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浙江省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的思考

2017-10-11李涛�オ�

山东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师德师风制度化浙江省

李涛�オ�

摘要:浙江省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化有其现实意义。师德师风建设包括教师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具有多样性。

关键词:浙江省;师德师风;制度化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这是由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劳动与其他的社会从业者相比,具有复杂性、示范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2012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官网发布消息称,从2012年起,在全省建立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检查制度,每学期第二个月将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师德师风检查。之后,还召开媒体座谈会,邀请浙江在线等主流媒体共同探讨本省的师德建设。常规性地邀请专家主题报告。由名教师从教师角度,讲述好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名校长从学校层面,讲述教师培养对于学校的作用;教育专家从教师素质培养的政策角度,讲述如何培养师风师德;教育主管部门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讲述如何加强监管,培养教师师德。同时现场微博互动,在场的听众,通过现场举手发言,或微博提问的方式,向主讲专家请教提问。场上开通 “微博上墙”功能,场内外观众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或微博向场上嘉宾提问。浙江省意识到加强全省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并不仅仅靠一个政策就能全部推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教师、学生、家长全员的力量。

一、缘起:研究的视角——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人们常常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美誉教师,教师还有很多悲壮高尚的隐喻:红烛、春蚕、园丁、铺路石、交通警等等,实在是因为国家的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

(一)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

教师工作的目的是使中小学生获得最大化的发展,即指学生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使其获得社会适应方面的发展,即包括人的个性特点、主体意识、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人社会素质的发展。随着我国正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同时又要迎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的挑战,给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质量和规格要求。新世纪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然要求培养具有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内的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具体地说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创新精神、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合作和竞争能力。教师要通过专业学习,成为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发展者和研究者。教师应该实现自身发展纵向教育(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实现与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改革实现一体化,以促进教师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而师德师风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和核心。

(二)从社会的发展来看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而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是关键。

(三)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来看

2000年,国家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从法律上开启了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办法》规定,必须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职业道德水准,必须加强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的制度建设。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8条指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鼓励综合性大学与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教育学院或开设获得教师资格所需的课程。这一决策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封闭型的“师范教育”向开放型的“教师教育”演化,意味着教师的培养培训在过程上由分割走向一体和连续,在体制上由封闭走向竞争,教师来源渠道由单一走向多元。

社会系统中的每一职业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包括社会权利、经济待遇、职业声誉、发展前途等,职业的专业化过程就是提高職业的社会地位的过程。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早已成为共识。教师专业化有利于明确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进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专业化发展为教师获取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积极改变职业形象,努力提升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争取集体向上流动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中师德师风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心。

二、耦合:研究的概述——师德、师风的主要内容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风,即教师从教的道德作风,包括教师个体与群体的职业作风与风气。

教师素质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道德素质。教师品德素质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在社会道德、法纪、政治、思想要求转化为个体道德、法纪、政治、思想等方面素质的基本情况和倾向的总和。是在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和品德行为上的稳定的特征。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和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师爱是班主任师德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教师的师爱就是教师的师魂。endprint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这些原则要求,可以分解为七个方面的指标要素,即:一是职业理想;二是职业态度;三是职业责任;四是职业技能;五是职业纪律;六是职业良心;七是职业荣誉。

智能素质。是指教师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而形成的知识、技能,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知识体系的基本情况,顺利实施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智力和能力品质的综合。教师的智能素质应有二部分构成,一是知识,技能类,二是能力累。前者又包括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后者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身体素质。是指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即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方面。前者指机体在自然形体(身高、体重、性征等)和各功能器官的发育成熟水平达到正常指标和标准范围。后者指各种体能素质、功能参数向着健康方向的提高、增强。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生理健康是 “五快”,即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

心理素质。是指教师自我意识起核心作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心理品质。心理素质总是体现在个体身上,心理素质是否健康,直接影响整个身心发展水平。智力因素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素质是指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性格等要素。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由四大系统构成,即,动力系统,人格特征系统,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每一大系统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师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的兴趣、动机、信念、理想等。因此,理想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那些具有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班主任,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就巨大。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呕心沥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心理健康是 “三良”,即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策略:研究的归宿——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

道德作用于社会或个人都不是自发的,各种道德规范及制度的形成,也是人们为之自觉实践的结果。新形势下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借助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社会舆论、理想信念、传统习惯等所产生的力量,以使教师自觉遵从道德规范,形成自律道德。从而达到教育人、塑造人和培养人的目的。因而,积极探索各种有效运行机制,是当前加强新形势下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所面临的基础工作。从长远来看,应当重点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路径:

(一) 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

教育是伟大的事业。教书育人是教师崇高之职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热爱教育事业是基于对这一事业的社会意义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一定是体现在对人的热爱上的。热爱学生既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基本内容,又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和巨大的教育力量,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师爱具有神奇的魅力,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师爱以尊重和信任为前提、以关心和理解为基础、以严格要求为合理内核、以宽厚和容忍为必要补充。爱的更深层次是尊重和信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他认为爱的精髓、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和信任。

师爱不是溺爱也绝非滥爱,是有原则的爱,是出于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它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所谓“严师出高徒”、“无规矩不成方圆”说的正是爱和严与教育效果辨证统一的关系。没有要求的爱是一种缺乏理性的爱,不但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造成学生的虚伪和自私。没有爱的要求可能是一种过度的严苛,会让学生体验不到温暖和真情,造成儿童的敌对和冷酷。教师的爱应是以柔为外表,严为脊梁,温和里透出坚定,慈祥里显出严格。宽厚和容忍是爱的必要补充。教师应全面关怀学生、关爱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在教育過程中,教师要善于驾御自己的情绪,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情绪面对学生,以自己的积极情绪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去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在转化为学生对爱的内在体验时,其教育力量才得以极大限度的发挥。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转换。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出于诚,传于神,言于情,止于理,应该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应该学会把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期望,合理、合适、合时地洒向学生,让学生的自尊、自立、自爱、自强、自主的心理,在教师爱的春风春雨中,犹如一枝枝春苗,在春天的阳光下茁壮地成长。

(二) 以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为基本准则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的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的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②这里的“教师个性”可以理解为“人格”,教师人格的教育作用,主要取决于教师榜样的力量,有道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理说服人,榜样激发人。教师本身是教育内容和手段的载体,在知识授受中,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其人格时时事事都参与了教育过程。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示范性”特点及学生具有的“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特点决定了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的品德才干、言行举止、治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在为教师的新春题诗中写到:“身教最为贵”,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都表明了教育者言行一致,发挥表率的作用。因为对于教师来说,身教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重要的是,教师以身教捍卫了言教的严肃性,并且以自身的实际表现展示抽象道理转化为客观实际的过程,学生才能信其言,教育才能生效。endprint

教师要加强品德修养,严于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只有以身立教,才能确立自己的教育中的地位。教师应该使言教和身教相结合,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理论、教育科學理论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端正教育思想和态度,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包括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师生观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工作、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给学生做榜样,榜样的力量结合“晓之以理”会使教育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三) 以阶段性职业行为禁行规定为底线

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道德并非天生的,在教师的品德养成过程中,其品德发展从他律到自律。规则是他律道德,而道德是自律规则,教师真正有价值的道德是自律道德,即由规则自觉内化的道德。所以教师的教育行为要符合一系列的法律法令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等。规范,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公约,是机关、团体内部拟定的供共同遵守的章程。公约比规范更为强调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它们具有由他律走向自律,由理想走向现实,由一统走向分层,由宽泛走向专一,由随意走向科学的特点。师德规范正由他律走向自律,由难行走向操作。在教育实践中,作为道德主体的教师要唤醒自我意识,改善自我形象,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与反思意识,在反思自我行为合理性的同时也要反思现有道德规范的正当性。这样,师德建设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教师专业伦理自律公约的出现有两点依据:一是教育工作者相对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自觉性与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者群体能够产生专业伦理自律的基础。二是教育工作者的伦理标准将内化为自我的批判与追求,这是形成专业伦理自律公约的要求。随着师德建设的提高,教育工作者将会对职业伦理道德有进一步的追求,达到了向专业发展和事业追求之境的层次,教育工作者会因自身的发展促成公约的出现。因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规范这一名称必然被教师专业伦理自律公约的构想所取代,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将真正成为师德师风的写照。

总之,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且,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人格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教师师德需要养成,更需要每位教师的主动参与!

教育论坛

有关浙江省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的思考

[注释]

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182.

② 巴班斯基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697.

此文为2012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国培计划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的浙江模式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2B081】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制度化浙江省
《初心》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二级工会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