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2017-10-12高宏
高 宏
(安徽工程大学教务处,安徽 芜湖 241000)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高 宏
(安徽工程大学教务处,安徽 芜湖 241000)
应用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及知识建构能力,以及具有与现代应用技术紧密结合的较强的实践创新素质和科技应用、推广、转换能力。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合作教育虚化、创业教育不实等问题。为此,应用型教育应当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多元化,加强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在加强产学合作及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形成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策略
Abstract:Applied education focuses on training students with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bility, and has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strong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conversion abil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application oriented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ency based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Eductaion in Anhu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s formed a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tic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students' engineering ability,"doubl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strengthening the local economic cooperation,and th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劳动组织形态变革等使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人才资源的需求状态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量紧缺和急需的人才。对各类专门人才包括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多样化。既包括在科学领域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的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等研究型人才,也包括在生产、技术等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革新,以及在经营管理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等方面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展开,地方本科院校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主力军,从而也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社会发展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这既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又是为了不同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施应用性本科教育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目的在于培养大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1]。
据考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从欧洲中世纪开始的,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始于清朝洋务运动时期的福州船政学堂。在美国,培养应用型人才滥觞于1862年《莫雷尔法案》颁布后高等教育与实用技术的强力结合。也因此表明,应用型教育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是与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紧密相关的。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障碍是劳动力整体文化层次偏低,知识型劳动力存量过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中高层次人才、一线生产技术人才紧缺。因此,大力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已是刻不容缓。
应用型本科人才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和具备进行应用研究、开发创新的能力。显然,传统的完全以学术导向的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学者指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承担实施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的任务,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进行应用研究,与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形成合理对接;全方位为地方社会服务;成为区域文化传播的辐射中心[2]。然而,国内数量众多的地方本科院校依然遵守传统的教育理念,不甘于发展应用型教育。其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无不在刻意模仿研究型大学的路子,以崇尚科学研究为荣,甚至不屑于投入主要的精力进行人才实用技术技能的培养。
事实上,应用型人才既不能够按照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去做,也不能按照普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模式,而是必须通过地方本科院校进行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劳动组织形态变革等,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呈多样化状态。为此,地方本科院校需要透彻了解地方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科学定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并设计好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结构,促进理论教学与应用技能培养的结合,突破传统的重知识传授、重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能力与思维的跃迁、技术与技能的互动中学会应用和创新,获得可持续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服务于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本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呈现量大面广之势,而本科生因传统的学术型培养模式已满足不了社会的应用型需求。社会的应用型需求体现为能力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教育的能力本位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一、作为一种既不同于学术型人才培养,也有别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教育。一方面,应用型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知识平台,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知识宽广、专业理论厚实,决不能因为突出应用的目的而削弱基础理论教学,也不能缩窄专业知识面,以便增强适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强基础课程及其应用性内容的教学,追踪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应用性环节的渗透,强化技能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其二、要普遍开设创业课程。没有相应的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不可能完成这一培养任务的。正如有学者指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体实践就是开展创业教育[3]。其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依托行业企业,密切产学合作的运行机制,改变纯学术性教师习惯于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的思维。其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主要以综合性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设计和构架都要以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为重要的参考,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走上大学讲坛。其五,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的主体性,鼓励学生通过在工程现场或实训基地的实践操作中主动消化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实际工作能力和养成职业素养,提高涵括专业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是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学校内外、理论与实际而开展综合创新,进而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协会针对“合作教育”下了一个界定:将真实的工作与课堂上的学习贯通在一起,学生效力于真实的雇主,通常还能获取一定的报酬,然后,将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增长的经验和见识带回课堂上的学习,这有益于他们分析和思考所要学习的知识。合作教育在发达国家多采取市场方式运作。不少学校设立类似“合作教育与职业咨询部”的机构。大部分工作人员的来源是企业工程师。他们大多充当联系学校与企业的联络员的角色[4]。这种学习与工作高度衔接的模式加强了学校与行业的联系,能够有效克服以往由知识与学科本位教育带来的许多弊端,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推动学校课程设置的调整,如灵活地增删或修订课程,以及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如推行弹性学制等。
当下,在“双创”背景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的需求,各利益主体价值追求也日益多元化,应用型教育需要坚持开放性的办学理念,实行跨学校、跨学科、跨单位、甚至跨国界的联合培养。实践证明,在诸多的合作教育中,与企业的合作最为人们所关注。教学及改革等都应充分征询企业人士的意见,教学创新的源泉应是企业的不断需求,办学模式应实现开放化,为此,培养师生的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5]。然而,反观当下的情况是,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无论在方案的完善,还是在制度的实施上都付出了很多心血,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培育视野大多主要体现在传统模式的培养上,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设计(论文),除此之外,更广的培育视野并没有得到扩展,同时也存在校企合作虚化和走过场的现象,例如,实习实训变成了单纯的学生参观,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到了企业也不能真刀真枪地干,学生感到无所事事,这样的做法显然距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意义较远。
3.2 创业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本应发挥应用型教育的优势,注重应用导向和多学科优势互补,开设高科技创业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理论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性思维、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冒险意识、商机意识、市场把握的能力。实践知识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授如何与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协作关系,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如何创立高科技公司,如何进行技术转化,如何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等的技能的基础上,学校提供创业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中拿出有创意的创业计划,发展有创意的创业团队,掌握创业的本领。然而,反观当下的情况是,地方本科院校不够注重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进行创业政策、创业技艺、创业伦理的指导,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主动性和创业能力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3.3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始终是目标定位的基本要求,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应是如此。只有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在实践中付诸于运用,才能更好地掌握、完善和修正理论。工业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应用型教育,例如,工程教育的实践表明,必须面向工程实际进行人才培养。然而,反观当下的情况是,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项目,存在重量轻质的现象,结构体系和可行性都存在无法实施有效的应用型能力培养。例如,受传统学术型培养方式方法的影响,在实践环节中过于关注认识性、验证性的教学内容,而忽略设计性和综合性的教学思维。
3.4 师资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教师队伍的质量提高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才有可靠的基础保障。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教师仍然停留在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老旧模式,理论型教师过多,许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根本缺乏应用型教育背景,教师本身的应用型能力欠缺,迫切需要提高自身吸收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掌握新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因而严重滞后于企业需求。
4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
基于以上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应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致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走特色办学之路,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4.1 融合地方经济发展
对于加强产学合作,主要着眼于“两个系统”:一是系统考虑校内、校外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校内外基地互补;二是系统考虑校内外基地与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等协调发展,以基地建设为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姻作基础,以招生作为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为起点,以教学作为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核心,以科研作为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手段,以就业作为与行业企业双赢的成果,推动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一体化发展。由此,一方面,将行业企业的需求、标准、设备和师资引进校内基地;另一方面,在行业企业建立起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依托这两类基地开展多元化的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解决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从而全面体现面向社会、面向行业企业的开放办学理念。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把市场机制真正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使院系和学生直接感受到市场的压力,刺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在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能够缓解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同时,学校要重视运用与行业企业合作的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使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形成和谐互动。通过与产业互动,学校更深层次地了解了专业与学科的需求,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完善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及时学习和掌握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了解行业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创新的途径, 一方面,需要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中来,对学科专业的人才规格、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献计献策;另一方面企业提供课题、资金、设备,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发展的造血能力。这样,校企合作能够使教育与科研相互贯通、教学与生产有机融合起来。
4.2 加强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和改革
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转变以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为重点的培养偏向,从学生核心素养和基本能力出发,打破按照学科范畴设计课程的传统框架,对于主干理论课程进行有目标的整合,增加反映专业研究前沿动态的过程。各专业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后,对各类课程大胆的给予裁并、增删、整合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建立较为完整、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留足实践教学的学时,一些课程以职业情景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和重构课程内容。各专业形成以主干课程为核心的若干个课程群,明确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群所处的地位、作用及与它类课程群之间的关系。通过精选、重组和充实群内课程内容,整个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得以实现整体优化,目的是促进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与专业特色的形成。同时,考虑到不同的专业课对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开设一系列的专业任选课、通识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拓宽更大的发展个性的空间,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
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针对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注重实践教学改革,将训练模式转变为集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于一体,大胆地整合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确定相应的基础课程的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等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的比重,大力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所占实践教学体系的比重,但对验证性实验内容也予以足够重视。保持验证性实验内容与相关理论性课程的密切联系,突出各阶段课程教学的能力培养重点,通过验证性实验内容培养基本操作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培养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3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强化现代工程科学与技术以及综合素质的教育,加强工程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学生毕业后不仅要具有技术性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制作能力),而且也应具有非技术性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经营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加强基础课程、交叉课程和实践环节调整,以及实习实训环节质量,培养工程应用能力,重点加强工程知识结构调整、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不断重组、流动的特点。
(1)工程教育的开阔视野。工程教育仅仅限于培养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开放性的视野、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伦理等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都应当成为工程教育的培养内容。为提高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开展“大工程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课功底,对于基础类课程实行高标准、严要求,注重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同时在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融入开放的视野、创新设计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工程实践及工程伦理等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
(2)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工科专业推行以学生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的研究性教学,培养学会学习,培养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采取“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安排学生通过完成综合性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对项目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规划、组织、实施项目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或独立完成研究课题,针对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信息资料收集、分析和问题处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针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调研项目和技术研究,加大毕业设计(论文)中工程设计课题的比例,列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通过着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安排不少于十周的全流程综合性的产品设计实训,学生完成从工程设计、产品工艺编制、工艺装备设计,到生产准备完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工程应用中获得了产品设计、零部件工艺设计、产品制造、产品质量检测,以及企业标准化等较全面的实践能力。
4.4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当下,地方本科院校理论型教师过多,许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难以胜任应用型教育的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应结合学术标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大力开展“双师型”师资建设。注重以产学研结合为契机,着力培养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丰富教师队伍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和充实教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一是激励教师在科研上特别是横向科研项目上与企业行业合作,鼓励教师参与解决企业行业生产实践的技术难题,关注企业发展现状、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动态、跟踪企业科技前沿,努力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通过科研直面并创造性地对教育教学实践情境的观察与反思,寻求解决复杂难解的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策略[6]。二是加强对现有师资在工程实践方面的培训力度和考核力度,有计划地分批次安排中青年教师进入相关行业进行实训锻炼,以丰富实践经验。同时,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行动,围绕产业主动发现问题,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现代企业发展。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团深入大型工矿企业、重大工程现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行业业务、技术及人才需求。定期分批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出国考察和访学,开阔视野,了解国际工程技术的前沿。三是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行业基层开展实习实训,和学生一起学习提高。四是从行业聘用行业企业专家来学校兼职讲学、授课,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最新技术动态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使教师更了解产业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充实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理论型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4.5 狠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如果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很优秀,而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动性却比较缺乏,那么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的挫折是无法承受的,从而导致创业的失败。为此,要注重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进行创业政策、创业技艺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主动性和创业能力。其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育之间的联系[7]。打破传统单方面只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的教学,而是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特别是结合学校实际,按照学年层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有系统性安排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学科教育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的专业选修课,在课程安排上扩散与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其二、建立完善师生协同的创新创业团队,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并每年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予以支持,学校还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基地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其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这一隐性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制精神、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职场精英和模范公民。
[1] 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2] 和飞.尊学或崇术:高校办学理念的分野 [J].高等教育研究,2005,(6):17-21.
[3] 徐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J].江苏高教,2009,(6):107-108.
[4] 毕雪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J].中国大学教学,2008,(8):89-92.
[5] 李培根.论开放式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9):1-6.
[6] 高宏.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论[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7,(1):71-76.
[7] 王巍,谢海军,王宪.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7(6):4-5.
On local colleges of applied talents
Gao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China)
2017-07-20.
高宏,男,安徽工程大学教务处 副教授,E-mail:993849478@qq.com.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6jyxm0087);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6jyxm0088);安徽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016gjzd008).
2095-7386(2017)03-0111-05
10.3969/j.issn.2095-7386.2017.03.023
G 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