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运用

2017-10-13郑洵华

求知导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郑洵华

摘 要: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通过借鉴、吸收传播学理论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还存在着思想政治传播主体综合素质较弱、思想政治传播客体个性增强、思想政治传播内容复杂以及思想政治传播载体创新不足等问题。为此,借鉴传播学理论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抓好传播主体“把关人角色”,发挥传播客体“意见领袖者”作用,发挥传播内容“议题设置”功能以及合理运用传播新载体。

关键词: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传播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在学科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基本要素上具有对应性,它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学科本身,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的研究较少。为此,在大众媒介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把握传播媒介的时代脉搏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同时也有助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变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传播主体综合素质较弱,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可信度

根据传播学的“可信性效果”理论,传播者的可信度与其说服效果成正比例关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不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可信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尚待改进,据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报告》称,当前“教师对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重大政治是非问题认识比较迷糊甚至存在较大偏差”。而且,高校有些领导和教师甚至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仅仅只是响应教育部规定而开设的形式课程,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大多工作经验不足,影响了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和教育。当前高校部分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实践工作者,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难免因为专业知识匮乏而出现力不从心的尴尬境况。而且,高校很多具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往往是理论的科研人员,较少从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

2.思想政治传播客体个性增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可接受性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要客体,处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时代,他们个性较强,看待事物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可接受性。首先,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受网络媒体的影响,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说教灌输,而是倾向于根據自己的想法对传播信息做出选择和判断。其次,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突出。由于网络信息规范管理不到位、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等原因,大学生容易受社会不良信息的误导而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传播。最后,大学生从众心理明显。大学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是非辨别能力较弱,于是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地按照他人的选择和意愿去理解和接受信息。

3.思想政治传播内容复杂,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难度

在当前新媒体快速传播发展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呈现出的海量化与碎片化特点容易影响大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和选择。信息一旦被上传到网上,各媒体平台将以最快的速度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进行解读进而将其传播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个性较强的特殊群体,但同时他们的选择、判断能力还比较差,对信息良莠的辨别尚不完备。因此,处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他们容易因判定不当而做出错误的选择。由此可见,日益增多、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干扰了大学生对信息的正确选择,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难度。

4.思想政治传播载体创新不足,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吸引力

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新媒体不断创新的时代,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方式和手段。但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新载体还存在创新不足的缺点,高校以领导、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织策划的各级各类活动,以及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的传统方式和载体已经满足不了大学生对传播新载体的需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当前的传播载体还达不到与学生个人的轻松对接,还没能真正实现把大学生特点和新媒体特征紧密结合起来的目标。国内目前提出和应用的慕课教学、网上精品课程等新型教学方式以及学校官方微博、微信、论坛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现状还滞后于新媒体本身的发展速度。而且,我国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对融媒的整体能力较弱,还没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将分散的信息资源和媒体平台进行合理的整合。

三、借鉴传播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

1.抓好传播主体“把关人角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威望

“把关人”的概念是传播学的重要范畴,是由传播学的先驱者之一库尔特·卢因最早提出来的。他把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加工与传播信息的传播者称为“把关人”。在高校系统的整体运行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面对社会形形色色的复杂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才能传播给学生。学生接收信息的好坏、真假,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能否对信息进行“过滤”和传播。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同时对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也应当有所涉猎。其次,要强化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善于从一般问题中分析规律,总结新方法,用新思维、新方法分析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还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沟通,提升教学效率增强自身使用新媒体技术的业务能力。

2.发挥传播客体“意见领袖者”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针对性

“意见领袖”是传播学中“有限效果论”的重要观点,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意见领袖”广泛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青团、社团等正式组织和群体,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善于发现和发挥大学生“意见领袖者”作用。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在学生群体中因具有特殊个人魅力,对其他学生具有影响力的非正式群体,他们与周围同学是平等的关系,是在学生人际圈中自发产生的,得到大多数学生接受、认可甚至佩服的灵魂人物。关注大学生“意见领袖”,发挥其对周围学生的正面影响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多与这些“意见领袖”交流,了解和关心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鼓励和支持他们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培育政治觉悟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媒介素养高的大学生“意见领袖”,为他们搭建自我表现和发展的实践平台,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优秀典型影响和感染其他学生。

3.发挥传播内容“议题设置”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影响力

“议题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用来提高内容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是由美国学者 M.E.麦肯姆斯和 D.L.肖提出来的,该观点认为“媒介对某个问题的突出程度与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意识地进行“议题设置”。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的“议题设置”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要在时间和内容两个方面精心设置议题。在时间上,传播者要注意把握内容传播的最佳时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就是在大学生对某一问题关注最多、讨论最激烈,而且对问题发生机制、演变逻辑及教育意义最困惑的时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抓住学生的需求,通过校园主页、官方微博、微信、论坛等迅速设置议题,把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走向、国家政策规定等登载出去,及时传递信息。而且,随着事件的持续发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深入研究议题,进行深刻解读和全面引导。在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研究学生心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提高议题设置的吸引力。

4.合理运用传播新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吸引力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采用新媒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地运用传播新载体,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吸引力。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適应新的媒体环境的发展,要全面了解、学习新媒体的相关知识,采用符合学生特征和需求的新媒体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他们可以通过微信、QQ、电子邮箱、微博等通信方式跟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建立专项思想政治教育主页,设置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特色思政栏目,并开展平等互动式的网络社区留言板,让学生可以及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另一方面,要整合高校各类传播媒介,建立一体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四、结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要把校内综合网站和校外各大新闻媒体、思政类专题网站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自由、高效链接,实现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服务”的一体化传播态势;还要依托网上教育传播平台,建立一支集传播和管理于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教师、社会媒体人等都可加入其中,有助于构建一体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王化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86-8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高凌云,吴东华.传播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9):46-49.

[4]刘科荣,夏文津.传播学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猜你喜欢

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