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立体三维学堂
2017-10-13杨华丽
杨华丽
[摘要]《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主要指“平时的修养”,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而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具体化解析又可称之为“核心素养”,其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确定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总框架,指出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所以,教师要立足课堂,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手段,以生为本,构建三维立体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立体;三维;课堂
核心素养概念的变化与人类社会进步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变化的产物。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及学者们都曾经围绕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过深入而全面的讨论,而在当今的社会,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阵地,课堂应转变为学堂,成为滋养素养的阵地。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是通过核心素养表现出来的,故而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及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融合。其具体体现在“认知性素养”及“非认知性素养”上,而前者主要表现为解决问题、问题研究及批判性思维等,后者主要表现在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及人际交往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今教育的热点和重点,所以构建核心素养学堂为重中之重。
一、立足“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适应于特定环境或人群中的特殊素养,而应该是适应于一切环境及普通人群的普遍素养,此为“核心”的含义。教学中通过设立微目标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核心素养”,所谓微目标就是定点比较明确的近期目标。上课前,给学生定下微目标,激发学生间互相竞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如教学《鲁宾孙漂流记》时,笔者给学生定下微目标:(1)能认读生字,熟练地朗读课文。(2)鲁宾孙在荒岛上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3)学习课文后有什么体会?看谁最快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过一关神秘关,抢先喝到这杯热茶。这种“目标套中套”更激发学生问题解决的兴趣。因此,懒于动脑的学生也加入热烈的讨论。学生用较快速度解决了问题。这时我又向大家提出了一个层次目标:现在天气太热,大家都渴,老师杯里水不多了,谁能用最巧妙的办法让老师高兴地让他喝一口,学生各出奇招,一节课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这个考验中笔者和学生总结出,在困难中要学会生存,就必须学会问题解决素养。“喝到水”这其实就是一种问题解决素养,鲁宾孙能在荒岛独自生活26年,靠的就是这种素养。在教学中笔者旨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学习素养和生活素养。
二、注重“原生态思维”的生发,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进行教学时,要积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以知识授受为任务和以“记——练——考”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减少了思维的含量,更为模式化。而原生态的教学则倡导原生态的核心思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问题及本真,从而在自己的思维中插入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一切成功的源泉,有了创造性思维这种核心素养,学生就会质疑、探究,牵一发而动全身。
积极倡导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没有高水平的原生态思维参与和投入,知识学习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符号知识(表层结构)的学习上,而不能深入知识内涵(深层结构),获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使知识和思维能力获得良性循环的发展。而创造性思维就属于高阶思维的一种。可以使孩子智慧得到最大的开发。如《草船借箭》微课设计,笔者设置悬念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周瑜要孔明三天内造出十万根箭,简直天方夜谭,是借刀杀人之计。但孔明不费任何材料一晚造好十万支箭,神奇吗?我们走进《草船借箭》的课文一探究竟!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探索。带着好奇心对课题质疑,明明是“骗”箭,为何用“借”箭。学生展开激烈讨论,思维高度集中,创意思维的细胞空前活跃,有的孩子说:用“骗”有损孔明威名;有的说:“借”来之箭还要用双方交战,到时候有“借”有“还”。还有何字比“借”用得精妙呢?创意思维点燃智慧的火种。
三、着力“质疑探索能力”的激发,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论语》中提出,孔子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这4个词语进行要求自己,这里面的“勿意”“勿必”“勿固”及“勿我”分别表示的是:做事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对事物要有辩证思维,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不能拘泥固执;不要自以为是。这八字告诉我们要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育家朱熹曰:“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足见质疑探索能力的重要性。如笔者在设计《壶盖为什么会动》微课时,让学生把课文中较难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实现以学定教的目標,在比赛哪些同学是解决“疑难杂症”的问题高手。有个学生提出问题:“只要水开壶盖就一定动吗?”笔者让学生带着疑难回家实验。孩子把自己探索的成果带进课堂。汇报时学生兴高采烈,仿佛是一名小小科学家。最后总结出:水少,壶盖不动;水较多,快顶到壶盖,烧开时壶盖才会动,壶盖的动与水的量有关系,课文中的语言不够严密。看来质疑探索的素养让学生学会向文本发起了挑战。
四、引导“批判性思维”的构建,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核心素养体系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价值判断。在价值多元和社会实践日趋复杂的今天,作为师长不仅要引领学生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还需保持判断的正当性,如实现上述要求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旦缺乏理性的观照,就会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从而出现盲从现象,甚至陷入“非价值”或“反价值”的误区。所以,要引导学生构建客观的批判性思维,在辩证法的基本范畴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求异创新,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向权威、教材挑战。如设计课外阅读课文《武松打虎》微课时,孩子提出问题,老虎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应该教育人们怎么去保护?为什么把《武松打虎》这种题材安排为小学生的学习材料,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笔者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准备10分钟左右的辩论赛。辩论过程中,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一边说会产生误导心理,一边说要学习的是武松精神,不是要学习怎样打虎……课堂呈现一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最后他们决定打电话询问编辑部叔叔阿姨,在他们的耐心解释下,才解决了这场辩论“风波”,这即时生发的课堂意外促进了学生对是非的判断,进一步构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核心素养因辩而浓深。endprint
五、激励“生活体验能力”的迸发,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指出,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总框架完成后,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成为核心素养最终落实和培养的重要环节。而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力的素养至关重要,学生的学堂不能仅限教室,应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从而,培养最接地气的生活体验能力。余文森教授提出:“核心素养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很难弥补!中小学就是人的诸多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学校教育一定要有关键期的意识,错过了这个阶段就晚了。”所以,教育者要把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去开发,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孩子的体验教学。如一年级《雨铃铛》微课设计,因为下雨对学生而言是亲身经历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展开教学。课后有一个问题:春天除了“招呼”小燕子还在招呼誰?课前,笔者布置任务收集有关春天的体验。微课堂中学生争先恐后谈体验:我到河边划船,看到柳树发芽了,桃花开了;农民伯伯开始插秧播种;有的说爸爸妈妈带我去春游,我看到小草绿了;夜晚我听到青蛙呱呱声音……这时,我引导孩子给这篇儿歌做“接尾巴的游戏”。教室顿时沸腾了,有的孩子接:春雨还在招呼农民伯伯,快来插秧播种;有的孩子竟然可以接了五六句……答案引人入胜,不由感叹学生奇异的创造力。这样的精彩源于对生活最真实的体验。中国教育太“唯书”,真应该从“唯书”走向“唯心”,更关注学生心理需求,这样素养核心会更贴心。
在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要清楚语文学科的目的,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原则,为我国未来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构建六大学生核心素养,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美)保罗,(美)埃尔德.思考的力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美)摩尔.批判性思维[M].北京: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2016.
[4]布鲁姆.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EB/OL].2016.9
[5]人民日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B/OL].201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