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家园共育问题解决策略
2017-10-13孙晶
孙晶
[摘要]家园共育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但因家园共育工作主要以沟通形式体现,所以衍生出一些问题,并成为教育幼儿的巨大阻碍。家园共育问题受到很多权威机构的关注,也有很多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幼儿教师更希望通过一一对应的解决办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教育;幼儿园;家长
三到六岁一般称为学前期或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幼儿有适当的生活环境,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幼儿时期的教育可以发掘大脑的潜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多可能。近年来,幼儿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随着家园共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家庭和幼儿园都不断提高认识、钻研方法,开展丰富的活动探索和尝试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问题一:角色定位的问题。
教育界普遍认为机构教育更加科学,具有权威性,而个体教育缺乏系统性。这种观点显然有些片面。在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国民素质得到大大提升,对于教育的观念,方式方法都有所更新和推进。如今,义务教育已普及多年,成长中的幼儿家长多数都是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对于教育显然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幼儿园在开展活动时依旧以幼儿园为中心,以任务的形式安排家长参与,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这不仅在心理上让家长处在被动的位置上,更容易使家长在不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时,产生抵触的情绪,从而使家园共育工作在源头上有所阻碍。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育海纳百川,应有容人之量,应大力开发家庭资源,利用家长自发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一部分家庭先活跃起来,带动另一部分家庭参与进来。幼儿园应保持引导者的底线,不逾矩不越界,做好规划,提供选择。家庭也要端正态度,在教育幼儿方面不偷懒不依赖,不相互攀比,尊重教师,选择符合自己家幼儿发展特点的活动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广大幼儿教师集思广益,开拓思路,还能轻松从教,为幼谋福,从根本上解决家园共育角色地位不平等的问题。
问题二:地域问题。
中国的教育百家争鸣,各有所长,教育理念更替迅速。尤为突出的是中小型城市,因为不是教育理念的发源地,多数都依赖于引进和学习,在不断的汲取中提炼地方特色。然而,农村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迫切,又限于经济和情感的约束,多数认为就近城市入学将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从农村转移到中小城市。入学之后,又因为路途遥远和时间等原因,将孩子的教育全部都交给幼儿园,认为环境是幼儿知识能力得到发展的先决条件。他们认为与幼儿园和教师的沟通并不重要,甚至根本不需要。
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为家长,要充分学习和了解地方教育的现状、特色和结构。作为教师,则有必要向这样的家长说明,幼儿园是不能够单独胜任教育幼儿的责任的,家长在选择的初期需要慎重和进行全面思考,节约幼儿入园之后因地域问题所耗费的教育资源。
问题三:隔代育儿的问题。
由于工作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家长喜欢把孩子托付给祖辈照料,而有些祖辈更是主动和热衷于这样的家庭模式。一方面,作为父母,感觉到生活压力在减轻;另一方面,祖辈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贡献了力量,更有存在感。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教育是具有时代色彩的,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观念存在较大差异,而祖辈们接受不同年代的教育思想,需要很长或是很艰难的过程。他们对孩子的身心特点和科学育儿方法等,与幼教机构和专业教师之间很难达到共识,他们中的多数人宠多于教,爱多余严,无形中增加了幼儿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也增加了教师有利引導的难度。
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受到的阻碍较多,沟通不顺利,一部分幼儿教师会“谈祖色变”而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祖辈家长之间变得缺乏信任和尊重。更有甚者,认为自己是专家,祖辈家长不懂教育,只会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添麻烦,制造混乱。幼儿教师在面对祖辈家长时,首先应有年龄上的尊重,语气要委婉;其次,要让祖辈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只是教师的爱和他们的爱有所不同,孩子多获得了一份特殊的关爱,对于祖辈家长来说是件高兴的事情;最后,传统教育也有其可取之处,老者睿智,谦虚的交流必然会为教师在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结合工作中开启一条宽阔的道路。
问题四:媒介传播问题。
很多家长不能直接和幼儿园、和教师接触交流,很多家长和教师就依托于网络,搭建起另一种形式的家园共育平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投影仪、摄像机等,都成为幼儿园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然而,这使家长对沟通的期望变得越来越高,家长总想在照片中看到自己孩子洋溢笑容的小脸,他们总想看到视频中自己孩子积极参与的身影,他们总想听到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独树一帜的发言……如果不如所愿,一部分家长就会不断地问“为什么”,这时幼儿教师就要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解答家长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用媒介作为家园共育沟通交流的工具要有规范性。比如,活动时保留的图片、视频、语音信息资料,要在活动后处理班务的时间统一处理。这样,家长也会有规则意识,在活动时尽量不打扰教师和幼儿。在平时,教师更要利用与家长面对面的机会告知家长,给孩子保留这些图片、视频、语音的信息资料,是为了让家长通过媒介快速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不是为了展示某个幼儿,如果家长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身影,则可以通过观察别的孩子的活动情况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来判断孩子活动参与的有效程度。另外,教师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媒介传播的家园共育交流方式,正确使用,发挥积极作用,有机会还是要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要告诫孩子尽量少在建立起来的网络群体中玩耍和发表日常。
问题五:健康成长概念认识差距问题。endprint
家庭教育对待健康成长的概念,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认识:吃饱穿暖,少生病;能跑能跳,会特长;识字运算,能展示。这些综合起来看,家长们更倾向于孩子的早期营养健康和智力开发,认为身体健康和智能发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全部。当教师组织幼儿带一些活动中需要的废旧材料和实物入园时,当教师和家长探讨孩子各项行为习惯时……家长们就会多有不解,认为这和孩子健康成长一点关系都没有。其实,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重视智力因素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忽视对幼儿进行做人、做事的教育。权威部门对于幼儿健康成长有了更精确的标准,做了更细致的规划,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让幼儿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质量在生理、心理、智力、品质上达到综合高度,让幼儿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可见,未来社会对于幼儿更注重于情商的培养,这才是幼儿健康成长、适应社会、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
解决问题的策略:
家园沟通常常不单一指向语言沟通,一些无声的沟通既易于让家长接受,又方便教师及时传递科学的教育信息。例如,张贴“家长园地”“育儿小贴士”,开设“家长委员会”“班班小信箱”等。通过文字学习,家长也能了解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重点,更能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培养,也能在阅读反面教育事例的同时,给自己启示和警示。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取决于家长与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双方良好沟通。作为家长,不要等到孩子有了问题才去找教师,而要轻松地与教师交换看法,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通过多种渠道与教师搭建沟通的桥梁。作为教师,要把家长工作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并堅决抓好落实,引导家长明白自身的教育作用,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明确家长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家长思想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状况下,幼儿园应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做好家园配合工作,促使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同时,为家长和幼儿园提供平等的对话平台,解决家长在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于家长抛出的问题,教师应定期参与讨论,与家长达成共识,融洽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促进家园互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家园共育应在根本上共同教育幼儿,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晓燕.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11).
[2]刘晓明.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第2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