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17-10-12杜立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17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效果功能

杜立峰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河南 郑州 450052

·论著 护理园地·

认知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杜立峰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河南 郑州 450052

目的 探讨认知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4-02—2015-03收治的89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认知干预,观察对比2组患者干预后的抑郁、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结果 观察组抑郁、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认知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认知干预通过影响大脑神经的整合及重组,促进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发展,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障碍及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效果确切。

认知干预;老年;脑卒中;抑郁;日常生活能力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脑卒中后患者多伴抑郁、失语、偏瘫等功能障碍,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对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升其生活能力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采用认知干预改善老年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确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4-02—2015-03收治的89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经脑部CT、MR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检查确诊,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2]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3]中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和中途转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59~83(70.08±6.81)岁;病程2~8(4.83±1.16)月;文化程度:中学17例,大专及以上27例。观察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58~85(71.11±6.86)岁;病程2~9(5.10±1.27)月;文化程度:中学19例,大专及以上26例。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盐酸多奈哌齐(重庆植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0723)口服,5 mg/次,1次/d,以及常规护理,包括:(1)运动康复训练:首先进行双腿交替前后迈步,采用平行杆行上肢训练,主要伸展运动,以改善自主运动控制及失调,强化正常肢体及残肢功能。让患者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工艺活动,如堆积木、投圈、画画、写字等,并给予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穿衣、吃饭、洗漱等,偏瘫患者进行左右手交换训练,以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2)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通过口头、书面等途径宣教脑卒中的医学知识、康复锻炼的重要性、生理、心理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通过图片及案例讲解、示范康复训练的方法及效果,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订康复计划。(3)心理支持:通过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以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每天行30 min一对一的有效沟通,对患者进行鼓励、情绪转移等方式给予心理支持,调节情绪。(4)社会支持:通过让患者家属、朋友、亲人、同事分别于不同的时间段探视,与患者交谈,给予其鼓励及情感支持,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树立信心;护理人员自身穿着得体,仪表端庄,面带微笑,使患者感受到关怀及心理上的慰籍,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通过肢体接触向患者传达护理人员的关心及重视,通过眼神的接触给予心理支持,制定手势进行沟通,如张口代表吃饭,及时解决患者生理及身体的不适,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解决需求。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增加认知干预,依据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定结果,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包括:(1)注意力训练:通过图片让患者找不同点,通过刺激、反应的方式训练,为患者讲读物及故事,然后进行提问,让患者连续数数,并不断增加难度。(2)记忆力训练:模拟购物让患者算总数,吃饭让患者算账等。(3)定向训练:针对时间、空间、人物进行训练,为患者制定作息时间表,通过照片辨认加深对人物的认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加深对空间的认知,并反复练习。(4)执行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为患者布置任务,观察完成的情况及过程,如通过购物,让家属陪同患者进行模拟买商品并结算,通过寻找物品、计算物品的价格以训练患者的执行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5)信息提取训练:通过报纸让患者对信息进行分类,通过图片让患者对种类进行梳理,并排列出来。2组患者均于6个月后对比疗效。

1.3 观察指标 (1)抑郁、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4]:采用HAMD量表评价抑郁情况,<8分为正常,8~20分为可能有抑郁症,20~35分为肯定有抑郁症,>35分为严重抑郁症;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共计100分,>60分为良,轻度功能障碍,41~60分为中,中度功能障碍,≤40分为差,重度功能障碍,分数越低,症状越严重。(2)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5]: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进行评价,包括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视空间共7项,总分30分,其中文盲>17分,小学>20分,初中及以上>24分,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共计45分,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

2 结果

2.1 2组抑郁、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2组干预后抑郁情况及生活能力均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MMSE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抑郁、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老年人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患者多伴部分功能障碍,其中较常见的有抑郁、认知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临床上多表现为不能识人识物、偏瘫、情绪低落等症状,对患者的康复治疗产生重大影响[6],因此,如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已成为临床重要课题之一。

临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多是在口服药物、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护理干预及药物对症治疗,康复训练提升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并配合护理干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属对该病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锻炼四肢,改善运动控制,强化四肢功能;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提升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心理护理,恢复自信,提升积极性,改善负面情绪,调动亲属、朋友进行慰问、交流,使患者感受到关怀及心理慰藉,调节情绪,通过护理人员自身的改变为患者提升舒适性及依赖性,使患者从抵触治疗到配合治疗,以提高康复效果[7]。本研究显示,通过常规的治疗及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生活活动能力及认知功能,但由于该措施对于认知功能的针对性较差,因此其针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亦欠佳。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正确的认知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意义[8]。本研究观察组增加针对性较强的认知训练,通过训练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定向、执行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信息提取的能力,影响大脑内部的整合及重组,促进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发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认知干预,通过科学的认知功能训练提升患者的认知能力和康复训练时的注意力,再配合心理干预,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效果更佳[9]。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认知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抑郁、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与吴拥军[10]、孙成梅等[11]研究结果接近。

[1] 任剑羽,牛秀茹,孙佳,等.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 13(2):207-210.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5.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188.

[4] 卢仁凯,王丹丹,张赟,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5):105-106.

[5] 王崇,王建明,董瑞国,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34(15):4 165-4 168.

[6] 何静,王霞,宋桂香,等.临床护理路径对首次脑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2, 52(21):96-97.

[7] 张晖,林国芳.认知干预行为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 806-1 808.

[8] 王亚辉,常丽静,张德亮,等.康复行为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情绪障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21(10):1 060-1 061.

[9] 丁品荣,许红.认知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20):36-38.

[10] 吴拥军,王娜,许青.脑梗死患者的互动式认知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5,30(7):93-94;102.

[11] 孙成梅,刘晶晶,范爱娥.认知干预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25):153-155;173.

(收稿2017-04-10)

责任编辑:王喜梅

R743.3

A

1673-5110(2017)17-0099-03

10.3969/j.issn.1673-5110.2017.17.033

杜立峰(1986-),本科,护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疾病。Email:dulifeng44@126.com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效果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