一环地形成一条知识链。课本中类似这种例子很多。教师只有把知识点的分布了如指掌,并能穿成“链”,才能做好正迁移训练。
三、讲述中正迁移训练的方法
1.判断法
判断是思维的一种逻辑形式。在音乐教学中,教師可以向学生提出判断对象,引导学生做判断,归纳出判断的根据,这样由一个知识向另一个知识的迁移就完成了。例如,讲授“调式”时,由于课本是采用对比和演绎法编写的。教师可以先叙述大调式在作曲中的表现特点是明亮、激昂、亢奋,当然也不乏抒情;小调式则表现更多的是幽暗、舒缓、恬静,也多有哀怨和忧伤之意。然后分析产生这些不同感受的原因:当一定的外界环境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或与人所经历的各种心境相撞击时,人们就有了这些相应的感受。
2.推论法
推论法也是一种判断,不过这种判断比较复杂而有系统。具体地说,推论法是几个判断的有机联系,有时其过程是从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推出新的判断来,有时是几个判断“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因此,在推论的过程中,学生迁移过来的旧知识较多,而且是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一项一项进行迁移的。在音乐教学中,推论法富有多样性和艺术性。
3.类比法
在音乐教学中,类比法是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音乐表现形式之繁多、所表达内容之深奥是众所周之的。例如,在童声合唱队与青少年合唱队的训练中,类比法提供了科学训练的依据、方法和内容。类比的实质是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如,已知甲的本质声形是A、B、C,乙有两个与甲a、b相同的声形,乙的第三个声形我们是不知道的,那就可以根据类比法进行特殊推论,判断乙的X声形也是C。类比法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类比的结论总是近似的。弦乐器是利用弦、躬、指来进行演奏的,二胡如此,小提琴如此,虽说二胡和小提琴都属弦乐器,可不能说二胡就是小提琴,因为还有若干不同的声形把他们区分开来。但在迁移训练中这种“近似”就容易被教师在比较的范围上加以限制,给学生以相同感,因为让学生类比的内容都是已经证实了的东西,其目的是使学生善于运用知识进行迁移。
4.归纳和演绎法
旧纳和演绎法也是一种特殊的推理方法。从音乐教学法的观点看,它与前述的推论法仍有若干区别。推论是由一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的过程,或者几个前提一个接一个的向前发展得出一个结论,它是“直线前进”的。而归纳和演绎法在迁移教学法中则有跳跃的性质。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例如,教师介绍一类作品曲体时,常常是一种曲式讲完后讲另一种曲式,有时还要讲第三种、第四种曲式。如先讲单一部曲式,再讲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以及变奏曲、回旋曲等。这几种曲式都各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但是当讲完这些曲式后就要以它们为基础,总结出不同曲式的不同特点,介绍单一曲式是后四种曲式的基本单位或称为构成的基本材料。单一部曲式是作为乐段的基本形式独立存在的,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上述五种曲式共有的特征。运用归纳法推论的前提所指的都是个别现象,而结论则把前提所共有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称为特征,而把这一特征推广到同一类的其他多种形式中也是有效的。因此,教师为了迁移旧知识常常采用归纳法。
四、提高学生正迁移能力的条件
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学习迁移不能只靠教师的直接训练,训练只是使学生学会迁移的一种手段,还要以其他的条件做保证,以其他条件作为学生学会的出发点。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课程的安排和组织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正迁移能力。从原则上看,应当尽量将具有相似刺激与反应的各个单元,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进行排列,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课程的安排是训练正迁移和防止负迁移的条件之一。最近几年,教师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教材的选择和组织上,首先是开什么课程,各门课程如何排列,其次是教材内容的选定。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把这些问题处理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以上所述基本与正迁移有关,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阻碍产生迁移的因素,也就是负迁移的现象必须克服。阻止迁移的因素之一是习惯倾向。习惯倾向形成后,学生遇到新情境时就会束手无策,从而阻止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教师只教方法与技术,而很少讲其原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教技术必须教原理,教概念必须多介绍事实。阻止迁移的第二因素是功能固着现象,即误认为某些事物仅有若干有限的用途或意义。在音乐教学中这种现象不少,如学生认为凡是歌曲或乐曲结束在Do上,那么它一定是大调式,一切增减音程都是不和谐音程等。因此,教师应补充一些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刘景波.教育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