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2017-10-12赵英秀

未来英才 2017年17期
关键词:训练语感培养

赵英秀

摘要:小语“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文化,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感;培养;训练

何为语感呢?语感是人在长期的、规范的言语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正确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读者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的感受力。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和语意色彩感受。这种能力是一种对语言隐含意义的深刻直觉,是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语感能帮助人们实现心灵的沟通,避免产生汉语中的歧义、语病等现象,真正实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社会交际的目的[1]。

不同文化素养、生活经历的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程度,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后天教育对语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感的训练非常重要。夏丐尊先生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觉。”吕淑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2]?

一、听话训练

培养听话能力是引导学生把感受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程。通过倾听,学生可以积累语言,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听话能力的高低,对说话能力乃至读、写能力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培养学生听话能力是口头语言训练的首要任务。小学生在听人说话时,往往不愿或不能专心听,或是想听而不会听,听不全面,抓不住要点,甚至听错。这都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话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听话的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听话的训练:

1、听后复述:每节课,教师范读或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好的文章朗读,然后復述。

2、说感想:学生就所听文章说说文章的主题、写法及所受到的启发。

3、回答问题:教师有意设计一些问题,以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细节,这样学生既注意了文章的整体思想和写法,又注意了文章的遣词造句。长时间的实践证明,通过听话训练,学生的语感明显敏锐,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作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自始自终都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朗读是“从文字到语音、语意,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朗读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课内读,还要课外读。在朗读形式上采取多样性:自由朗读、模仿朗读、表演朗读、师生合作朗读等等。这些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整体感知能力。“课标”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感情朗读的指导,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3]。 如在《曼谷的小象》中“正在这时候,从橘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啊!是一头小象,后面跟着一位泰国妇女。”以欢快、喜悦的基调,用轻快、活泼的语气创设美好的氛围,读出曼谷晨雾的美丽,体会小象和阿玲出场都是那样美,为后面小象的乖巧、聪敏、能干,阿玲的善良做了很好的铺垫。“橘红色、悦耳、小象、泰国妇女”做重音处理,突出曼谷不仅景美、小象美,而且人更美。最后可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美。

三、想象训练

语言文字提供给我们一个非现实的对象世界,提供给我们一个心灵活动的原始材料。感受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语感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其所描述的意境,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转换是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什么都没有了”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可能是一间间的房子,应有尽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或许还有裸露的土地,被洪水冲走的人家。一切的一切因人类的贪婪而变得一无所有,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让学生更体会到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便是要保护环境。通过这样的想象,使文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具体化了,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四、比较训练

语感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体现的。在长期的读写中,注意让学生在对语言不断进行比较、欣赏、积累中逐渐培养语感。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训练,做到叶老所说的“一字未宜乎,语语悟精神”。这语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

1、比较法:就是把文中的词换词比较,来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运用比较法,要先初步体会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再换词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中“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如果把“镇定、敏捷、扔”换成“沉着、迅速、放”,就将白求恩医术高明,置生死于度外,一心救死扶伤的情感减弱了。通过比较,加深了体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语句的意思和人物情感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2、联系上下文体会: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不是表示询问的,而是表达小白兔对小燕子的话将信将疑的心理,这个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教学过程如下:联系上文引出句子:小燕子说要下雨了,小白兔相信吗?从哪句话看出来?要是小白兔相信燕子的话,它会怎么想?(要下雨了!)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课文什么地方还可以看出小白兔不完全相信小燕子的话?从而领会到这句话表现了小白兔将信将疑的心理。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的,是学生“感”的结晶。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把握语感的特征,还要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叶雪榕.想象·朗读·体味--培养语感小议[J].教育艺术,2005,(1):56-56.

[2] 付革新,许英.语感培养的几个方面[J].小学教学研究,2005,(10):12-12.

[3] 陈俊清.浅谈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J].学周刊,2011,(7):101-101.endprint

猜你喜欢

训练语感培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