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分析
2017-10-12席玄廷
席玄廷
摘要:在传统的高中教学中,音乐往往是各学校最不重视的科目,仅仅是因为它在高考中没有一席之位,音乐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重任,它的有效性尤其重要。那么在现阶段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呢?如何来提升教学的效率呢?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如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171-01
1.以学生为主体,生本教育
音乐不同于文化课的教学,如果在音乐课上一味地把理论灌输给学生的话,不仅教学的效率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升,换个角度讲即使学生记住了教师教授的一些理论,他们的情感、鉴赏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因此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拿《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来进行举例,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去设计几个问题“你知道哪些民歌、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教材的学习,学生们都很少接触到音乐知识,这种形式能够引导他们自己去了解更多的地方性音乐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去联想自己熟悉的歌曲进行对号入座,这种教学的形式能够开发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同时这种利用学生熟知的音乐来对号入座的形式也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2.利用作者以及幕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共鸣
音乐的教学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歌曲本身,更应该结合它创作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作者以及曲目背后的故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去体会在进行音乐创作时作者的感情从而对曲目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例:在进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梅兰芳的选段播放给学生听,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国情去给学生讲述梅兰芳的一生有哪些经历,去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再比如在进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当时创作的社会背景、贝多芬的经历来进行教学,等给学生讲完音乐背后的故事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听《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中的跌宕起伏,从而感受出人一生命运的变化。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教学时,可以在开展课程之前去给学生渗透作者的经历以及乐曲背后的故事,让学生结合这些去进行鉴赏,提升教学的效率。
3.小组合作教学,集合众人智慧
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受环境、社会的影响,很少有学生从小就接触音乐,所以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的基本功都比较薄弱,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一味地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话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如果要求学生自己去多听、多悟的话可能对于学生来讲难度又会太大。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式教學的模式,引导学生集合小组的力量来进行音乐鉴赏,这种形式既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同时也能避免学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窘境。例:在进行《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合作小组,一起去讨论我国有哪些塑造民族意识的曲目,分别塑造的是什么民族意识,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义勇军进行曲,努力获得独立自由的民族意识”;而有的学生会说“爱我中华也是民族曲目,它提倡的是团结的民族意识”,还有的学生会说“红旗飘飘也是民族曲目,它倡导的是爱国主义精神”,等教师引导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发言然后最终把所有学生的建议组合到一起,那么有关中国民族意识的曲目也就完成了,然后教师再针对有关民族意识的外国曲目对学生进行渗透,这样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也就完成了。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合作教学的模式来进行。
4.借助先进技术把音乐形象化
音乐不止局限在对学生听力的冲击上,它也应该同时对学生的视觉、心灵有一定的触碰,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能力有限他们目前只停留在“听”的阶段,课堂的效率并不高,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形象直观法”的教学方式。形式是这样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一首曲目之前先去网络上搜集一些与歌曲有关的图片、无声视频等,等教学时一边让学生去观察图片一边去听歌曲,这样能够把音乐的教学形象化,同时也能对学生的视觉、心灵带来冲击,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在进行蒙古族的民歌教学时,教师在进行“长调”的一些曲目教学时,可以搜集一些大草原的景象,一边播放草原的图片一边进行曲目的播放,让学生去体会曲目的特点,在进行“短调”的教学时,则可以搜集一些半农半牧区域的图片,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歌曲,这种把视觉和听觉结合到一起的方式能够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学也会变得更有效果。
总述:高中的音乐课以聆听音乐为主,倡导学生在对音乐的聆听、分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但是现阶段我们的音乐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兴趣不高、基础薄弱,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进行音乐鉴赏的教学呢?以上是个人在工作中的一点总结、思考,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周利双.关于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分析.《教育:文摘版》.2016(7):00176-00176.
[2]李菁玉.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