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
2017-10-13迟冬梅
迟冬梅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随着我国发展步伐的加快,这些民族之魂与现代的群众文化逐漸融为一体。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去之糟粕,逐步走向健康文明激发一代又一代人积极奋进的动力,是摆在当今意识形态领域刻不容缓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群众文化;传统美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手段丰富德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地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群众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是全社会,其主体是每个公民。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应得到发扬。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职业以外,为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要采取的文化行为,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一种文艺形式,承担着启迪教育群众、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培育人的思想品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其受众面广,群众参与度高,对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最大。笔者认为,群众文化要服务好老百姓就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首先,文艺作品的创作要把基层老百姓作为主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就是要求文艺创作必须从老百姓平凡生活中挖掘出动人故事,折射出他们的伟大和善良。其次,要把作品搬上舞台,让老百姓来演绎。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为老百姓“唱戏”搭好台子,要由老百姓说身边事、话邻里情。最后,要广泛动员老百姓观看,不仅要通过送戏下乡、文艺巡演等形式,将群众文化产品送到群众家门口,还要创新活动载体,吸引老、中、青、幼各年龄层次、职业群体、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参与到活动中来。
把握信息化时代主题,使其尽善尽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针对当前群众文化发展水平不高,一些作品、表演中还存在不健康、不文明元素的现象,我们必须主题鲜明地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真”就是真实。群众文化表现内容、形式和载体都要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做到来源于群众的生活,贴近群众的实际,只有对群众饱含真情,才能反映群众的真情实感,表达群众的喜怒哀乐,“善”即是要向善。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正面典型、正面事例为主,讴歌凡人善举,凝聚正能量,“美”就是唯美。精心选择和编排文艺节目,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做到形式上精致精美,表演上精益求精,把优秀作品展示给群众,引导群众文化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唱响主调——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现在,我国已进入改革深水区,深层矛盾叠加,各类思潮涌动,人们思想活动呈现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时代责任,在众声喧哗中凸显社会主流价值,在交锋交融中体现中国精神。
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社会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只要将浓郁的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群众文化的创作和表演中,广泛开展优秀民间文化的教育普及活动,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做到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我们优秀的民间民族文化就一定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廖 平.浅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1).
[2]刘成明.传统美德教育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我见[J].经营管理者,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