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称霸南亚中的外交手段
2017-10-12程宇航
□ 程宇航
印度称霸南亚中的外交手段
□ 程宇航
自今年6月16日印度军方越过中印已定边界侵入中国领土、形成两军近距离对峙以来,中印对峙已经一个多月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印对峙发生在原中国与锡金的边界上。锡金原是一个独立国家,但印度却在1974年6月吞并锡金,把它变为自己的一个邦。
那么,印度在南亚次大陆是怎样推行它的霸权外交的呢?
一、印度推行霸权外交的基础
1.殖民主义传统是印度霸权外交的政策基础
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传统。英国殖民主义是印度霸权外交的政策基础。印度独立以后,不仅国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政府体系,在外交方面也延承了英国的遗产和逻辑。独立之宣称在治国理念上要继承英国在南亚的遗产与思维,开国总理尼赫鲁就曾称自己是"统治印度的最后一个英国人"。所以,印度坚定的认为自己要继承英印在南亚所有前殖民地,甚至包括英印曾在中国西藏拥有的一些所谓特权。印度政要们以英属印度的继承人自居,对主权国家印度与英属印度的国际角色不加区分,主张大印度思维。于是,唯我独尊,居高临下,以大欺小,持强凌弱,成为印度在南亚奉行外交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对小国锡金、不丹、尼泊尔,还是对仅次于印度的“大国”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印度与之打交道,都是以一种傲慢和不讲理的态度对之。
2.曼荼罗主义是印度霸权外交的理论基础
所谓曼荼罗(Mandala),是源于佛教对宇宙的一种理解与解释。印度古代思想家考底利耶( Kautilya) 在《政事论》(Arthashastra)中认为,国际关系就是一种以征服者为核心的动态等级体系,邻国是天然的敌人,而敌人的敌人又是天然的盟友。这相当于中国古代的“远交近攻”。这一古老思想对印度现实周边政策有着深刻影响,除了甘地以外,印度的领导人都信奉此说。
3.超强的国家实力是印度霸权外交的物质基础
在南亚次大陆,印度可谓是个“超级大国”。第一,它的面积最大(298万平方公里),占到了次大陆总面积(430万平方公里)的69%。第二,它的人口(12.74亿)最多,占到了次大陆总人口(大约16亿)的80%。第三,其经济实力最强(2016年GDP达2.2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7名,更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望其项背的。第四,它的军事实力最为强大,而且拥有核武器(尽管巴基斯坦也拥有核武器,但与印度没法相比)。所有这些,都为印度推行霸权外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印度推行霸权外交的手段
印度推行的霸权外交,从一开始就是我行我素,根本不接受联合国框架下的主权平等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秩序”。为控制南亚,印度在南亚地区实施了“排斥、吞并、控制和操纵”等手段。
1.排斥
印度排斥的主要对象是巴基斯坦。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南亚次大陆从英国殖民主义统治下获得独立时,便分裂为两个主要国家——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从独立开始,排斥巴基斯坦便成了印度的一项长期国策。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冲突,从独立前的国大党内部斗争就已开始,其后延续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与斗争。70年来,印巴两国发生多起重大战争,小规模冲突和交火更是频繁。1971年,印度发动印巴战争,硬是把巴基斯坦分裂成两个国家——巴基斯坦(原来的西巴)和孟加拉国(原来的东巴),从而大大削弱了巴基斯坦的国力。为排斥巴基斯坦,印度还不惜将南亚国家联盟边缘化,重组一个没有巴基斯坦参加的国际合作机制。在南亚次大陆,印度始终将巴基斯坦视为主要敌对国,在各方面排斥巴基斯坦。
2.吞并
独立以来,印度先后吞并了博帕尔、特拉凡哥尔、海德拉巴、印多尔、克什米尔等土邦。其中对朱纳加德和海德拉巴两个土邦的吞并,更是直接动用了武力。对克什米尔的吞并,到现在还是印度一个重要的国内、国际冲突来源。直到1949年,最后三个土邦特里普拉、曼尼普尔和巴纳拉斯,才加入印度联邦。印度对中国藏南地区的侵略,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大致完成。在上世纪70年代、南亚现代主权国家体系已经确立后,印度还通过政治和军事控制、移民和民主选举三部曲,于1974年吞并了锡金,把锡金变成印度的一个邦。
3.控制
印度通过军事、政治、经济和人文等多种手段,对南亚邻国进行不同层次的控制。印度对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马尔代夫和不丹等国,都曾施加过直接军事影响,有时还直接出兵干涉这些国家。印度驻不丹军事机构负责训练、指导不丹军事,有时还直接出兵在中国与不丹的边境地区巡逻。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印度不仅武装了几万名东巴基斯坦反政府武装分子,还直接出兵东巴基斯坦,帮助东巴独立、建立了孟加拉国。
印度还通过经济和政治手段,对一些邻国进行控制。客观地说,印度确实向邻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仅对不丹一国的援助,就常常占到印度对外援助额的一半左右。但印度提供这些援助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这些国家。不丹政府预算的60%由印度融资提供。这使得不丹没有能力拒绝印度的任何要求。
4.操纵
在南亚,印度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操纵南亚邻国。印度继承了英国留下来的教育体系,成为南亚的教育中心,使得印度掌握了邻国的大量人脉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要及其子女都在印度学习或工作过,不丹现任王后就曾在印度留学。通过上层精英人士的绥靖政策,是印度操纵战略的重要部分。
印度还通过人口“自由流动”等手段来控制、影响南亚邻国。例如,印度和尼泊尔两国的边界是开放的,这使得印度与尼泊尔之间有大量的人口流动,使印度的人口优势变成对尼泊尔政治的直接操纵力量。在尼泊尔的特莱地区(Terai),外来移民人口的比例快速上升,使这里变成了“印度人的生活空间”。以至于很多尼泊尔人认为,“印度正在用印度人淹没尼泊尔”。
三、印度的霸权外交遭遇到强力反抗
通过上述手段,印度成为南亚霸主,建立起了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等级制体系。但是,印度的霸权行为受到主权国家观念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也受到印度自身发展水平不高、控制能力与意愿之间存在严重差距的困扰。同时,也遭遇到了南亚各国的强力反抗。
1.印度教文化难以支撑印度的地区霸权追求
印度认为南亚国家有共同的宗教文化传统,应该成为一个政治整体。尼泊尔等国则认为,文明与主权国家是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活动空间和运行逻辑。自己在文明形态和生活方式虽然是“印度的”,但这并不代表自己在政治上也归印度这一主权国家所有。并且,印度文明本身就以多元、分裂属性为主要特征,在本土就难以建立大一统格局,对边缘地带的所谓“统治”,也就更谈不上了。
2.历史和地理鸿沟阻碍着印度霸权梦的实现
南亚中心是两大平原,四周是山地,两者间长期存在矛盾与冲突。西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方向南下,在印度平原上建立起一个个王朝。尼泊尔虽多为贫瘠山地,但与恒河平原紧密相连,长期进出恒河平原,并因此养成了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廓尔喀兵,就是由尼泊尔山地人组成的,现在还是印度和英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和地理上看,南亚中心和边缘分属不同的经济形态。这种状况,使得印度的一些地区目标,面临难以克服的历史和地理鸿沟。历史和地理鸿沟阻碍着印度霸权梦的实现。
3.经济上的力不从心制约着印度霸权的推行
在独立之初,印度从英国继承了一流的基础设施,包括亚洲最大、最完善、在世界上也堪称一流的铁路系统。这使得印度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来推进自己的外交目标。近些年来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印度的综合实力,但是,尽管如此,要满足南亚邻国的持续发展需求,对于自身也急需发展的印度来说,是一个难于实现的目标。冷战结束以后,南亚北边的中国快速发展,对南亚各国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南亚各国家希望更多地从中国而不是印度寻求经济合作。印度的很多南亚邻国,纷纷向中国靠拢,对印度造成极度的外交压力。
4.印度的霸权外交遭遇到强力反抗
印度推行的霸权外引起南亚各国的强烈反感。1975年印度吞并小国锡金虽是一次外交成功,但却引起尼泊尔和不丹等国的忧虑,担心自己会被“锡金化”。从那时起,这两个喜马拉雅山国家就尽可能地参与国际事务,保持国际能见度,积极发展与中国等世界大国的关系,以平衡来自印度的压力。孟加拉国是在印度的枪口下建立起来的,本来应该与印度保持良好的关系。但孟加拉国建立后仅仅4年,由于宗教矛盾、领土争端和水资源争端等问题,反印度已成为孟加拉国国内政治的主旋律。总之,印度在南亚推行霸权外交,越来越遭遇到这些国家的强力反抗。
■责任编辑:于龙广
程宇航,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