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歌唱与中国武术的气息关联性研究

2017-10-11张怡舒欣

武术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声乐演唱中国武术气息

张怡 舒欣

摘要:文章主要采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以声乐演唱与中国武术的气息为研究对象,以哲学和技术现象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声乐演唱与中国武术的气息运用进行双方互动研究,易于更加全方位的厘清和梳理声乐演唱与中国武术气息运用相关性,并促进二者在实践运用中的相互借鉴和资源共享。认为:声乐演唱与中国武术虽然在其风格和形象上独特迥异,但在气息运用中保持着密切的交融性和高度的同源性。在其共性特质上表现为点与面的统一,阴与阳的平衡以及心与息的贯穿三个维度;在气息运用的机制效应中主要凸显为呼吸自然,艺术气息和精神之气三个向度。

关键词:声乐演唱 中国武术 气息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气息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维范式,而且是维系宇宙生命的源泉和象征。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伦理和审美观念下,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逐渐形成一种中国人体认万物的独特艺术思维。尤其在声乐演唱和中国武术技能训练的气息运用方法上,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交织性和渊源性。声乐歌唱是气息运用的外在艺术表现和审美范式,歌声的婉转动听决定了气息与技巧有节制的融会贯通。“中国武术的历史与博大并非仅仅是因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时间跨度,地域文化的孕育与滋养对武术拳种理论、技术法则、技击理念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网,而且对其气息技巧运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产生极深的文化浸染和学理认知。精湛的拳术主要是以象之神韵所传达,通过养气练神,最终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声乐演唱与中国武术的运用上是否存在着某种同根性?因此,本文通过对声乐演唱和中国武术的气息运用对照分析和梳理,以此来正确的认知和更深层次的学习声乐演唱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在其气息运用的思维范式渗透下,亦对促进中国武术的延承和发展具有极为关键的实践向导价值。

1声乐演唱与中国武术气息运用的共性特质

1.1点与面的统一:丹田之气与气流整体

“气,体之充也”。气息是充斥于人体内部空间的动态结构系统,亦是流畅于自身各个器官协调配合的整体性格局,而丹田则为气分布和储存于较为密集的场域和空间。人体本源整体气息的不断填充和循环流动,带动和萌生了丹田之气的储存与运转,这在悄无声息之中流露出中国古代哲学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观。在声乐演唱中同样离不开“丹田之气与气息整体”的点面辩证统一观,它与声乐气息的流畅和保持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并与之融汇贯通。一方面,丹田为声乐演唱者储存和控制气息。《曲律》:“但得沙喉响润,发于丹田者,自能持久。可知,歌者在先天条件上虽各有千秋,但在掌握呼吸的习练方法,控制气息的调节控制上却如出一辙,旨在发于丹田之气,保持歌唱持久。另一方面,气息讲究气流整体顺达和协调配合。传统声乐中:“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中丹田,贯通就垂直”。嗍可以认为,淳朴饱满的歌声源于发生腔体与气流通道的协调配合,气息的上下贯通和气流的源源不断。由此鉴之,声乐歌唱理论体系中,歌唱气息不仅要保持丹田之气这一支点的存在,而且更应处理好气息与丹田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气息建构一个完整的坚实基础,来维系气息之整体的流动和顺畅。

丹田之气不仅作为丹田学说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体系,而且是健康养生和技术修炼的基本元素和身体隐喻。《象形拳法真诠》述:“呼息气下人丹田,而谓之合,吸息气闭而上升谓之开,易约‘一开一合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呼息下贯丹田,吸息上至心脑”。下丹田是武术拳实践中培气养精和炼精化气的储存场域,随着拳家门练拳时自身呼吸的变化,使上中下丹田之气上下来回往返,伴随着演练时动作的开合与蓄发之劲,进行鼓荡开合,上中下丹田相互贯通。在注重丹田之气的同时,应引导气息整体的流动和呼吸过程的顺达。太极行拳走势中,人体的呼吸之气整体气场在太极拳家们的眼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太极拳谱·练法十要)“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呼吸通灵,周身罔间”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武术无不存在气的在场和空间,武术气息通过储存于下丹田流动于肺部,最后流向于上丹田,彰显于人体外在。可以认为,气息的运行是一个局部丹田之气和整体经络气流的哲学统一体,这与声乐歌唱中的气息動态结构和哲学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在遵循点与面的辩证统一原则基础上,处理好丹田之气与整体气息调适的关系。

1.2阴与阳的平衡:呼吸转换与虚实开合

世界万物的发展是阴阳两者在相辅相成中不断更替运转的过程,声乐演唱作为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其气息技巧运用层面离不开阴阳学说的思维范式指引和实践指导运用,尤其在歌者进行身体本体呼吸转换运动时,其阴阳学说思维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歌者演唱时身体内部萌生出两个互反方向的呼吸力,歌者通过吸气使气息向下运动调节发生腔体和平衡共鸣器官,以推动相反方向的呼气使气息向上运动歌者声带,衍化成歌唱声乐引起歌者与观众的共鸣。易言之,此处呼是彰显强音的开放状态即为阳,吸是凸显弱音的收缩状态即为阴。在经过呼吸的双向气流的动态对抗运动,抑制平衡呼吸节奏,制造各种美妙婉转的歌声。而在这种呼吸的阴阳调控中,更重要的阴阳平衡感的把握和掌控。声乐演唱的吸气,尤其关注的是气息深浅的相对论,针对歌者气息深浅和粗细的平衡调节,可唱出不同情感色彩和风格特质的乐曲。而这里所提及到的深浅、粗细和断连转换的法则即为阴阳的平衡定律。中国传统的戏曲也曾经提及到:“唱要有形,或是一条线,或是一根柱;唱若有形,则音清、整、远、,若无形,则音浊、散、浅”。正如气息运用中所强调的气息柱状或现状的呈现状态,连贯而集中的训练原则如出一辙,与阴阳平衡的观念殊途同归。《唱论》中说到:“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歌者必存一口气”。正所谓歌者在行腔中进行气息运用的断与连辩证关系的论证,行腔中的“断”即气息的停顿为阴,而“连”即歌者在唱词之间的自然衔接和连贯性为阳,并伴随着歌者情感和心理的变化,使声乐气息进行阴阳的不断交替与转换。由此鉴之,声乐歌唱处处显示的是阴阳平衡的原则和规律。endprint

中国武术受阴阳学说的长期熏陶和濡染,亦将阴阳平衡观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学理贯穿其中,强调阴阳思想的气息调适特性。中国武术虽是本土的一项身体运动,但始终讲究阴阳结合与转换的平衡思想。武术气息运用中讲究“外示安逸与内宜鼓荡”的思想和“动静结合”的运动态势,“动中求静”即人体四肢处于相对运动时,内在气息需平衡缓进,凸显相对安静的状态;“静中求动”和“外示安逸与内宜鼓荡”思想,即自身身体处于相对静止时,人体气息周流全身,凸显内在鼓荡的状态,而无论是动中求静还是静中求动,都是通过气息的阴阳调适和虚实转换,使其习练者身体意识高度集中和融汇贯通。从武术的气息整体观知,“动静结合,静则动,动则静”以及“练拳须从无极时,阴阳开合认真求”。可以认为,武术气息在理论指导中动静学理思维范式,正凸显了阴阳学说的平衡协调观念。在进行太极拳或武术拳术的起势时,首先应人静引导体内的气血沿着周身的经络、血管系统开始萌动和流转,以此吸气使胸廓逐渐上下展开,带动外在肢体动作的缓缓抬起,正所谓静极生动,静中犹动;太极拳收势时,其外在两臂缓缓下落至于体侧,以呼气使胸廓逐渐上下回缩,其体内浊气慢慢呼出,正所谓动中求静,动中犹静。由此鉴之,其武术作为身体活动无论是内气的收与放,还是气息的呼与吸,都是向自身所在的对立面相互转换而存在,中国武术的这种开合特点,与阴阳学说的内涵和思想一脉相承。进一步来说,武术与声乐歌唱在其气息运用上都凸显出阴阳的转换和平衡观念,并相映成趣和深深相契。

1.3心与息的贯穿:传统气韵与气息流畅

用心去求息,使之安息;用息来从心,烦心之火能被安息之水所滋养,水火相调而出现生机勃勃的和谐状态。由此见之,心与息的贯穿在人体进行身心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相互依存,使人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从声乐演唱气息运用的角度审视,歌唱风格的迥异和审美意象的独特,乃至歌唱技术的巧妙运用,莫不与气息相连。歌者深厚的气息运用基本功,调控和保持气息的高超技术,无不适用于人体心息贯穿的自然法则,而这种心息贯穿法则的运用在声乐演唱中即为传统气韵。传统气韵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理论的特质,是身体自身学习和亲自体验的结果,更是心与息相互贯穿的过程。“夫志,气之帅也”,可以说气的统摄首领在于一个志字,而志又离不开气的周身运转,二者之间相互交织和联系,正如歌者心中的歌唱气韵与气息运动二者之间的交融性表征。一方面,声乐歌唱中的气息流畅,需歌者身体在场的刻苦学习和思维的顿悟,需人体呼吸的意志引导气息流动以顺达。《乐记·乐本》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可见,音乐产生声音的原因之一为人体心灵所需,人心感于物,使不同的心情产生不同的音乐,这不是人之本性的使然,而是心感万物的结果,另一方面,气息的流畅又使声乐歌唱者心得自然与平和,遵守孟子浩然之气和呼吸之气配合原则。“意在气先”和孟子中讲到的浩然之气,以及“无暴其气”“直养而无害”相契合,正是讲到声乐演唱的传统气韵与气息流畅之间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人精神的缔造追根溯源,其内在的气息和人脑心理意识共同配合的结果。心即人脑的思想属性及功能,是调节人外化之精神的基本元素:息即人体气息的流畅和顺达,是控制武者人体进行四肢协调和有力运动的重要保障。在武术中“气”的概括中强调心与息二者的互相调节和控制。一方面,武术中每个动作外在的节节贯串和内在的虚实转换,都需意念的指引和调适。武者在其训练中主要是由“感知和直觉来执行动作的技能”,其涉猎到武者脑力控制的心理精神状态和外在形体彰显的协调活动,在武术拳术演练中,其每一势动作的表现都延伸到外在肢体和各个关节,在其外形上彰显出武者气质之神韵,内在精神上凸显出武者内在鼓荡之意。故此,武者习练过程追求外在动作的形似或神似,强调心的主宰地位和意识引导,讲究淡泊名利和宁静致远,讲求演练时武者的自我体悟,提高其内心的自我净化能力。如,“劲断意连”“随曲就伸”“引进落空”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领悟。如果缺乏意念的引导和控制,气息的运用仅存于武术动作的外在形式表现,无法彰显动作的神韵之美和气势之宏。从一定意义上讲,气息的贯穿和流畅,需习练者在反复的演练和实践中感悟和体认。另一方面,武术心境的追求又离不开呼吸的自然和放松,要通过呼吸之气沿经络走向顺畅的流动。习练太极拳和健身气功时舌顶上腭,以防止气息在口中的流失或断裂。综上所述,心与息的贯穿才能达到心境的升华和彰显,气息的流畅和保持,与声乐演唱中的心息贯穿有独特的相似之处,并与之相互贯通。

2声乐演唱与中国武术气息运用的机制效应

2.1自然呼吸:入静的思维方式

呼吸是人的“生命线”,通过自然呼吸促使心脏跳动和血液流通,是维持生命得以存在和长久的根本因子。声乐歌唱气息的构建前提亦是保持自然和轻松的呼吸运动。劳·威尔曾说过“‘在静止气息的感觉上唱歌,而不是‘在静止的气息上歌唱”。换言之,声乐歌唱首先应找到自然和轻松的呼吸状态或感觉,并在此基础上追寻歌唱气息的艺术。对于初学者在学习气息的保持过程中,由于歌唱时横膈膜受到外力下压,导致气息保持变成气息僵化,严重损坏了歌唱发声器官和系统的正常运行。歌唱时出现紧张过度僵化的问题,首先应学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呼吸,找到自然纯正的歌唱感,即入静状态。人静状态是使歌唱者心理处于一种高度安静和放松的状态中,通过自然呼吸来调节大脑的紧张气氛和提高歌唱时外部环境的抗干扰能力。在歌唱中的叹气式、惊叹式和闻花式正是使身体和气息的呼吸状态保持放松,又不至于呼吸肌肉群松懈的呼吸方法和人静方式。故此,歌者根据乐曲的需要通过人静的思维方式,使歌者在气息运用放松的状态下,以主体本身陶冶和沉浸在歌唱的声乐当中,体悟身体的放松和心灵的空静,来凝思其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意图。

呼吸之气作为填充气息和生命存在的重要标签,亦是武术气息运用的根本元素和基石。在武术和健身气功的呼吸之气运用过程中,其核心点为“意守丹田”,即丹田的养气和储存气在武术气息运用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填补丹田之气来充实人体内部的“精、气、神”,使大脑缓解紧张情绪呈现放松和人静状态,达到清静心灵而止念。健身气功和武術的起势动作训练时,保持呼吸自然,意守丹田和中正安舒,讲究和呈现气息的完全放松和自然状态。调息亦有勿忘勿助,任其自然功法,《三车秘旨:》云“停神安息,以自然为主”,由此鉴之,气息调适中运用自然的重要性。正如武当拳,“将‘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拳功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武当拳在实战演练中通过呼吸的深、细、长、匀,将呼吸降到下丹田,集中注意力以精神贯注,达到身心恬静、放松和自然,同时加强了丹田内气和能量的储备,加快了真气的发动。此外,武术的准备姿势和健身气功的准备姿势,亦或其拳术的调息动作,其都是入静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调适内部的呼吸系统来缓解紧张的情绪,使形体动作做到顺气自然和舒松安稳。特别是初级者习拳阶段,主要是仔细看师傅的示范动作,思考、记忆动作的要领、套路的结构等问题,这时为初学者能易于理解和接受,对呼吸的要求做到自然和放松即可。故此,歌唱和武术的共性特质都是强调气息的人静状态和气息运用时的自然和放松情境。endprint

2.2艺术气息:意识的主体再现

艺术气息是声乐歌唱充满生命活力的真实写照,它通过赋予歌唱者肢体和声音以内涵和生命,使观者和歌唱者之间在声乐上真正达到最大限度的音乐共鸣和精神享受。由于不同的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对气息的运用各有所长,歌者在歌唱时应学会调节气息的适时变化,掌握气息的转换原则,把乐曲的神韵得到充分表现以至形神兼备。因此,在其实践中准确而巧妙的运用艺术气息,易助于声乐思想情感的表达和外在动作神韵的彰显。同时可证明,艺术气息蕴含着正确的自然呼吸和意识情感表现两个维度,二者在歌唱声乐的实践运用中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正确的自然呼吸离不开意识情感的引导和主宰,意识情感的表达又需要正确气息及其深浅和强弱的运用,为意识情感的表现给予有力的动力保障和根本基石。歌曲《黄河颂》,需依附气息上的控制,方可做到抑扬顿挫和挥洒自如,才能表现万籁俱寂中蕴含着勃勃生机。“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在字音的感情变化和每一句乐句结束或唱腔停顿,通过身体对歌曲的风格特征和个性气质对气息做出特定和相应的调整转换。歌者对气息的把握如果恰如其分,则能凸显出歌唱声音的饱满有力而婉转动听,彰显出歌者歌唱的外在艺术表现力和内在气息转化力。易言之,歌唱速度的快慢、力度的轻重和音色的刚柔等元素的表达,与气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应植根于艺术气息的协调配合之上,通过艺术气息的控制与调适将歌唱元素融于歌者主体本身,使歌者实现气韵贯通而至神会。

任何一种感情状态和意志活动都产生与之相应的气息和肌肉活动状态。武术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武术气息与艺术表现的气息运用相互交织,不谋而合,其共同点都在于意识的指导和主宰,讲求人体思维和意识在武术气息中的重要性。人体思维和意识在艺术气息中的运用,将武者的周身缔造成一个蕴含意、气、力的统一整体,使武者的内在气息通过外在肢体动作表现出丰富的气韵内涵,凸显出“劲”在身体各个关节部位的整体运转和收放自如。心意六合拳内在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层层相连和连续不断,外在的手足、肘膝、肩跨之调和亦是如此,这无不凸显出武术气息的灵活转换,内劲之化拙为巧合刚柔相济。在此阶段可将武术艺术气息的运用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强调武术肢体动作的平衡和武者身体的控制。在拳式攻防演练的过程中,修习者将吐纳与拳式的每个动作进行比较适当的联动和实战训练,以内在意识思维来引导外在的肢体动作,易助于增强太极拳的攻防意识与技击思想。亦通过太极推手或散手对练而相互切磋武艺时进行技击意识训练,将武术中的攻防之意与主体内在气息有机结合调控,以形神兼备和心息的协调统一;二是以气领力,气到力发。在拳式的转换之中,气首先应储存于下丹田,以至气血随呼吸循环贯注之后,使周身之筋骨灵活和坚实,使调息(呼吸)与调身(拳姿)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拳式的“蓄劲”和“发劲”与呼吸吐纳形成规律化的协调统一。综上所述,武术艺术气息阶段的“以意领气和以气领力”,与声乐歌唱中意识引导的气息和气息控制音樂声音力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讲究气息运用需要意识的引领和思维的调控,气息与主体本源的相互作用。

2.3空间气息:道的精神之气

气息不仅是人体本身运转的呼吸属性和思维范式,更是气化于精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从中国古代哲学来讲,精和神的萌生是由气衍化而来,精神之气的彰显和延伸是由天地万物之气所赋予,亦是天地万物气息运行气感的外在彰显。“圣人葆中和之气于一身,而作乐以定人心,使皆归于中正。圣人作乐必本之天地之和气;得天地之和气而外发为乐,则必是和气之所形,以和气之乐感人心,归于中正平和”。可见,音乐之气最高境界为中正之气,它与外在的万物之气息息相关。《乐记》:“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故此,这里所说的天地之和包含了“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的和气之说,在其文化内涵和丰富底蕴上与精神之气的意义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即音乐脱胎和溯源于天地万物的自然之气,而植根于形而上学的精神之气。易言之,歌唱与天地之气相关,与精神之气相融,表现为精神之和气。歌唱不仅与人的身心有密切的关联,而且与气的运动息息相关,歌唱从根本上追溯于天地万物之气的和谐运化,即促进人体本源之气的平衡和谐,又能增进天地、社会和个人身心的和谐安宁和长久发展。“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为乐不可以为伪”。气盛,即歌者在歌唱时应表达和体现出一种忘乎所以,悠然自得而又无所畏惧地精神态度。认为歌者主体应保持气盛的精神状态,方可缔造出神化,以至由术上升为道的向度,达到中正之气而浩然长存。故此,对声乐歌唱的解读,其实是在形而下的感性身体中抽象和升华出生命的意义,来追寻其生命意义和价值取向的精神归宿。

“人的精神之所之谓意,意劳者神扰,神扰者气少,气少者难久矣”。以及《孟子》中提出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由此可知,气息的正常运转和灵活运用有助于中气的饱满和人之中正之气的浩然长存。在中国太极拳中气息的运用同样如此,“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借此来说明精神之气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武术的精神之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气论衣苯和精髓的基本元素之一,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且在其发展的社会图景中将其精神继续沿承和前行。“中气应十分饱满,拳以中气运行,人心乃服,斯即化成天下”。认为社会和个人保持中正之气,则社会稳安宁人心稳定而浩气长存,其天下呈现祥瑞和谐之兆。“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亦最难名,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调,乃神自然得中之调也。”太极拳家们认为人体的中正之气源于其主体演练时外在精神气势和神韵之气,它与孟子道义中的浩然之气相匹配,如太极拳中的“得其中正者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由此认为,太极拳家们其身体的中气表达是人在练拳时的一股中正之气,亦是武者内在的浩然之正气特质彰显。endprint

猜你喜欢

声乐演唱中国武术气息
自然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