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走适合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名校之路
——信息技术和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实践探究
2017-10-13运城市康杰中学
运城市康杰中学
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走适合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名校之路
——信息技术和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实践探究
运城市康杰中学
康杰中学是山西省第一批省级示范校,山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国家级百所数字化校园项目校。多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面对“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实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发展方向,面对由传统名校向时代名校跨越的历史重任,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育人品位,如何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推动学校信息化进程,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我们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不断加强优质资源建设,不断丰富教育“云”平台资源建设,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使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围绕这一思路,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我校现在的宽带接入是200M的光纤接入,核心是由防火墙、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组成,全校的信息点达到了2400多个,分别分布在三个教学区,一个试验区,办公楼,家属区,学生宿舍区。实现了校园网全覆盖,WIFI全覆盖,无论是在教学区还是在办公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无线上网。
2014年我校进行了信息化升级改造,升级改造了原有的9个机房、1个信息学奥赛室、2个电脑作品制作室,为全校98个教室每一个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一体机,2015年又新增理、化、生数字化探究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物理奥赛实验室等。
2016年10月,运城市教育局为学校的348名教师配发了平板电脑,装配了2个录课室,为推动我校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环境保障。
二、加强信息化基础资源建设
我校以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云”平台为依托,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我校所有教师都学生开通了个人空间。近年来,我们在校本资源建设上狠下功夫,逐步建立了以学本、微课、课例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资源库。
1.学本
“学本”是我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学本课堂”模式的重要抓手,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探究的学习方案,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目前,我校已经完成高一到高三,包括高三复习阶段的所有学本编写。
2.微课
为了进一步丰富校本资源库,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每学期我们组织所有学科的老师进行微课制作评选活动,通过专家评审,评出优秀的微课资源,将优秀的微课上传到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校本资源库。在微课制作中,我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比如历史教师关欢欢,利用假期就制作了一系列以章节为主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微课程,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供了资源支持。
3.课例
学校一是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选择优秀课例,上传到资源库。二是通过每学期、每个年级、每个学科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大赛,选出优秀课例上传到资源库。在全国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我校共晒课109节,最终关欢欢、袁洁、任健等3位教师获得部级“优课”评选奖,8名教师获得了省级“优课”评选奖。这项活动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深入推进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还与橡皮网、学科网、高考资源网等6所网站进行合作,丰富了教育资源。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1.以“云”平台为支撑,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我校“学本课堂”的主要环节是:自主学习,小组交互学习,班级展示探究,评价提升。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根据学本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自我分析,解决问题。“云”平台丰富的资源有效的支撑了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小组交互学习环节,在信息化环境下,小组交互学习不再局限在教室中,通过“云”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合作学习,老师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指导、评价。“云”平台的使用可以使班级展示和小组展示方式多样,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形象。使评价、反馈更加及时、准确,突出了针对性。“学本课堂”的实施,使“云”平台的使用成为可能,而“云”平台的使用进一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为了充分利用云平台,我校在高一年级四个班开展实验,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了平板电脑,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2.建立网上阅卷评价系统
我校已经实现命题、阅卷、评价网络化。近年来,我校和晋冀豫鲁等二十多所学校进行联考,通过“云”平台统一命题,统一评卷,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比,为了解学情、诊断教情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校管理
(1)学校利用企业微信APP端实现了通知文件、审批流程、工资详单等方面的信息化;
(2)学校的重大决定、措施以及相关建议都及时在微信平台发布,征求意见,优化措施。比如年前我校副校长常虎温撰写的《如何度过寒假》等文章被广大家长转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利用微信号建立了年级教师群,方便教师交流与沟通;建立了班级学生家长群,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学习情况,加强了家校互通,使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
4.关注学生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校有四个活动小组,分别是航模活动小组,机器人活动小组,信息学竞赛和电脑制作活动小组。机器人实验室成立短短一年时间内,我校选手参加由清华大学举办的登峰杯机器人大赛,并荣获全国三等奖;组织高一二学生参加科普大赛,由中国国家科协科普部主办的青年科普创新大赛,以复赛7组的成绩入围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全国4等奖和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在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大赛中,我校成绩一直位居全省第一。去年在我校30名通过自主招生被高校录取的学生中,有10名学生是通过信息学竞赛和电脑作品制作大赛被录取。
四、对信息技术和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思考
当前整个社会都在“互联网+”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变得最慢的是教育。有些行业已经被信息技术彻底摧毁或者彻底改变了。对教育而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改革还很肤浅,仅停留在表面,要充分实现教育信息化,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必须要有两个立足点:
一是信息技术如何为提高教师素质服务。即要解决怎么通过网络条件下组织起来的教师研修方式、备课方式、教育系统运行方式来实现优化教育资源扩散、共享。
二是信息技术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以教学模式改变为突破,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的。2.通过学习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运用学习分析法,对学生学习留下数据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回应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3.变现实的课堂为现实课堂、虚拟课堂和在线学习的结合。充分运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等互联网交互平台,采用书本学与网络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是点缀式、浅表化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
总之,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个基础工程,在素质教育大改革的今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在利用信息化建设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有心得也有收获。但和其他兄弟学校相比之下,差距还很大,使命感和紧迫感让我们必须怀着忐忑的心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征途中不断前行,教育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站在新的时代、新的阶点上,思考今天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以践行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为追求,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实践中来,实践出真知,没有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学改革实践,就没有教学改革。今后,我们将以“学本课堂”模式实施为中心,努力打造数字化新型智慧校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素质,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资源,深入研究,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我校“学本课堂”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让课堂成为思维的乐园,让课堂更加凸显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创造和生命的成长。
(责任编辑:李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