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困”

2017-10-11葛晶晶

现代语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搭配本义

摘 要:“困”的本义是“门槛”,在使用中,“门槛”义逐渐消失,引申出“病困、穷困、阻碍、围困、困难、穷尽、窘迫、物资贫乏、疲惫、疲惫想睡、睡”等义。其中“睡”义多在方言区使用,由“疲惫”义引申而来,其产生不晚于唐代。

关键词:困 历时演变 本义 引申 搭配

汪维辉《释“困”》[1],对“困”的“病重、病危”义作了详细探讨。他说,关于此义项的书证极多,但大型辞书如《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录,“困剧”“危困”等同义副词也常因不明“困”此义而发生误释误注,因此对此进行研究。我们认为,“困”的方言义“睡”也是其重要义项之一,具有较大研究价值,但目前对此进行的具体研究的还很少,因此,我们以北京大学语料库语料、各大辞书、各地区方言语料为参考,选择“困”为研究对象,以期丰富“困”的研究。

一、“困”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困”的本义

历史上,“困”构词能力强,词义丰富,《中文大辞典》[2]列举了它的20个义项。经语料库统计,“困”在古代文本材料中共出现了14331次。在语言发展中,“困”的本义“门槛”义逐渐消失,并引申出新义“睡”。

“困”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为“木”在“口”中(),为门框()和横木()的组合,本义为“横在门框底部、阻碍家禽进出、防止害虫进入的门槛。”籀文字形为“止”上“木”下(),是止(趾)和木的组合,表示防止幼儿爬出门的横木。

《说文解字·口部》[3]:“困,故庐也。从木在囗中。,古文困。苦闷切。”《汉语大字典》[4]中引徐灏和俞樾的说法对此进行说明。徐灏注笺:“故庐之训,未详其恉。困,疑即古“梱”字,口,束木也。”俞樾《儿笘录》:“困者,梱之古文也。困既从木,梱又从木,重复无理,此何后出字,古字止作困。从口者,象门之四旁,上为楣,下为阃,左右为枨也,其中之木即所谓橜也。”

孙诒让《墨子闲诂》[5]:“困,梱之借字。《说文·木部》:‘梱,门橜也。”

综上可知,“困”在产生初期是一个具体名词,本义为“门槛”。《墨子·备城门》:试藉车之力而为之困。

(二)“困”的引申义

由于语言经济性原则,一个词常通过引申出相关义项来表达相关意义,进而减轻语言负担。“困”在使用中,也有词义的变化和引申。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6]中指出:词义的转移、多义词中新义项的产生是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等方式引申出来的。

我们通过对各时期语料进行考察,结合词义演变的相关理论,并以《汉语大词典》[7]中“困”的义项为参考,对“困”的引申义分析如下:

1.直接引申义

《六书本义》:困,木在口中不得申也,借为穷困病困之义。汪维辉[1]:“困”的“病重;病危”义当由“疲惫,委顿”义引申而来,病情危重必然疲委乏力,故得引申。我们选取《六书本义》中的说法:“困”的“穷困、病困”由其造字本义而来。①病困;病危:及临病困,敕使留葬,侍卫先公。(汉应劭《风俗通义》);②穷困:人之困穷,甚如饥寒,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吕不韦《吕氏春秋》)

根据隐喻中性质的相似,由“门槛”本义,可知门槛具有“阻碍”的作用;门槛又起到“包围”的作用;门槛起到“阻碍家禽进出、防止害虫进入”的作用,因此对家禽和害虫来说,门槛使其出入“困难”。因此“门槛”具有以下引申义:③阻碍:困于石,往不济也。(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④围困:对曰:“狄困於卫,复兵不救,须灭乃往存之。(汉应劭《风俗通义》);⑤困难:难决以物,难说以守,一而不可变,困而不知止,曰愚依人也。(《逸周书》)

2.间接引申义

根据转喻理论,由“阻碍”义可知:由于受到阻碍,所以“穷尽”;由“围困”义可知:人被“围困”所以“窘迫”。⑥穷尽:日困而远,月盈而匡。(左丘明《国语·越语》);⑦窘迫:事前定,则不困。(西汉戴胜《礼记·中庸》)

3.再引申义

由“穷尽”可知东西穷尽则“物资耗尽,物资贫乏”、力量穷尽则“力量耗尽,疲惫”。由“疲惫”再引申为“疲惫想睡”“睡”。⑧物资贫乏:广德上书曰:“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东汉班固《汉书》);⑨力量耗尽,疲惫:悲救不得,徒自困疲。(《宝藏论》);⑩疲惫想睡:李瓶儿道:“小大哥原来困了,妈妈送你到前边睡去罢。”(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k睡:妇人道:“不曾来,我不见了鸡,寻倦子,暂困片时。”(清坐花散人《风流悟》)

二、“困”的“睡”義

“困”的“疲惫”义引申出“疲惫想睡”和“睡”义。通过分析语料,我们认为“困”的“睡”义的产生不晚于唐代。

春秋战国时期,“睡”义还未产生。《韩非子》:“诸候兵困力极,无祭奈何,诸候兵罢。”“兵困力极”指的是兵士疲惫乏力,力量耗尽。

东晋时期,“困”的“疲惫想睡”义便已产生。《搜神记》:“周揽啧者,贫而好道,夫妇夜耕,困,息卧。”整句意思为:伕啧夫妇晚上耕地,疲惫想睡了就在地里休息。这时,已经出现了“睡”的相关义:疲惫想睡。

到了唐朝,此义延续,《临济录》:“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困来即卧”,即疲惫想睡了就躺下。唐代文学作品中约有11处使用“困”的“疲惫想睡”义。如:

(1)朝忙少游宴,夕困多眠睡。(白居易《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

(2)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姚合《扬州春词三首·其一》)

此时,“困”的方言义“睡”差不多产生了。唐朝《金刚经鸠异》:“先君念经夜久,不觉困寐,门户悉闭。忽觉……”“困寐”应解释为:睡着。据统计,唐代文学作品中约有16处使用“睡”义。如:

(3)困眠红树似依屏。(皮日休《风云又起萧墙》)endprint

(4)困才成蝶梦,行不待鸡鸣。(李咸用《早行》)

普遍使用“疲惫想睡”和“睡”义是在宋代及宋以后。《汉语大词典》[7]“困”的“方言。睡,睡觉”义项下举宋王定国《甲申杂录》:“忽昏困如梦。”清末刘鹗《老残游记》:“我困在大门旁边南屋里。”和章炳麟《新方言·释言》等三个例子。《汉语方言大词典》[8]、《汉语大字典》[4]、《汉语大词典》[7]等辞书所举例证最早出自宋代。而我们认为宋代是“困”的“疲惫想睡”“睡”义的普遍使用时期,并非产生初期。

宋及宋以后“疲惫想睡”义的使用约有590处,约占“困”古汉语语料的4.1%,多出现于《全宋词》《东坡文集》《太平广记》《五灯会元》《朱子语类》《金瓶梅》《醒世姻缘》《七侠五义》《侠女奇缘》《红楼梦》等作品中。

(5)師曰:“困则睡,健则起。”(宋·普济《五灯会元》)

(6)山是山水是水。饥来吃饭困来打睡。(南宋《古尊宿语录》)

宋及宋以后“睡”义的使用约有200处,约占1.4%,多出现于《太平广记》《朱子语类》《九尾龟》《官场现形记》《小五义》《红楼梦》《西太后艳史演义》等作品中。

(7)剑失手抛落,又不敢觅剑,恐此物入来,床下跧伏,更不敢动。忽然困睡,不觉天明。(宋·李昉等《太平广记》)

(8)先生困熟。万卷书中聊托宿。(宋·陈三聘《减字木兰花·其四》)

三、困1和困2的对比分析

我们把“困”的“疲惫想睡”义称为“困1”,“困”的“睡”义称为“困2”,并参考“困”的古汉语语料,从句法功能和语体特征等角度对这两个义项进行分析。

(一)语体相同

两者多出现在在口语色彩浓厚的通俗文学作品中,如《九尾龟》《金瓶梅》《风流悟》《小五义》《西厢记》等作品。

困1:(9)起得早了些儿,困思上来,我再睡些儿咱。(元·王实甫《西厢记》)(10)我困的慌,这里略躺躺儿。(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困2:(11)兰芬含笑道:“倪困勿着哉呀,难末起来去梳个头……”(清《九尾龟》);(12)妇人道:“不曾来,我不见了鸡,寻倦子,暂困片时。”(清《风流悟》)

(二)词性不同

“困1”为形容词,如“困得我前仰后合、困的慌、困极、困则盹睡、困来打睡”等;“困2”为动词,如“困了两日两夜、困勿着、困歇、困在大门旁边、困醒”等。

(三)与其他词的共现不同

“困1”多为单独使用。其单独使用占58%,搭配使用占42%,且均与“倦”搭配。“困”与“倦”搭配较为特殊,约出现于北宋,在古代汉语中约出现259处,其中“睡”义约有5处,“疲惫”义约有16处,其余为“疲惫想睡”义。

“疲惫想睡”义占“困倦”总语料的91.9%。如:

(13)夫人道:“孩儿,你这般困倦,不如在师父房内睡睡。”(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上)》)

“疲惫”义占6.2%。如:

(14)李靖走得困倦,下马向一老农告乞茶汤解渴。那老农见是个过往客官,不敢怠慢。(清·褚人获《隋唐演义(上)》)

“睡”义占1.9%。如:

(15)未知你弱我强,从容试看;且自抽离添坎,热闹为先。行事已毕,俱各困倦。(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上)》)

“困2”多为搭配使用。其搭配使用约占69%,单独使用约占31%,且单独使用时多加地点或时间,表示睡觉的地点和时间,地点如“床上、地上、铺上、南屋”等,时间如“两三点钟、两日两夜”等。

单独使用:

(16)每天总要困到两三点钟方起。(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搭配使用:

(17)“天不早了,该困觉了。”(清·石玉昆《续小五义》)

并且在使用“困2”的例子中,已经出现了我们熟悉的搭配:困眠、眠困、睡困、困睡、困卧、困醒、困梦、困歇、困熟、困觉、困勿着、困觉、午困等。《元语言词典》[9]就指出“困卧”为“睡”义,“困歇”为“睡,躺倒休息”义。如:

(18)这日夜间,上自元帅,下至小军,大半皆去困卧,不表。(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

(19)我这里奔驰,他何处困歇?(元·王实甫《西厢记》)

四、“困”为“睡”义的搭配

(一)从历时层面看(以《汉语方言大词典》[8]为参考)

1.多取该字方言义

历时上,“困”为“睡”义的搭配为101组,多与方言词汇搭配,即使是非方言词汇,也多选取该字的方言意义,如“困一寣”中“寣”为方言词,义为“睡觉”,“困困”中两个字都选取的是“困”的方言义“睡觉”。如:①困一寣:睡一觉,稍微睡一下;②困困:睡。

2.历时变化

清代以前,“困”多与名词和动词搭配。与名词搭配如“困相”“困话”“困懒虫”等。与动词搭配如“困倒”“困昏”“困醒”等。③困相:睡觉时的姿势。

(20)人家会说因为夜里困相勿好,一直要翻身。(清代《玉蜻蜓》)

④困话:梦话。

(21)那里推得醒,也有木头般不答应的,也有胡胡卢卢说困话的。(明末《醒世恒言》)

⑤困倒:原意为躺下,借指病得不能起床。

(22)价末皮肤里原有点发热,就不过勿曾困倒。(清《海上花列传》)

⑥困昏:睡迷糊。

(23)倒拨俚哚好笑,说我困昏哉。(清《海上花列传》)

在近代,“困”加方位词开始出现,如“困东”“困该”。⑦困该:睡在那里。

(24)如卧于彼曰困该。(近代应钟《甬言稽诂·释词》)

⑧困东:睡在这里。

(25)如卧于此曰困东。(近代应钟《甬言稽诂·释词》)endprint

到了现当代,“困”的搭配越来越方言化,有些字词只出现在方言中,如“”“一寣”“困几添”“困勿起”“困扁头”“困晏早”等字词。⑨困失寣,也作“困失”:睡过头。

(26)相公,明日完婚结烛,你要早些起来,勿要困失。(现代评弹《西厢记·请宴》)

⑩困晏早:早上起床迟。也作“困晏朝”。

(27)昨日我劝仔俚笃几声,今朝俚笃索性困晏朝哉。(现代评弹《岳飞·草堂训子》)

(二)从共时层面看(以《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10]为参考)

1.“睏”的义项

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10]中,“困”为“睡”义时用“睏”表示。“睏”在不同地区意义有所差别,但都有共同义项:“睡”。不同地区“睏”的义项从1~3个不等。有些与“睡”相关,如“睡觉”“疲乏想睡”“躺”:【睏死哩】娄底[k‘un35 s?42-5·li](瞌睡得很,极想睡觉);【睏去】金华[k‘u??55·k‘?](进入睡眠状态,睡着);【睏落】宁波[k‘u??44-44 lo?12-44](躺下,睡下)。有些不相关,如“把物件横着放置”、“倒下,使倒下”。【睏睏禾】娄底[k‘un35·k‘un u13-33](稻田里插得东倒西歪的秧苗);【睏勒鼓里】杭州[k‘un55 l??2 ku53·li](比喻什么都不知道)

2.主要集中地区

从地区上看,“困”的“睡”义的使用主要集中于吴方言区,湘语区、闽语区、赣语区、江淮官话区、西南官话区、徽语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使用。

①吴语区:【睏司朦东】苏州[k‘u?n513-55 s?55-33 mo?13-33 to?55-21](睡得糊里糊涂);【睏去了】金华[k‘u??55·k‘?·l?](睡着了);【睏思糊涂】崇明[k‘u?n33-424 s?55 u24-55 du34-0](形容没睡醒时不清醒,糊涂的样子);【睏失觉】宁波[k‘u??44-33 s???5-44 k?44-44](睡过头);【睏不着】杭州[k‘un55 p??5 dz?2]温州[k‘y42 fu35-0 ?ia212-0](睡不着)

②湘语区:包括长沙、娄底等地区。【睏不着】长沙[k‘u?n55· pu t?‘o34](睡不着);【睏不得】娄底[k‘un35 p‘u35-5·te13-33](睡不着,睡眠很少)

③闽语区:包括厦门、福州等地区。【睏天露】厦门[k‘un21-53 t‘?55-11 l?21](露宿);【睏长冥眠】福州[k‘?u?212 tou?53-33 ma?53-33 mi?53](死了)

④赣语区:包括南昌、萍乡等地区。【睏一头】南昌[k‘un213 it55 t‘?u24](在同一张床上,头都朝一边睡);【睏帽】萍乡[k‘u??11 mau11-1](睡帽)

⑤江淮官话区:包括丹阳等地区。【睏一堆】丹阳[k‘u??24-33 i?3-5 t?33](睡在一起,多指男女同房);【睏中觉】丹阳[k‘u??24-33 ???33-55 k?24-55](同打中觉,中午睡觉)

⑥西南官话区包括武汉等地区。【睏槽子】武汉[k‘u??35 ?‘au213-21·??](本指猪躺在槽子里,比喻睡懒觉或蹲在家里不出去)

⑦徽语区包括绩溪等地区。如【睏神爽了】【睏倒】【睏着了】

(三)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历时和共时层面上“困”的用法,可得出以下几点发现:

1.共时层面上苏州“睏司朦东”、上海“睏斯懵懂”与历时层面上苏州清代《玉蜻蜓》“困死懵懂”以及上海评弹《西厢记·闹斋》“困痴懵懂”意义相同,只是使用不同汉字,是把方言的音用普通话中具有相似音的汉字代替,表明相同地区的不同历史阶段或相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地区的方言词语表示略有不同。

共时上,如:【睏司朦东】苏州[k‘u?n513-55 s?55-33 mo?13-33 to?55-21]睡得糊里糊涂;【睏斯懵懂】上海[k‘u??35-33 s?53-55 mo?13-33 to?55-31]睡眼惺忪。

历时上,如:

(28)看门人一面抹眼屎,一面跑出来,困死懵懂地答应着。(清《玉蜻蜓》)

(29)我叫俚,俚当碰门,困痴梦懂。(现当代评弹《西厢记·闹斋》)

2.在现代汉语方言中[10],“睏”可直接加对象,而历时上无此用法。如:【睏女人】苏州[k‘u?n513-51 ?y31-13 ?in13-33](跟女人发生性关系)

3.“困”与名词的搭配较丰富,它们或为睡觉的地点,或为睡觉用的东西,如共时的“睏房、睏衫、睏裤、睏柜、睏帽、睏橱、睏椅、睏鞋、睏衣睏裤、睏床”,以及历时的“困衣、困间、困草、困桶、困簟、困床”等,由此可看出现代与古代在名词表述上略有差别。

4.“困”的搭配词义从古至今较稳定,只有少量例外,如“困眠”在古代汉语中表“睡”义,例如“困眠红树似依屏”。而在现代汉语方言[10]中,“睏眠”既可表示动作“睡”,也可表示“睡眠”。福州方言中,“睏眠”沿用古义“睡”,【睏眠】福州[k‘?u?212-55 mi?53](睡觉);而厦门方言中的“睏眠”表示名词“睡眠”。【睏眠】厦门[k‘un21-53 bin35](睡眠)初三这一天,人们不再只是窝在家里补睏眠。

五、结语

通过对“困”的考察,我们得出三点结论:一是“困”的“睡”义的使用主要集中于吴方言区,其产生不晚于唐代,宋及宋以后大量使用;二是“困”为“睡”义时为动词,多与“卧、睡、眠、时、梦、歇、熟、觉、醒”等词搭配使用,为“疲惫想睡”义时为形容词,多为单独使用。其中“困”与“倦”搭配较为特殊,有“疲惫”“疲惫想睡”“睡”义;“困眠”现代意义发生改变。三是清代以前,“困”多与名词和动词搭配;近代,“困”加方位词的搭配开始出现;到了现当代,“困”的搭配越来越方言化。

参考文献:

[1]汪维辉.释困[A].语言论丛[C].1994,(10).

[2]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文大辞典(重印版)[Z].台北:

台湾省中国文化学院和中国文化研究所,1982.

[3][东汉]许慎撰,臧克、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Z].北京:

中华书局,2002.

[4]徐中舒.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

书出版社,1988.

[5]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0.

[7]罗竹凤等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8]许宝华,宫田一郎等.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

1996.

[9]李崇兴等.元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10]李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葛晶晶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048)endprint

猜你喜欢

搭配本义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色彩在主题餐饮空间环境中的应用
浅析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教材之我见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动词open的搭配研究
“反而”的语义韵考察
基于BYU语料库的英语专四词汇试题解析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