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假设结构“如果……的话”的产生及演变

2017-10-12北京语言大学徐式婧

外文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句首助词用例

北京语言大学 徐式婧

汉语假设结构“如果……的话”的产生及演变

北京语言大学 徐式婧

“如果……的话”这一表示假设的结构最早出现于民国时期,“如果”出现于元、明时期,由跨层结构演变而来;而“的话”作为假设助词的用法形成于清末民初。“如果”与“的话”通过构式压制作用结合产生,假设助词“的话”已经出现了被其他假设标记所取代的迹象,但这种变化并不会对假设关系构式造成影响。

“如果……的话”;“假设连词+……+假设助词”构式;演变;动因

1. 引言

类型学研究将现代汉语中的“假设复句”视为条件句,又将条件句视为状语从句的一个类别。其中,表示“假设”意义的小句视为从句,表示满足这种条件所产生的结果视为主句。条件句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典型的条件句称为“假想条件句”,如“如果”“假设”“假如”“假若”“假使”“倘若”“倘使”“要是”和“若是”等引导的句子;另外一类是“让步条件句”,如“无论”和“不管”引导的句子。(王春辉 2014)

从条件句的上位概念“状语从句”角度来看,有的语言使用“小句首状语从句标记”(clause-initial subordinator),有的语言使用“小句尾状语从句标记”(clause-final subordinator);有的语言则既有用在小句首的,又有用在小句尾的;还有的语言在一个句子中可以同时出现小句首和小句尾状语从句标记。Dryer(1992)认为在OV语言中,状语从句标记更是经常出现在小句尾;在VO语言中,状语从句标记则基本都是在小句首出现。Kortmann(1997)发现,欧洲语言的基本倾向是使用小句首状语从句标记,小句尾状语从句标记非常少。Diessel(2005)认为状语从句的标记若用在小句首,则该语言的从句和主句的语序相对较为灵活(如英语);若状语从句标记用在小句尾,则该语言状语从句的语序常为“从句+主句”的形式(如日语)。

现代汉语是以使用小句首状语从句标记为主的语言,也基本符合了上述研究所提出的类型学倾向。现代汉语的“假想条件句”多使用小句首假设标记,小句尾假设标记非常少,仅有“的话”“呢”等,但却有同时使用小句首和小句尾假设标记的情况,以“如果……的话”和“要是……的话”等结构使用最多。根据“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下文简称“北大语料库”),“如果”共出现了104714例,“如果……的话”出现了9576例,占“如果”总用例的9.1%。“要是”共出现了49742例,“要是……的话”出现了1544例,占“要是”总用例的3.1%。例如:

(1) 如果你不方便的话,全职就读MBA不是必须的。

(《MBA宝典》)

(2) 不光是大建筑师,凡是想建筑房子的人,都一定依照同一个原理,如果他们的房子到底建成了的话。

(《中国哲学简史》)

(3) 陀罗也在旁边,净饭王以沉痛心情,就拉着太子的手说:“悉达多!如果你能有儿子的话,我就同意你去出家。”

(《佛法概要》)

(4) 往往山东话说的要是不正的话,就如同那个天津话似的。

(《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5) 因为拍这些流泪的戏要是一遍不OK 的话,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那种感动或者悲伤的情绪就没有了。

(《鲁豫有约》)

(6) 今天下雨了,所以生意不好。要是天晴的话,一定会好的。

(《世界100位富豪发迹史》)

由于“如果……的话”在同类结构中的使用最为突出,本文将就这一结构在历史上的产生、演变过程及其动因进行讨论。

2. “如果……的话”结构出现的历史时期

本文对北大语料库中的古代汉语语料和“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瀚典全文检索系统”(下文简称“台湾语料库”)中的近代汉语语料进行统计,仅在民国时期的《古今情海》《武宗逸史》和《雍正剑侠图》等3部文献中发现了“如果……的话”结构的用例,具体如下:

表1 “如果……的话”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如果……的话”这一结构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在明、清时期尚未出现。在以上3部文献中的用例并不算多,大部分用例是出现在对话语体中。例如:

(7) 凤儿说:“这称呼其实很雅气,我死以后,如果这名称还继续有用的话,当能与叶小鸾作佳偶,这是我深感荣幸的。”

(《古今情海·卷十七》)

(8) 赵丰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当想着为你帮忙。”女子道完谢走了。

(《古今情海·卷八》)

在上述3部文献中,“如果”既可以用在主语前,也可以用在主语后。这与现代汉语的“如果”类似。例如:

用于主语前:

(9) 父母不同意,女儿就三番五次地请求,并告诉父母:“如果你们不让我去的话,我就只有一死了之。”父母无奈,只好由她去了。

(《古今情海·卷三》)

(10) 老人大笑道:“暂时不用问。如果老夫不死的话,日后自能知晓。你请吧!”

(《雍正剑侠图·第六十七回》)

用于主语后:

(11) 韩重说:“生者、死者阴阳有别,我如果进去的话,恐怕有罪过。”

(《古今情海·卷八》)

(12) “您如果方便的话,拜托你把我的意思跟华公说一说。”

(《古今情海·卷十五》)

句法方面,现代汉语中“如果”和“的话”之间,可以是小句、谓词、体词和复句等等。例如:

用于小句:

(13) 也许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如果我幸运的话,就总是能避免受伤。受伤了,你就完了。

(《我的世界我的梦》)

用于谓词:

(14) 整体而言,索罗斯其实是合并运用理论和本能做出决定;如果喜欢的话,也可以把它叫做直觉。

(《股市宝典》)

用于体词:

(15) 如果这样的话,各国之间的足球水平会变得越来越近!

(《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用于复句:

(16) 如果你擅加改动,出了错的话,就得归咎于自己。这又转回到对失败的恐惧上。

(《我的世界我的梦》)

在民国时期的3部文献中,“如果”和“的话”中间既出现了小句,也出现了谓词,但没有发现体词和复句的用例。例如:

用于小句:

(17) 她把头一扭,她不愿多看江彬一眼,如果她和他没有那种关系的话,她早对他不客气了。

(《武宗逸史·第二十一章》)

(18) 滕生说:“我知道这事不可能,但仍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如果这一线希望也破灭了的话,我只有死了。”

(《古今情海·卷十》)

用于谓词:

(19) “无量佛,他不是咱们武门道门里的师兄弟,如果是的话,我早把他杀了。”

(《雍正剑侠图·第六十回》)

(20) 便对母亲说:“可能真有这么个人,如果有的话,就不想光在梦中相会。他也不是没有产业的人,倘能伴其终生,要比梦魂相会好多了。”

(《古今情海·卷九》)

通过上文的语料考察,“如果……的话”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但其用例并不丰富,使用范围也还没有完全扩展开来。具体来说,“如果”和“的话”之间只出现了谓词和小句,还没有扩展至体词和复句。“如果……的话”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假设连词“如果”和假设助词“的话”。那么,这两个成分是否也是在这一时期才出现的?还是在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各自的演变?由“如果”与“的话”组合而成的“如果……的话”结构是否有更深的历时动因?下文将具体讨论。

3. 假设连词“如果”的产生及演变

关于上古和中古时期连词的使用情况,有很多学者做过探讨。柳士镇(1992)认为,连词有悠久的历史,远在甲骨文中就产生了一些连词形式,此后又得到较大发展,先秦两汉时期已经形成了数量众多的连词体系。到了中古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连词体系呈简化趋势,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连词,某些高频使用的词组逐渐凝定为双音节连词。通过语料考察发现,在上古和中古时期,假设连词“如果”并未出现,上古和中古时期的连词使用情况如下:

(21)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2) 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左传·恒公五年》)

(23)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先进第十一》)

(24) 楚诚能绝齐, 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史记·卷八十四》)

(25) 脱有伤挫,为损不少。

(《宋书·卷七十七》)

(26) 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卷三十四》)

本文对近代汉语时期唐代至清代年间的20部文献*20部文献包括:《首楞严经》《六祖坛经》《祖堂集》《敦煌变文集新书》《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朱子语类》《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元刊杂剧三十种》《古本老乞大》《忠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醒世姻缘》《红楼梦校注》《儿女英雄传》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进行考察,共发现 “如果”用例155个,出现在以下11部文献中。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 “如果”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如果”最早出现在宋代《太平广记》和《朱子语类》中,而在唐五代的《首楞严经》《六祖坛经》《敦煌变文集新书》《祖堂集》等文献中均未出现。“如果”在宋代的用例并不多,并且“如果”的语义,大部分可以视为“如果真的”的意思,这里的“果”为语气副词“真的”义,而非假设连词。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语义并不相同。例如:

(27) 赵宰大喜。即再审其实。谓曰:如果非寇江者,何谓讳东邻所赎八百千,遂引诉邻,令其偶证。

(《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二》)

(28) 不知其书如何说,想亦是担当不得,如果能晓得此理,如何不予大家知!

(《朱子语类·卷四》)

(29) 如今学者谁不为学,只是不可谓之“志于学”,如果能“志于学”,则自住不得。

(朱子语类·卷二十三》)

(30) 帝星等如果不动,则天必擎破,不知何故读书如此不仔细。

(《朱子语类·卷一百一》)

再考察一下明代的文献,在《忠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这些著作中,“如果”的用例不多,“果”字的语义常常介于语气副词和假设连词之间,是一种过渡时期的用法。例如:

(31) 黄文炳看了道:“正是应谣言的人,非同小可。如果迟缓,诚恐走透了消息。可急差人捕获,下在牢里,再商议。”

(《忠义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32) 下该部,再加详查。如果臣言不谬,将延龄等亟赐罢斥,则官常有赖,而裨圣德永光矣。

(《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八回》)

(33) 你怎么这等推辞!休错过了!孤直公之言甚当。如果不可苟合,待我再与你主婚。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

(34) 公子道:“僕事内之人,当局而迷。孙友为我画一计颇善,但恐恩卿不从耳!”。十娘道:“孙友者何人?计如果善,何不可从?”

(《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

在清代文献中,从使用数量来看,清初“如果”的使用频率仍然不高,但在清代中、后期的《儿女英雄传》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则已出现大量、丰富的用例。在语义和用法方面,也基本与现代汉语无异。例如:

(35) 如果两地无信,像你这样年纪,最多读两年书,完成两年名,也未始非福。

(《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

(36) 如果处得下去,到了明秋,我再打发人来接家眷不迟。

(《儿女英雄传·第二回》)

(37) 继之叹道:“令伯既是那么着,只怕寄信去也无益;你如果一定要寄信,只管写了交给我,包你寄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上)·第五回》)

(38) 如果肯退婚时,看他是个甚么材料,就在公司里派他一个事情。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第五十一回》)

通过上文的语料分析,“如果”作为假设连词的用法萌芽于宋代,但最初用为“如果真的”义;元、明时期,逐渐出现了假设连词的语义;清代中、后期,用例大幅度增加,其涵义和用法也与现代汉语类似。

“如果”的演变是转喻机制(metonymy)作用的结果。转喻指的是两个概念实体之间的语义联想,具有邻接性(contiguity)和索引性(indexicality),(Hopper & Traugott 2003)是一种语言组合关系的渐变(gradual change),新意义和旧意义有一个共存的阶段,两者具有相关性,(沈家煊 1999)也就是说,新旧意义之间的演变具有桥接语境/关键语境(bridging context/critical context)。在上文的例(31)中,“如果”的语义可以理解为原有意义“如果真的(假设+确认)”,这是由假设连词和语气副词组成的一个跨层结构;同时,其语义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单纯的假设连词。原有意义和新意义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就是“如果”演变过程中的关键语境。新的用法在清代中后期,通过高频使用逐渐惯例化,在语言中沉淀下来,形成了稳固的用法。可以说,高频机制也是“如果”发生演变的一个重要机制。此外,从外部来看,“如果”的演变也受到了假设连词“若果”的影响,在平行虚化的作用下,演变为一个专职的假设连词。(林春香、肖贤彬 2012)

4. 假设助词“的话”的产生及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的话”主要有两种语法功能,其一为话题标记,其二为假设助词。例如:

(39) 看电影的话,我很感兴趣。

(话题标记)

(40) 我这把刀的话,不是我说,削铁如泥。

(话题标记)

(41) 如果明天下雨的话,我们就别去长城了。

(假设助词)

(42) 要是可以的话,请今天晚上把稿子发给我吧!

(假设助词)

江蓝生(2004)详细考察了助词“的话”的演变情况。她认为,“的话“作为话题标记,最早出现在清中叶。在《红楼梦》和《金瓶梅词话》中尚未出现;在《儒林外史》和《儿女英雄传》中各有1例;在《绿野仙踪》中出现十几例。例如:

(43) 苏氏回复道:“太太的话,我费了无限唇舌,倒也有点允意……”

(《绿野仙踪》——转引自《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

(44) 于冰道:“你今年秋天,恐有美中不足,然亦不过一二年,便是顺境了。生子的话,就在下月,定产麟儿。”

(《绿野仙踪》——转引自《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

根据江蓝生(2004)和张美兰、陈思羽(2006)的考察,“的话”作为假设助词的用法,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初的《官话指南》(1881)和《小额》(1908)等文献中,并发现了“要说……的话”“要是……的话”“要不是……的话”和“若是……的话”等结构的用例。例如:

(45) 要是不赏我们脸的话,把他老人家请出来,就在您门口儿,让小连给他磕个头。

(《小额》——转引自《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

(46) 要是不见效的话,让您孙子给您送信去。

(《小额》——转引自《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

(47) 若是我们行里认得令友,自然立刻就可以给他了;若是不认得令友的话,可以找个保人,就可以取了去了,那也并没甚么累赘的。

(《官话指南》——转引自《清末民初北京口语中的话题标记》)

江文讨论“的话”的演变机制时提出,助词“的话”产生于动宾短语“说VP的话”,该结构引发了“话”义的虚化。在语法化过程中,“的话”摆脱了与“说”的相关,最初演变为格纯粹的话题标记,后来功能扩展至假设助词。话题标记与假设助词的通用性和一致性是其用法扩展的根本原因。

5. “如果……的话”结构产生的动因

通过上文的分析,“如果”和“的话”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演变:“如果”萌芽于宋代,到元、明之际,在转喻机制和高频机制的作用下,同时受到“若果”的影响,逐渐演变为假设连词,到了清代中、后期,已完全发展成熟,其用法与现代汉语类似;“的话”作为话语标记的用法出现在清中叶,是在“说VP的话”的原始结构中产生的,在随后的清末民初,“的话”出现了假设助词的用法。

“如果”与“的话”在分别完成各自的演变后,最早的结合出现在民国初期,但两者的结合并非偶然。在古代汉语中,一直有类似结构的存在,如上古、中古时期的“若……者”“如……者”,近代汉语时期的“若……么” “若……时”“若……呢”等等。例如:

(48) 若能类善物,以混厚民人者,必有章誉蕃育之祚,则单子必当之矣。

(《国语·周语》)

(49) 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史记·卷七十五》)

(50) 不得使我银钱,若用我银钱者,出来报官,浑家不残性命。

(《敦煌变文集·卷六》)

(51) 若是真么,回与我句实成的话。天那,送了人呵不是耍。

(《全元曲》)

(52) 若哥哥不愿落草时,待平静了,小弟们与哥哥重整庄院,再作良民。

(《水浒传·第二回》)

(53)若是换了别个人呢,也就丢开了他,再去想别个的念头了。

(《九尾龟·第九十一回》)

(54)如果他看见张方在那边呢,他就不过来。树林这儿挺黑的,这边灯火通明啊,光亮也达不到……

(《雍正剑侠图·第七十五回》)

可以看出,“如果”和“的话”的结合并非无缘无故,它有着深刻的历时渊源,它是假设关系构式“假设连词+……+假设助词”通过构式压制(construction coercion)作用产生的结果。构式压制指的是组构成分进入构式的过程中,构式向组构成分提出满足的准入条件,如果组构成分的功能、意义及形式跟构式的常规功能、意义及形式不完全吻合,则通过调整其功能、意义及形式结构中的某些侧面以满足该准入条件,若两相契合,则构式压制成功。(施春宏 2014)作为跨层结构的“如果”和话语标记的“的话”通过调整其自身的功能和意义,演变出新的表达假设的功能和意义,从而与假设关系构式的意义相符。可以说,“如果”和“的话”这两个表假设关系的词语首先各自完成了演变,到了清末民初时期,在构式压制的作用下,进入假设关系构式“假设连词+……+假设助词”,成为该构式的新成员。“如果……的话”结构产生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现代汉语该构式中使用最突出的结构。

6. “如果……的话”结构近百年的演变

“如果……的话”产生后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我们发现,近些年这一结构的使用逐渐衰弱。试看下表:

表3 “如果”与“如果……的话”的使用对比

注:此处根据北大语料库中民国时期出现“X……的话”的3部著作《古今情海》《武宗逸史》和《雍正剑侠图》中的语料统计而得。

我们统计了“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历时语料库”的相关语料,发现近50年来,“如果……的话”结构在“如果”中的使用比例逐渐降低,由1950年的6.1%降到1980年的2.4%,再到2010年的1.8%。

我们再来看一看“假设连词+……+的话”结构的整体使用情况。下表统计了该结构中出现频率较高的4个连词“如果”“要是”“假如”和“要说”,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表4 “X……的话”结构的使用情况

注:表中的数字为用例数量,例如:“如果”在“如果……的话”中的使用比例1950年是6.1%,121/1984,指的是1950年语料中,“如果”出现1984例,“如果的话”出现121例。

上表显示,4个连词均显示出“假设连词+……+的话”结构在其所在的假设连词中的使用比例逐渐降低,可见这一结构在汉语中呈现出日趋衰落的趋势。从使用频率最高的“如果”和“要是”两个假设连词来看,假设连词的用例频率变化不大,但“假设连词+……+的话”的使用量明显减少,这是否意味着假设关系构式“假设连词+……+假设助词”的逐渐衰落?

上文已述,现代汉语中同时使用“小句首”和“小句尾”假设标记的情况非常少,尽管如此,这一构式上古时期就已出现,而且在历时演变中一直存在至今。因此,我们推测这一构式并不会因为“的话”的衰落而消失。但是,汉语状语从句的表达是以“小句首”标记为主,“小句首”和“小句尾”标记同时使用是一种边缘的表达方式,具有不稳定性。

此外,从历时演变角度看,在汉语假设关系构式“假设连词+……+假设助词”中,假设连词的继承性较强,如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和“若是”等词语是由上古的“如”和“若”等词发展而来;而假设助词的继承性较弱,其演变从上古、中古的“者”到近代的“时”/“後”和“么/呢”,再到现代汉语中的“的话”,其中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正是由于这种不稳定性,因此我们认为,“的话”很有可能在未来的语言发展过程中被其他小句尾假设标记所取代,但这并不会带来假设关系构式“假设连词+……+假设助词”的消失。

Diessel, H. 2005. Competing motivations for the ordering of main and adverbial clauses [J].Linguistics43 (3): 449-470.

Dryer, M. S. 1992. The Greenbergian word order correlations [J].Language68 (1): 81-138.

Dryer, M. S. 2005. Order of adverbial subordinator and clause [C] // M. Haspelmathetal. (eds.)TheWorldAtlasofLanguageStruc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82-383.

Hopper,P. J. & E. C. Traugott. 2003.Gramaticalizati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Kortmann, B. 1997.AdverbialSubordination:ATypologyandHistoryofAdverbialSubordinatorsBasedonEuropeanLanguages[M].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江蓝生. 2002. 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 [J]. 中国语文 (4): 291-301.

江蓝生. 2004. 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 [J]. 中国语文 (5): 387-400.

林春香, 肖贤彬. 2012. “若果”、“如果”的语法化及其演变机制 [J]. 东疆学刊 (2): 55-58.

柳士镇. 1992. 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 [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马明艳. 2002. 论社会变迁带来的词语变化 [J].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3): 25-29.

沈家煊. 1999. 转指和转喻 [J]. 当代语言学 (1): 3-16.

施春宏. 2014. “招聘”和“求职”: 构式压制中双向互动的合力机制 [J]. 当代修辞学 (2): 1-11.

王春辉. 2014. 复句研究的国内范式与国际范式 [J]. 汉语学习 (3): 72-79.

谢晓明, 陈 琳. 2012. “的话”的话题标记功能及相关问题讨论 [J]. 语文研究 (4): 31-35.

张美兰, 陈思羽. 2006. 清末民初北京口语中的话题标记——以100多年前几部域外对外汉语教材为例 [J]. 世界汉语教学 (6): 63-73.

赵国军. 2009. 表假设的“吧”与“的话” [J]. 汉语学习 (4): 50-55.

(责任编辑 任凤梅)

本文系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汉语状语从句构式的历时研究”(15YJ0500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的研究成果之一。

H043

A

2095-5723(2017)03-0007-07

2017-03-22

通讯地址: 100083 北京市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猜你喜欢

句首助词用例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浅谈倒装句高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