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想海南“最后一州”

2017-10-12多港峒客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自治州海南

多港峒客

65年前设置 30年前撤销

30年前的1987年9月,作为筹建海南省的先期措施,国家决定撤销存在了35年之久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原属各县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县,三亚市同时升格为地级市。年底,通什举行了自治州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公布了撤州决定。

理论上,再过几天自治州就成为历史了,但是全州上下,未见一丝伤感。相反一派喜气洋洋,到处摩拳擦掌,敲锣打鼓。琼人企盼几十年,终于盼来建省这件大喜事,成为全国热点,大发展指日可待。虽然自治州撤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益却并未受损。

体制内更属百年不遇的机会,无不皆大欢喜。州里的干部或乔迁上省、或转移到三亚、或充实到各自治县,不少县同时升格。真是撤州又建省,好处说不完。

在一派兴奋忙乱、热闹憧憬中,“副岛级”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圓满谢幕,留给海南的,是一座从无到有的美丽山城——通什。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10月改称自治州)于1952年7月成立,首府先设在乐东县抱由镇,次年迁驻到时属保亭县的通什村,因为这里更接近全岛黎胞的聚居中心。1953年7月,在通什召开了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通什从此开始了她的辉煌史。当时流行的说法是:这里从准原始社会“一步跨进了社会主义”。

通什镇街区,海拔328.5米,是海南最高的山城,沿海榆中线公路北距海口市223公里,南至三亚市88公里。它位于五指山区的核心地带,阿陀岭下南圣河畔的一块美丽盆地之上。

作为自治州首府之前的通什历史,迄今所知非常简单,就是《海南史志网》刊载的寥寥几行字:

“历史沿革:民国24年(1935年)3月前,通什地区分属崖县(今三亚市)、定安县、陵水县。

“民国24年(1935年)3月,广东省国民政府划出五指山区设立白沙、保亭、乐安(后改乐东)三县,隶属琼崖绥靖公署。民国25年(1936年)12月,隶属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通什地区分属保亭县、白沙县、乐东县”(文中所有括号都是原有——引者注)。

第一份地图 第一张彩照

“通什”地名,源于黎语用海南话音注音,如用普通话注音,“冲山”才更接近黎语发音。过去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人烟稀少,只有若干茅屋,是群山重重围抱的烟瘴荒蛮之地,野兽出没,人迹罕至。

一直认为,成为自治州首府之前,地图上是找不到通什的。但是,笔者有了新发现。

在广州中山图书馆找到一份民国地图,图名为《五指山》,右上角标注“广东省白沙县保亭县”,左侧图边竖行标注“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测图,同年九月清绘,二十七年一月制版。昭和十四年(1939年)十月复制。广东省陆地测量局第三野战测量队”。经判读,找到通什地区所在,这里截取一块并加工标注。

图上并无“通什”“冲山”或类似发音地名。但是发现地名“什好”与当代海榆中线公路西侧的“什好村”相同,循此找到走向清晰的南圣河与畅好河(图上未标注河流名称),据此可准确判断,当代的通什就在两河汇流口以东不远,图中以红圈表示。原图上标注有“藏旦(村)”。为更清晰易辨,笔者将河流涂成浅蓝色。

在图上能够辨认出来的居民点,有什好、番亚村(应为今之番育村)、什分(应为今之什奋),山岭则有火针岭、牙塞岭(应今牙蓄岭)等,县域标注为保亭县。此外,今通什以北不远,标注有什上亥、所村,通什西北有三巴田、喃含寒(字形疑似),通什以南有三击军等居民点,在当代地图找不到对应或发音近似的村庄。

由于是前航拍时代,测绘非常艰难,准确度不可能很高,也不排除有漏录居民点的情况。但是这种地图已经使用了近代测绘技术,是一个空前的进步。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绘制的这套带等高线地图,本该是国家最重要的核心秘密,旧政府却不能守藏,被日本人轻易成批得手。从图边批注可知,1939年初侵华日军进入海南岛,同年就大量复制这种地图装备部队,向我军进攻。

由这块独一无二的基石,通什的文字记载史伸延到80多年前,有志者可以细心研读,或许能从中找到五指山深处更多的黎苗民族信息。

改革开放以前,关于通什的彩色照片几乎没有留存下来。不过幸运的是,在图书馆尘封的资料中,笔者找到一张1960年初拍摄的通什全景彩照,估计应该属于文物级别了。当年的彩色胶卷全靠进口,非常珍贵。

照片在一本不厚的画册里。这本画册,是为了庆祝海南解放10周年,隆而重之地筹备的。画面上,通什大桥显眼地横卧绿水青山之中,全镇瓦房历历可数,右下方一幢小白楼,非常抢眼。元老级的通什人,应该还能认得出当年重要单位的所在地。

深山小镇 脱颖而出

提到通什,人们总爱说“老通什”。其实,从第一幢砖瓦楼房出现至今为止,不过略出一个花甲,无论以城市还是以乡镇而论,她都是个小字辈。但是,她又确实是老通什。从历史人文的诸多方面来看,她都属于“珍稀”级别,从某些特定内容来看,她甚至属于“唯一”。

海南多旧州。老通什很可能是最后一个旧州了。州,在当代中国是少数民族自治的地市级行政机构。建省以后,海南就那么十来个“直管”县,中间不可能再加插州一级建置。没有新的州治,又何来下一个旧州呢。

1953年,“通什”这个地名开始为世人所知,1954年,通什就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座两层楼房。这是砖木结构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楼,位于爱民路,建筑面积800平方米。endprint

1955年,第二座小楼又拔地而起,这是自治区党委办公楼。两层钢筋水泥加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70平方米。这是通什地区第一幢含钢筋混凝土成分的建筑物。它的外立面有几分模仿天安门城楼,是当时最为神圣的造型,被当地群众称为“红楼”。

这两座元老级建筑物,2004年如旧重修,屹立原地。用途虽有所改变,但依然是办公机构,墙上“老州府”“老州委”的小铜牌,使它们的文物地位无可置疑。令人略感迷惘之处,是铜牌上镌刻的建筑年份均为“1952年”,与《海南史志网》介绍的年份,并不一致。

老州委红楼,坐落在市政府综合大院里的一面小坡上,外围都是贴了瓷砖的现代办公楼,从马路上是看不到的。我去那天是周末,大门闸开了一米余,可以随意进去参观拍摄,工作日不知如何。

淡灰色的州府,深红色的州委,以及周围一些相关建筑,呈现出真实历史的凝重优雅。当初的设计并不草率,后续保护也可圈可点。现在,它们在西、南两方,包围着作为老州治核心的三月三广场。广场遍布苍翠古树,优美环境令人赞叹。老通什的独特小城魅力,就从这里开始向四周伸延。

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物,还有三道浆砌片石的公路拱桥,均建于1953至1954年。其中,面宽20.2米、全长达124.6米的通什大桥,横跨在南圣河上,是当时罕见的宏伟建筑,也几乎是整个五指山区的第一号地标,尽管它一点也不高大。

此后20多年里,多少在通什工作、居留过的人都喜欢专门跑到桥头,以大桥为背景留下纪念照。1960年的那张全景彩照,通什大桥的英姿得到完整显示。

体量最巨大的单体建筑物,是1958年8月落成的“自治州红旗电影院”。据记载,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座位有1000个。这个能容纳千人开会、看电影的场所,竟然是一架大茅草室!

我一位老朋友邢诒珠,当年就在这里参加过自治州干部大会。他回忆说红旗电影院并无中柱,如果有,就无法放电影了,室内也相当高阔。这是加强的无中柱金字架结构,需要比建一般茅屋远为高超的水平。老邢还说,当年山区县城及农场,多有以茅草房做礼堂影院的,但论到体量,都不如通什的大。

体量如此巨大的茅草房,令人惊讶。是不是海南史上最大的茅草建筑?没人探究过,当时也没有吉尼斯纪录这一说——谁知道是不是世界第一呢。

倾注关爱 走向成熟

1960至1980年代,是自治州的成熟期,她管辖着通什、三亚2市和琼南7县,足占海南行政区的“半壁江山”。尽管这个时代国家经济一直都不宽裕,但在少数民族优先的政策下,对通什的基建投资从来都是倾斜的。

由于底子太单薄,到1970年代初通什镇还非常寒伧简陋。全镇居民不到2万,一些单位已陆续建起一些水泥、砖瓦建筑物,多是单层或两层,主要用作宿舍。此外便只有黎胞传统的茅草房,七零八落地散布在南圣河边的两面山坡上。当时能住上自有砖瓦房的居民,据统计全镇只有82户。海榆中线公路穿镇而过,旱季黄尘滚滚,雨季则泥泞不堪。经过镇中心的一段,后来总算铺了水泥,不过也只有100多米。镇内只有六七条街,全是沙土路。

6公里外有个畅好农场,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对往返南圣的短途过路班车至通什镇,车费是0.15元。场里一位叫叶祥的广州老知青,根据当年日记回顾了1968年底的通什印象:

地方不大,只有两条水泥路,路旁种了一些小树。有百货商店、邮局、山货店、银行、电影院、汽车站和一间饭店。最显眼的是那座通什大桥。饭店是一架大茅草房,可以放几十张桌子。

1970年代后期,通什建设规模陆续扩大,街道多了,2至4层的现代水泥楼房多了,城市雏形已然悄然呈现。

现在看到的通什,基本框架就是那时留下来的。

两个错位 叠于一身

现代通什从一出现,就不同凡响,至今还吸引着太多人的怀念。

它有过持续34年的“副岛级”行政中心的辉煌史,凝聚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持续几十年的关爱。在那些节衣缩食的漫长岁月,别处很难有的新建筑常常率先出现在这里,各路人才被成批调动到这里,开天辟地,艰苦奋斗,让这座拔地而起的小山城一面感受基础薄弱的窘迫,一面感受昂首挺胸的骄傲。

自治州撤销,通什一夜之间成了“旧州”,地位降为普通的县级市,难免被迅速“边缘化”,在新一轮发展中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至今又30年了。

在部分留居人士的彷徨、焦虑、无奈之中,老通什却“无意中”修炼出了另一份道行——她阴错阳差地躲过此后20年的大拆大建风潮。回眸一看,这座山城既可以寻觅出五六十年代的发展初期轨迹,又有七八十年代的州府架构,配套完善,功能不差。老市區现在风貌宛然,楼龄相当整齐,路边的树已经参天郁闭了。

由于“公家人”众多,通什老区体现出行政性城市的鲜明特征:很多住宅是有规划的、多层钢混结构的单位宿舍楼。海南建省前夕,合资房和商品房才刚刚在通什出现,而市区的私人建房,即使进入新世纪亦一直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老通什市容比起很多城市或乡镇来,规整得多。极少看到杂乱无章、与周边风格完全不协调的,却又是合法的私人楼宇。抢建、违章的更少,那种挤迫得惨不忍睹的城中村,与她根本无缘。

一座城市,保存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基本发展脉络,体系完整,层次清晰,美丽祥和,有条有理。这种情况在有的国家也许不稀罕,但在规划、规管常常跟不上巨变的当代中国,很是稀罕。

由于民族自治州的独特身份,在别人还普遍艰难迟滞的时代,她获得资源倾斜配置而优先建设;在别人普遍发展加速的时代,她却因热点转移而变化迟缓,从而保住了过去的优先场景——两个“错位”重叠于一身,形成了那个特定年代罕有的特定城市人文标本。

老客运站 博物馆

改革开放前通什的建筑物,有一部分现在还正常使用,其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我认为首推自治州客运站。endprint

通什是山城,没有通航河流。所以,没有海榆中线公路就没有通什,汽车站对通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初的“通什汽车站”,只是路边临时搭建的一间小茅草房,后来有了瓦房。

现在的这座客运站是1974年兴建的,4年才完成。位于海榆中线公路边,钢筋水泥结构,三层,面宽12间,连附属设施在内,总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这属于在“文革”艰难条件下起步的大项目,规模远胜各县,那种大面积玻璃窗当年是足以令人眼前一亮的,今天看去依然不局促,还在正常使用。

同样年龄、类似级别的建筑物,在海南乃至两广,都不多见。

改革开放年代,通什最瞩目的是三座标志性建筑——州政府办公大楼、民族博物馆和工商银行大楼。

其中的自治州民族博物馆,建省后改称“省民族博物馆”,坐落于通什市北,依山面城,占地56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它筹建于1981年秋,1985年竣工,1986年国庆开馆。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四合院式建筑,白墙黄瓦,飞檐翘角,雅致大方。可惜由于结构质量受损,前几年已经决定拆了重建。

州政府大楼 影剧院

1985年落成,楼高7层、建筑面积达8800余平方米的州政府大楼,历史价值首屈一指。

这幢大楼在南圣河北坡,依山而立,高大巍峨,白墙绿瓦,不但非常美丽,而且气宇轩昂,在整个通什镇大有“君临天下”之慨。亲历其地,那从大门外数十级宽大石阶迢递而上的宏伟格局,更令人过目不忘。况且,这还是通什最早有电梯的楼宇。楼内各室,都是顶高墙厚,连厕所也特别宽大。民族风格的琉璃屋檐之下,不难感觉到早年鲜明的苏式架构血统。

簇新的州府大楼落成两三年后,自治州撤销,便移交给琼州大学,是该校五指山北校区的主楼。从琼州大学已经出来近30届毕业生,恐怕没人能忘得了母校这座堂皇大气的办公楼。

此后随着经济繁荣,通什有了越来越漂亮的现代楼宇。但是无论看传统“风水”,还是现实气派,再没有能与这座大楼比肩的。不但由于其外观、体量,更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这座建筑在海南绝无仅有。

“通什影剧院”,1989年投入使用,当时的规模及标准算是全岛一流的。这里曾经接待过许多国内一流的演出团体,包括中央轻音乐团、总政歌舞团、上海歌舞剧院、广州军区“战歌”等;至于本省的琼剧院、民族歌舞团等,更是常客。

影剧院这个位置,最早就是茅草的“红旗电影院”。影剧院已是第三次拆建,充满上世纪八十年代味道,显老了,下一次拆建是迟早的事。

美丽的背影

成为旧州之后,通什仍在完善市政设施,尤其是沿着海榆中路近3公里街道的改建,算是大手笔。由于底子丰厚,老城区新上的大基建项目不多。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通什最成熟最美丽的时期:1980年代前后、主体是1978年到1995年的建筑群,尚能完好保留;到处绿树成荫、老楼规整、居民安乐。漫步美丽的市区及周边,就像浏览一座未经刻意修饰的海南现代城市发展博物馆。通什新开发的房地产,是沿着南圣河畔趋向南圣镇、成团组状铺开的,并未给老区造成明显的干扰。

通什的路树,尤给人深刻印象:很多是建镇头十多年所植,几十年来小心养护,没怎么折腾。经过几十年滋养,它们根深叶茂,参天而立,处处成景,充分体现出五指山区的热带雨林生态优势,沿河一带的榕树浓荫醉人,最为靓丽。人们爱说原生态。什么是原生态?翡翠山城老街区的现在,就是一种独特风格的原生态。

不过,受材质、建造标准所限,20世纪海南的普通楼宇,往往20年内外就出现状况,30年内外就显出歪沉裂漏诸般问题。

在“国际旅游岛”效应下,老通什终于开始脱变。2013年元月,蓦然发现老区已经长起了一两处20层的新大楼,在建的工地更多。前几年拍摄的街景,陆续成为过去,不可再得,旧州背影,不可逆转地渐行渐远。

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个人能做什么?

把她的现状记录下来,成为一个历史截面吧!

本文照片,取自2008年至2013年,只選旧景物,不选新建筑。也许,十年二十年之后,在林立的高楼下穿梭而行的未来人,还会愿意品味一下21世纪之初的通什,陶醉于她的风韵,能记得她是余温尚存的“旧州”。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治州海南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赞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严海南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财政收支
挺进从江 黔东南自治州岜沙峰会会址项目征战纪实
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究
“优惠照顾理论”范式下的单行条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